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王国”探秘
葛萍萍
幼儿园中有一处自然草地,孩子们很喜欢在那里扒开草丛探秘。
一次户外自主活动时,孩子们又来到草地探秘。忽然,晨晨喊了一声:“看,我发现了一只超级大的‘虫王。”随即,好几个小朋友围了过来,好奇地观察着,并开始品头论足。“这只虫子好大呀!”“让我来看看。咦,它怎么不动呢?”“会不会是死了?”“动了,还活着。你们不要伤害它!”“嘘,它还在睡觉呢,我们赶紧把它放回去吧!”“我妈妈跟我说过,这是地老虎,它喜欢睡在泥土里。”“什么是地老虎?”“它哪里像老虎了?”“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
此刻,孩子们好奇的眼睛停留在这只突然出现的“虫王”上,并且不只是停留于表面地看,而是与自己已有经验进行链接,猜测、探究“虫王”的秘密。由此可见,中班孩子已经有了通过看、摸、听去进一步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因此,教师应顺应幼儿兴趣,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
接下来几天,孩子们在草丛里找到了更多的虫子,有蚂蚁、甲壳虫、螳螂、蜈蚣、地老虎……孩子们对虫子的讨论也在继续。
孩子们看到见过的、没见过的虫子,内心非常好奇,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虫子的秘密。我请孩子们把自己想了解的虫子的秘密记录下来,并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梳理出四类——外形、习性、自我保护、食物。收集孩子们的问题后,我没有马上进行解答与回应,而是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猜测表达,然后进行探究、验证。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组成了“蚂蚁”“鞭蝎”“蜈蚣”“地老虎”探究小分队,准备来一次“虫虫王国”探秘活动。有的孩子表示要与好朋友一起探秘,有的孩子表示自己的爸爸就是自然学科的教师,可以与爸爸一起探秘……我建议孩子们将了解到的秘密以“虫虫秘密图”呈现,然后带回班级与大家分享。
每个孩子的“虫虫秘密图”都很精彩。有些孩子发现自己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伴不同,便先与组内伙伴分享自己的探索结果,再一起讨论汇总,绘制总的“虫虫秘密图”,再选出小队长,由小队长与全班同伴分享。
孩子们采用“分组探究→小组分享→绘制‘虫虫秘密图→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交流”的形式,不仅探索了自己感兴趣的虫子的秘密,更从同伴处得知了更多有关虫子的秘密,无论是过程还是成果,其效果都远远超过了教师直接组织的教学活動。
对虫子的研究并没有结束。经过前期对虫子的探秘,孩子们发现虫子有害虫和益虫之分,这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基于此,我通过提问“如果你再遇见它,你会怎么做”,激发孩子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孩子们说:“我怕害虫会吃掉益虫,所以我想把益虫养起来。”“我想帮益虫造一个家。”“我怕益虫饿了,所以我想给它送食物。”“虫子在幼儿园里生活会憋死,所以我想把它们送回大自然。”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要保护益虫,给它们送食物,把它们送回大自然,给它们造一个家;用食物吸引害虫聚集,给它们造一个家关起来,防止它们外出干坏事。其实,孩子们的每一种想法都有他们的道理。
接着,我让孩子们带上工具,准备给虫子造家。来到草丛,4个小分队的成员们分头行动。有的负责选地址,有的挖洞,有的喷水保持洞穴潮湿,有的放食物,有的盖屋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鞭蝎家的屋顶是叶子做的,不久就被风吹跑了,需要二次加固;蚂蚁的家里因为投放的食物过多,就加入些泥土和树叶进去……最后,4个各具特色的虫子的家建造完成了。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再次来到草丛,满怀希望地想看看各自家中的虫子生活得怎么样,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虫子的痕迹。
这下孩子们议论开了。“为什么我们帮虫子造的家里没有虫子?难道它们不喜欢我们造的家?”“它们不喜欢吃我们送的食物吗?”“也许是它们搬家了。”“我猜它们有自己的家了!”“说不定地底下有一个蚂蚁王国呢!”……
后来,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阅读相关绘本、上网查资料、向家长请教等途径逐渐明白,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大自然里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在“虫虫王国”探秘活动的持续推进中,孩子们学习结合生活经验仔细观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大大丰富了关于虫子的相关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