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计划”助力人才培养

特约主持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长):
高水平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之亟需,此人之共识。但如何培养高水平人才,众说纷纭,难有定论。高水平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社会方方面面,单单依靠某一部门,很难奏效,正因如此,高水平人才培养才成了“世纪难题”。如何突破困局,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是需要新思维和真勇气的。常言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2015年3月24日,北京市教委推出了“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无疑是破冰之举。据媒体报道,此计划分为“双培”“外培”“实培”三个子项目,每年将惠及数千学子。应该说此“计划”是经过了反复论证、缜密设计而后推出的,这对北京乃至全国教育系统而言,不啻为“春雨后的彩虹”,赏心而悦目。平心而论,启动这一计划的指引(或象征)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计划”仅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探索,不可能承载“高水平人才竞相涌流”的梦想,其实际效果还有待时间来检验,其具体运作还有许多细节要落地,不能给予其太多期许。
@张春萍(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采取自愿申报、人才遴选、知名高校访学、科研院所训练、企事业单位实践等方式,体现了对优秀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定制。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海外境外知名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协同联动,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学生可以走出高考定音单一高校的局限,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将促使学生参与竞争,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严格的自我管理去追求主动的学习、深度的学习。同时,项目实施创新了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机制,释放出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活力,也必然会带动北京市属高校的整体建设水平,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该项目出台时,还强调了对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的遴选,实施中要以适度超强的眼界审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要,课程内容既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又要注重时效性、实用性,教学内容要及时吸纳新的知识技术和研究成果,注意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创新能力,拓宽其国际视野。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上,应该进一步打破高校的院墙。不但要首都各大学一盘棋,还要大学与科研院所一盘棋、大学与社会一盘棋。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交叉培养的步子迈得更大些。只要对人才培养有利的,政策上就应该大开绿灯。二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作战,共同培养。鼓励教师到其他学校授课、作讲座。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三是大力推广已有的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模式。学生们不但可听到外校教师的讲课,还可与其他学校学生进行交流。希望更多高校加入共同体,希望更多相邻的高校、相似的高校,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共同承担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任。
@邸燕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北京高教领域推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双培计划”,让原本考入市属高校的学生获得去中央高校学习的机会。“外培计划”让学生获得海外境外访学的机会;“实培计划”让学生到院士工作室、教授实验室、企业、科研院所实践锻炼。这些举措将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优势发挥”。然而,我们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双培计划”涉及的两所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尽相同,就需要两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上有所衔接。同时,此举措对学校的管理也是挑战,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机制有效保障改革的运行,使之达到应有的效果。
@李爱民(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北京启动市属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可以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枢纽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建立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海(境)外名校、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有效合作机制,消除学校之间的办学壁垒和同质化竞争现象,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应注意:一是要认真分析合作双方的特色和需求,进一步明确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力戒形式主义。二是不能急功近利,要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研讨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求取得实效。三是不同培养计划和合作方式要突出重点,努力探索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交叉培养模式。四是市属高校要通过计划实施,不断汲取合作高校或单位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最终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