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下技工学校信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王俊鹏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为技工学校信息课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作为信息课的任课老师,很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本文就技工学校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并愿意和每位信息技术教师思考这个课题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信息课; 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03-001

    技工学校的信息技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这样四个方面。新课改就要以这四大核心素养为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让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

    第一,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和教学“任务”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生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大概都在15-19岁之间,年龄不同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2.“任务”设计要考虑“任务”的大小,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传统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第三,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合作性和可操作性

    1.“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2.“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合作性

    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的效果远远大于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需要老师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