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能水平的策略探讨
劳良浩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就别较高的身体素质,实现“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目标。在小学体育教学阶段,教师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体能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鉴于此,本文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探究提高小学生体能水平的体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能水平 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阶段,要求教师在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知识基础的扎实掌握。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技巧外,提高学生体能水平也是重点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体育兴趣的驱使下,组织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提升自身体能水平。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热情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能水平,教师首要任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有效整合学生实际发展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合理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热情。这样一来,在学生自主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体能。[1]
例如,在跑步技能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很简单”,自然而然也就“没什么可学”。于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结合小学生发展特征应用游戏教学模式。首先,笔者在跑道上选取一百米的位置,利用轮胎、跨栏等道具随机设置“路障”,接下来,笔者将学生分为四组分组站在跑道的起始点,以吹哨为号,进行“障碍跑比赛”。受学生发展特征的影响,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比赛中。在游戏结束后,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还能再快一些”“是吗?”笔者询问学生,并对跑过程中的技能进行讲解和演示,很多学生在胜负欲的推动下积极学习,完成技能教学任务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对“障碍跑比赛”进行练习,并提出第二次比赛,这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促使学生积极利用跑的技能进行障碍跑。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体能水平,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有效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随即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训练中。[2]
二、增设体育设施,创造学生体育运动条件
体育设施,是提高学生体能水平的外在条件与支持。要想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体能水平,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增设体育设施,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条件。
例如,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范围较广,对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有所涉猎。为此,笔者对学生调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羽毛球社、篮球社、足球社、跳绳社、踢毽子社等,并以此向学校申请增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学校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积极购置一批体育设施。随后,笔者结合之前组织的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设计日常社团活动,促使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能锻炼。另外,为将体育锻炼落实到所有学生,笔者在以班为单位的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年级社团活动的安排,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爱好,从而提高学生体能水平。提高小学生体能水平,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为学生创设全面、良好的体育运动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从而锻炼学生体能,在生生活动中提高学生体能水平。
三、开展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自主运动意识
体育作为一门竞技课程,必然离不开体育运动活动的开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能水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和兴趣爱好,适当开展体育活动,既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能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的意识,让体育深入学生心。
例如,随着小学生发展的变化,很多男生开始喜欢篮球、热衷于篮球运动。为有效发展学生的体能,笔者调整教学安排,按年级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在实际比赛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篮球技巧,并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籃球运动。另外,还有的学生喜欢羽毛球,笔者便结合学生的学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羽毛球比赛,等等。笔者结合学生的发展设计体育运动活动,从而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体育热情,培养学生运动意识,让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能水平,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特征设计运动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增强自身体育技能,并且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坚持训练。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体能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特征设计教学活动,并基于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条件,激发学生体育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的意识,在学生积极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可贵的体育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简扬新.新时期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2):92-93.
[2]董明生.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体能水平[J].学周刊,2017(2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