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理与趣
蒋源芬
在初语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是要较其他学科更为明显的,然而应试问题依然无法规避,为了解决循序渐进与提高应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把语文教材所附的课后练习进行深入探讨,并以此作为学生能力提高的切入点。在这方面,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即具有一定优势,它能动性较强,而且综合练习所占比重更为合理,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讲都是很有好处的。
一、教材中课后练习的“理”
初中教材的语文课后练习是教师进行课堂设计与备课的基础性内容,也是灵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恰恰强调了课后练习之重要性。研究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深入教学的意义及教学的具体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整体来讲有极为深远的意义。那么教材中课后练习的“理”在何处呢?
可以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始终强调以学生为重点、为中心,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在“探究练习”与“讨论研究”两个模块中,给学生指引了一条课后练习与能力发展结合的捷径。
首先,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通读,能够让学生自主找到文章思路。如在探究练习环节,一般第一个问题的设置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通读原文的前提下,了解课文主体架构、掌握文章主体思路。我们看《背影》一课的探究练习:课文里面写了三次见到父亲背影,这三次都是在哪些情形下出现的,作者为何流泪?请同学们按照文章描写内容,在头脑中构建当时场景,并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想。这道题其实已经将文章的思路表达得相当清楚,学生在题目的引领下能够很好地了解文章内涵。这种类型的题目,其设置之初就本着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宗旨,因此教师讲解题目时,也需要以引导为主。
其次,教材通过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性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精神与技巧。探究与练习环节里面包括了一定数量的开放性探究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有帮助的。比如初二年级《我的母亲》一课,后面设置的第三个问题:你以为邹韬奋先生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如何,哪些是好的方面,哪些是不可取的方面?这道题本身即具有非常鲜明的开放性特点,在解题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同学们懂得合作解题的优势,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
最后,教材里面所提供的赏析型题目,能够让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得到提升。在讨论与研究环节里面,教材设计了数量众多的多元文化问题,都值得注意。
二、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趣”
此处所谓的“趣”并非兴趣,而是意趣,是教学中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相应的教学境界,才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成果。
一是学生主体之趣。教学方法有多种,旧有的初中语文课后练习方法包括讲解法、指导法、谈话法与练习法等,但是这些方法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适应性却并非百分之百。按照该套教材的特点,应当选择合适的方法为教材所用、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服务。若想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做好两手准备,其一是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其二是教师需要对课堂做充分准备。如在学习《出师表》一类难度较大的古文时,便要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功底,避免出现讲课过难或者知识过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更为生动。
二是教学时间之趣。初语教学虽然课时多,但教学内容更多,因此必须找出科学的方法,以弥补时间的紧张。可以考虑抓住该套教材设计上的优势,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研讨探究与练习环节,把课后练习同文章讲解合二为一,在练习中讲解,讲解中练习,而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板块;其次,通过研究后面的开放性题目,打开同学们的思维视域,使之能够站在更独特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背影》一课,可以借助题目,因势利导,使大家站在父亲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领悟;最后 ,可以通过讨论与研究环节所具有的多元化优势特点,多布置一些分析型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语文活动中“活”的部分。
三是素质教育之趣。中考一向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把语文课后练习与中考联系在一起考虑,是完全有必要的,也并不与素质教育冲突。在这方面,苏教版中考试题处于全国的风向标地位,可见其本身同素质教育的相通性上做得比较好,而教师更应借此优势条件,把课后练习的丰富性利用起来,把中考试题的应试功能同课后练习的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
诚如上面所讲,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进步,应试教育虽仍不能不提,但是已经转换为素质教育目标下的一项工具,在此背景下,初语课后练习更加需要思路与方法上的创新,教师也应当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课后练习所具有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这对于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是极有意义的。
(作者单位:泰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