互文·通感·博喻

    金 丹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互文、通感、博喻修辞手法的出现机率很高,笔者就个人教学实践对这三种修辞手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修辞手法;互文;通感;博喻

    互文、通感、博喻这三种修辞方法,一般修辞书中很少谈及,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使用这三种修辞方法的例子常有出现,在这里我就这三种修辞方法的定义、作用及使用范围,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互文

    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文见义。

    例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不是说秦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关,而是说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上文含有下文的“汉”,下文含有上文的“秦”。如不了解互文这种修辞方法,这句诗就无法解释了。

    不仅诗歌中有互文,散文中也有互文,但比较少见,一般用在对偶句式中,如《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应译成:不因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互文要注意不能随便使用,它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如语句本来表达得已很整洁、明确,再有意改为互文,往往会弄巧成拙。

    二、通感

    钱钟书先生对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曾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如《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歌声来比“清香”,乍看好像有点不伦不类,其实这里使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在嗅觉里(清香)仿佛获得了听觉(歌声)的感受,这样使读者对淡淡荷香的体味更加真切。

    由此可知,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三、博喻

    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比一样事物,这就是博喻。通常博喻的修辞方法的使用有两种情况:

    1.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

    如:《长江三峡》一文所引的歌谣,就接连用四个比喻:“滟滪大如马”、“滟滪大如猴”、“滟滪大如龟”、“滟滪大如象”写出了滟滪追随着江水的涨落而出现的四种不同形态。

    2.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

    如《荷塘月色》中,把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白荷花比做“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把月下雾中的荷叶和荷花写成“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这些都是用两个以上的比喻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情态。

    由此可知,博喻的作用主要是描绘事物的各种情态,或揭示事理的多方面的内涵,把作者表现的事物或事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喻还可以与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运用,反复强调,加重语气,加浓色彩。

    看一篇文章是否应用了博喻这种修辞手法时,应该注意这两种情况:①几个比喻的连用不一定都是博喻。因为它们比喻的不是同一种事物,而是多种事物,这只能算是比喻的连续使用而不能说是博喻。②博喻中的比喻不一定要一句紧接一句连续出现,它可以间隔出现,但由于它们比喻的是同一事物,这三个比喻虽未紧连,但仍可以说是博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