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绕《西游记》的几道热点题说起

    谢冬樱

    近两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题特别青睐《西游记》。2012年“千分考”中出题:根据中国名著情节和内容,判断情节是否合理,其中就有“猪八戒大战二郎神”。同年招生面试中提问“如来和玉帝谁大”,2013年又问《西游记》里“有多少个妖怪”。

    尽管对于高校这种另辟蹊径,另类解读名著的方式,人们褒贬不一,但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名著考察题,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变化的内核是越来越注重考察“真阅读”。不读原文,仅凭教师罗列几条名著的要点就能应付多次考试的时代将要终结。“真阅读”向文本回归,向“人”聚焦,这在近两年的中考名著考察《西游记》上尤为突出。而考察“人情”又特别“钟情”孙悟空。

    一、展示中考真题

    (一)2011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题

    鲁迅评论吴承恩《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你认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人中,哪一个最富有人情味?请联系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孙悟空最富有人情味。孙悟空因打死白骨精而遭唐僧驱赶,走前那声声“师父”,体现了他的人情味。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显露无疑。

    (二)2012年江苏淮安市中考题

    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下面这段文字写的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什么磨难?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人情世故”?

    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

    答案示例:“磨难”:唐僧被红孩儿捉走;“人情世故”:利用和牛魔王的关系救师傅。

    (三)2012年江苏宿迁市中考题

    悟空打死小妖,变作它的模样,来到妖怪母亲门前,叫开了门,道:“我是平顶山莲花洞差来请老奶奶的。”到了二层门下,闪着头往里观看,见那正当中高坐着一个老妈妈。

    悟空见了,在二门外捂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四回,有改动)

    选文中,一向坚强勇敢的孙悟空却“哭”了,并“跪”在老妖怪面前,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哭”反映了悟空的自尊高傲,“跪”又表现他忍辱负重(或机智灵活、随机应变、能屈能伸、重情重义等任一点)的性格。

    (四)2013年江苏扬州市中考题

    学者胡适说:“《西游记》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

    参照示例,再举一个神仙妖魔也有人性的例子。

    答案示例:孙悟空骄傲自大,你看,他常常吹嘘自己。

    二、分析作品人物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取经的宗教意义大大削弱,孙悟空成了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观察以上四道中考题,无一例外都考察到了孙悟空身上的“人情世故”,这绝非巧合。

    以往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无非就是“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等等词汇,绝少提及他身上的情商因素。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认知、情绪管理、挫折耐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孙悟空在人们的印象中情商较低,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甚弱。《西游记》中多次提到他见了玉皇不下跪,觐见国王不唱喏,貌似天上人间的一切繁文缛节均与他不沾边。

    细读文本,任何人物都不是单一性格的。任何离开情节内容,空洞分析人物,想用几个词概括特点的做法都会使人物成了“无本之木”,是不切实际的。

    从以上四道题看,孙悟空不管是对师傅,还是对敌人抑或表现自我,他都是极尽“人”之本色。在人际交往中,他重情重义,危难时刻还能忍辱负重,不缺情商因素。从“人”的角度去阅读《西游记》会发现,孙悟空懂“人情”。

    再选取两个细节来分析:

    一是瞌睡虫的来历。如果说,孙悟空神通广大的金箍棒来得有点“巧取豪夺”,那么,他的瞌睡虫显然要来得“正大光明”多了。在“偷吃人参果”这一情节中,作者交代了瞌睡虫的来历,就是大圣“在东天门与增长天王猜枚耍子赢的”。从中可见,孙大圣在当“弼马温”期间还是非常注重人际交往的。

    二是犀牛角的处理。《西游记》的第九十二回“三僧大战青龙山,四星挟捉犀牛怪”中,对于六只犀角,众人不知如何安排。这时,孙悟空的安排十分见心思。他将四只犀角让四星进贡玉帝,又把另两只,一只留在当地,作为平妖证明;一只带着西去,献灵山佛祖。于是,“四星心中大喜”,“拜别大圣,回奏而去”。下界百姓呢?“建四星降妖之庙”,“又为唐僧四众建庙宇”,“树碑刻文”,结局皆大欢喜。

    从两件事的处理时间来看,孙悟空已经由单纯的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上升至处理取经团队和天庭、民间、西方三者的关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从两件事的处理结果来看,孙悟空已经由简单的自惠上升至互惠,达成共赢的局面,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日渐成熟。

    从两件事的处理效应来看,孙悟空已经由短暂的收益(物的收获)上升至长远的影响,处理人际关系的理念在日臻完善。

    由此可见,孙悟空身上是有“人情世故”因素的。

    而教师让学生品读孙悟空身上的“人情世故”,并不是想让学生简单地学会“人情世故”,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借助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

    三、指导学生阅读

    2012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的名著阅读题中引用了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洪晃评四大名著的精彩语句,其中对《西游记》的评价是:出身不好,想成佛是有难度的。犀利的言辞道出了这部神魔小说的“人性”本质。

    如果,我们的名著导读课堂还在脱离现实和文本,只是从上世纪的动画片中汲取养分,用前人的解读代替学生对生活和时代的感悟,学生不会对名著感兴趣。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呢?

    (一)“目中有人”去阅读

    古人读书强调“熟读精思”,现如今,学生只看主要情节,不看原著的现象比比皆是,看后更没有自己的一番思考,结果当然是“目中无人”。以《西游记》为例,教师应在学生熟悉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去审视人物,从具体情节、遣词造句上品味人物性格特点。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题就是很好的例证,提醒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平凡人”的角度去阅读作品人物。

    (二)“无中生有”去阅读

    在具体引导学生品读名著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思考文本中的“留白处”,在作者“言有尽”处,思考“意无穷”。关注矛盾点,留意出人意料处,把简略的情节读丰富,在平淡处读出深意。学生的想法、见解不一定都有道理,但阅读时有思考的习惯值得赞赏。

    (三)“循序渐进”去阅读

    大部头名著中的人物都有一个成长过程,性格从来不是一开始就定型的。孙悟空的性格也是在诸多事件中渐渐成熟起来的,例如前文对本书两个细节的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成长过程,纵向去品读人物,这对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很有教益。循序渐进,学生伴随着作品中人物的成长,也会对作品有感同身受的亲近。

    把孙悟空还原成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不是一个天生的“神物”来阅读,注重自己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悟去阅读名著,思考名著,关注名著中每一个鲜活的“人”,即使桀骜不驯如孙悟空,也有“人情世故”,学生也更能找寻到阅读名著的乐趣。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姜灶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