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研究

    夏果平

    【摘 要】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校终将成为必然。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已有所觉醒,但法治观念培育仍任重道远。在依法治校的进程中,民办高校利用其灵活的运行模式,采用厚植校园法治文化、搭建平台让学生亲历依法治校实践,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从而逐渐形成法治观念。

    【关键词】 依法治校;民办高校;法治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国各行各业纷纷响应,政府层层要求依法行政,各高校纷纷提出依法治校目标,广东省推出一批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作为民办高校也加入依法治校的行列,并对依法治校进行了推进。学生作为学校的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可缺席,在参与依法治校过程中,通过课堂之外的实践,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个难得契机。

    一、民办高校依法治校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都应该积极培育学生法治观念,使这些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扛起依法治国的大旗。在依法治校的进程中,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是一个好的实践机会。同时学生作为高校中的重要角色,也应该成为依法治校的践行者和参与者,甚至推动着。

    大学生法律意识已有所觉醒,但法治观念仍没有完全树立。据同行相关调查,有64%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36%的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关系不大;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仅有22%的大学生会坚决采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5%的学生大多会视情况而定,部分学生会选择私了或忍耐;52%的学生认为领导意志至上,43%的大学生认为打赢官司主要靠关系;40%的大学生认为在社会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领导意志,只有35%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在社会中发挥主要作用[1]。可见,大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的认知,但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法律信仰,没有形成法治观念。

    在实践中,一方面大学生违规情况时有发生,如高校里部分学生认为《学生手册》作用不大,学校发了也不会仔细阅读,这种漠视规则的行为导致了很多的不良现象:学生迟到、旷课、课上玩手机、听音乐、吃东西、考试作弊等等。另一方面,在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并把这种不守规则的思维和行动带入社会,一部分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依规办事,而是想方设法超越规则的制约,谋求不正当的利益,践踏了法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取向。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也引起了社会重视,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已基本达成共识。依法治校的背景是引导大学生体验法治的机会,让学生认知法治的意义、程序,并知行合一,甚至成为法治观念、法律知识的传播者、推动者。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其经费来源基本来自于主办者,依靠学费收入运转,是一个完全的市场主体。民办高校因其特殊的办学环境,高昂的学费,其依法治校中更有其独有的内容、环节和方式,在实施依法治校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参与到依法治校中,助力依法治校的同时培育民办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依法治校背景下,民办高校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方法与途径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是综合的,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因素、自身认识等均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形成的因素。如社会上存在的有法未依、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现象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以和为贵、官本位的文化影响,大学法律方面教学存在的师资问题、课时不足问题、未独立开设法律课程等,均是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未形成法律信仰、法治观念的共性因素。

    而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有其不同于公办高校的独特影响因素。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因其缴纳了比较高的学费,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定位,部分学生把自己与学校的关系基本定位在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任性而为,不遵守学校的规范,没有规则意识。另一方面,民办高校面临生源的压力,为了不让学生退学流失,提高报到率,在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则方面,严格执行不够。

    民办高校依托依法治校实践,强化学生规则意识,既有利于学校运行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又能使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改善社会大环境、独立设置法律课程、提高高校法律教师法律水平、有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专项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措施。而在依法治校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另一种途径。

    (一)提高依法治校亮度,厚植校园法治文化

    因没有公办学校的约束严格,民办学校在管理上常有人治特征。一方面学校管理层公平意识与民主意识较差,按照个人喜好对学校进行管理较多,对薪酬分配、进职晋级、绩效考核、学生管理等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层摄于董事长的威力,基本以董事长意图为中心,以董事长指示为圣旨,置学校的规则制度为虚无、甚至想辦法打国家法律法规的“擦边球”。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这些现象和作风将得到改善和遏制。

    首先,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依法治校在字面的意义来说是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治校,就其实质来说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民主治校、制度治校。只有制度完善健全,学校的治理才不会因为学校管理层人事变动而变化,也不会因为管理层情绪变化而使学校治理处在不可测的不确定状态,使学校运行机制长效有序。民办高校的制度制定过程是一个对制度的酝酿和宣传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吸纳民办高校各方的意见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文化、法治文化的宣扬过程,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润法治文化,培育法治观念。

    其次,严格制度执行。在依法治校的进程中,学校管理中尽可能减少人治的特征,严格执行制度。一方面制度执行必须对事不对人,平等地、公众地对待每一名师生,让师生得到实质公平;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要有严格的程序,比如听众程序、申诉程序,让师生感受制度的严肃与程序的公平;第三,制度的执行要公开透明,除涉及师生隐私与学校经营核心机密的事件外,其它事件的处理过程均应再全校公开,接受师生监督。在制度的执行中,在事件处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目睹法治文化的弘扬,在心灵中打下法治文化的烙印。

    第三,加强法治文化的宣传。在依法治校的进程中,不但要依法治校,还要广泛宣传法治文化。学校可以开辟专门的法律知识橱窗,包括传统橱窗和网络媒体橱窗,不间断推送宣传法律知识及社会法治热点事件,在校园环境上抹上法治色彩。在学生活动中植入法治文化,设立学生法律宣传社团,开展相应的法律宣传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宪法主题日活动、情人节家庭婚姻法律主题活动、法律故事小品撰写与表演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使法治观念继课堂学习之外再次入眼、入心,深入学生灵魂。

    (二)依托依法治校深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依法治校之“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又包括学校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依法治校的基础是进行民主管理,师生共同参与,形成有章可循的治理模式。在民办高校的依法治校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民办高校因其办学的自主性,其管理模式灵活,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其制度的制定、管理模式的采用,可以灵活多变,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民办高校在学校的制度制定和管理模式上,可以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作用。

    首先,建立学生参与学校依法治校工程的制度。在学校的治理模式中,只要不涉及学校的核心经营秘密,都可以吸纳学生参与。制定系列吸纳学生参与学校依法治校工程的制度。如信息员定期汇报制度、学生代表与校领导面对面制度、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督导工作制度、学生院长助理工作制度等。使学生参与学校依法治校有章可循,并能常态化。其次,搭建学生参与学校依法治校工程的平台。学生参与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制度形成后,就要让学生真正有机会参与。针对以上的学生参与制度,形成相应的工作平台或工作岗位。如搭建学生信息员信息汇总平台或定期(如月度)会议汇报平台、学生与校领导定期面对面平台(如学生与领导半月谈),设置相关学生参与管理的岗位,如学生督导委员会、学生院长助理职位等。这些制度、平台和岗位部分民办学校已经开始探索,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每年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实施学生会主席直接选举制度和学生担任院长助理制度,畅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创设学校督查办公室、大学生督察委员会”。[2]

    (三)领会依法治校内核,培育学生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

    依法治校的内核是依照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来治理学校,既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理念,又是一种在阳光下的运行模式。在依法治校中最核心的意识是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这也是法治观念的内核。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契约精神是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法律文化在道德层面的体现,契约精神本质是信守承诺,契约是订立契约者之间的规则。“规则意识就是个体在法治状态下通过对规则内在价值的认同,进而将规则内化为有效自觉的价尺度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自觉地程序规则意识和自觉服从于遵守规则的自主自律意识,形成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良好感情和习惯”[3]。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遵规与守信的契合,这种契合是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觉的理性不断提升的认识发展过程,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由此可见,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是法治的文化基础。

    在依法治校中培育契約精神,如在考试前学生签订《杜绝作弊承诺书》、在各学生团体中开展团体章程的制定、课堂学习上按照《学生守则》的规定制定出《课堂学习纪律约法三章》、在节约粮食杜绝浪费活动中签订《光盘行动责任状》。在这些承诺与规则等的制定过程中,要发动学生充分酝酿,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是规则的制定者与修订这。通过后的规则要严格执行,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信守承诺、遵守规则的意识,从而培育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晓玲,闵浩:《大学生法律知识与法律素质教育培养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190-191页.

    [2]杨清国,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实践探索——以广州城建学院为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8)

    [3]叶圣梅,规则意识的伦理审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