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感“四借助”

    林小云

    摘要:培养小學生的数感是《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强调的内容,小学生数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借助生活情境,萌发数感意识;借助实际事物,体验数感原形;借助动手操作,促进数感积淀;借助估算训练,提升数感能力”的策略,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四借助

    “数感”指一个人对于数、预算的了解,包括视觉感受和触觉感知等。数感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建立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当一个人形成了强烈的“数感”时,这就意味着他的思维趋于理性。数感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是个人感知数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数感培养的重要性。数感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对数、预算的价值形成更加强烈的感知,能够让学生掌握利用数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呢?

    一、借助生活情境,萌发数感意识

    在学生理解数、预算的意义的过程中,数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培育学生的数感,使得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数和预算。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对数形成更加强烈的感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对数值大小、数的意义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此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多想,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选取了饼、长方形、桃子等生活中的常见素材,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知分数。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意识到:很多物品都可以用“1”来表示,如一块饼、一个长方形、一个桃子等。此处提到的“1”,并非我们以往所说的“自然数1”,而是把物品看作一个整体,然后用整体1来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初步形成整体意识,感受到“整体1”的内涵。之后,教师将三个桃子圈在一起,然后向学生提问:“可以将这三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用“整体1”表示吗?如果可以,那又该用什么来表示下面这些桃子呢?”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继续采取“三个桃子一个圈”的方式,将剩余的桃子圈起来。学生很快发现:这种方式其实就是采用“三个桃子”作为计量单位。基于此,教师继续讲解关于“整体1”的知识点,让学生全面了解“整体1”的概念,然后逐步引入“单位1”的概念,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形成数感。

    可见,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对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形成对数的深层次理解,为学生数感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实际事物,体验数感原形

    数感与具体的公式、原理、概念等,有着很大的区别。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可以通过机械化记忆的方式掌握,而数感则不能。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选择和个性特征都不同,倘若采取强行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那恐怕难以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还容易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加之数感是一种直觉、一种思维知觉,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而无法由教师强行灌输。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头。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在理解很多知识时,依赖于生活中的形象感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打造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层次上升到抽象层次,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对一万、一千、一百等不同的数形成初步认知,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引入课堂,如先后出示可以容纳一万人、一千人、一百人的场地,出示不同高度的大楼,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对数的概念。

    三、借助动手操作,促进数感积淀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化教学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学生对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重新设定数感培养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强化数感。

    例如,在《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了如下实验:分别使用矿泉水瓶、宽口瓶、空罐头瓶盛水,然后引导学生猜想不同容器能够盛放的水量,之后将上述不同容器中的水倒入带有刻度的标准量筒,分别记录不同容器中的实际盛水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容器的实际盛水量。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猜想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让学生对不同的容积单位形成强烈感知。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入不同的容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装水、倒水、记录刻度等一系列步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数感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借助估算训练,提升数感能力

    数感是个体对数、预算的一种直觉感知,是一种潜意识。正如法国著名科学家帕斯卡尔所言,数感是一种数学精神、几何学精神、敏感性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数感强调通过内在逻辑思维,迅速推理出整个事物的本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猜想与验证,增强数感,培养数学能力,强化运算技能。可以说,估算能力的发展,是形成数感的基础。生活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感知数学之美,为学生数感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常见素材,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包括:“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围着周长200米的操场站立,一共可以站多少人?”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估算,得出初步数据。然后继续提出问题:“一个班上有五十名学生,一万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这样的班级?”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形成对数字的初步感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对体育馆实际能够容纳的人数进行估算。在估算过程,学生可以应用到的方法有很多,如“凑整法”。借助于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估算出很多数据的总和、乘积。

    又如,在完成“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数据进行估算。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知较大的数,促进学生直觉的形成。如此就使得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感知结果,提高事物判断能力,提升估算准确率。估算能力属于数感的一种,需要经历漫长的经验积累,才能够顺利形成。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提到:数学是一种认知工具,也是其他认知工具的形成基础。无论研究顺序,还是度量科学,与数学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数感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估算能力,强化数学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观察、自主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对数、预算形成强烈的感知。

    参考文献:

    [1]吴豪.例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04).

    [2]韦燕.借助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感[J].小学教学参考,2017(21).

    [3]魏宝平.例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7(25).

    [4]钱立凯,杜先存.小学生数感培养的高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

    责任编辑:黄大灿?赵潇晗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