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无首也无尾
李 涛
【摘要】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匠心独运,在短短的篇幅里通过烘托,展示了一个真正的隐士的形象。这首诗与作者的经历密不可分,也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息息相关。
【关键词】一波三折;烘云托月;大象无形
在星汉灿烂、流光溢彩的唐诗天空,也许有人忽视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小诗,毕竟,她没有燕许大手笔的劲健,没有李杜的才情,也没有元白的针砭时弊,可是,她却一枝幽艳,别有韵味,实在不容忽视。
她一波三折。诗人一路奔波,风尘仆仆,慕名拜访隐者,满怀希望而来。离隐者居所越近,内心越激动。到了隐者居所,内心更加激动。但不巧的是,没有见到隐者,只有童子在家,大失所望。差可慰藉的是,还有一个童子,一个知道隐者踪迹的人,即使隐者不能突然归来,至少还有一线希望。于是迫不及待地询问隐者的去处。师父采药去了。在哪里采药?就在这座山中。在这座山中,应该不会太远,想必可以在山中找到,诗人心里窃喜,又升起了希望。但白云深深,云遮雾绕,峰回路转,不知道师父影踪何在,无法寻找,内心又怅然若失。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却包含如此多的曲折情节和感情变化一唱三叹,令人叫绝。
她烘云托月。完全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对隐者仰慕已久,难以自已,决意寻访一睹仙容。一般人的写法,就应该大书特书隐者,写他清奇的相貌、玄妙的谈吐、轻灵的身姿、飘逸的举止、飘摇的衣袂……就如《长恨歌》中对仙山太真的描摹。但是天才的贾岛却不落俗套,独辟蹊径,通过隐者的生活环境,通过童子的回答,来间接地刻画隐者。隐者的居所在远离尘嚣的高山,在青翠繁茂的松树下;隐者的伴侣,是清秀的童子,是自在的白云;隐者的活动,是山中采药,松下炮制……如果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心似白云身如黄鹤,我们说,隐者,风清月白之夜诵经,绿肥红瘦之时品茗,木落双飞之节炼丹,雪白梅红之际授课,采菊东篱,望月南山,幽谷舒啸,清流赋诗,采灵芝,挖黄芪,侣鱼虾,友麋鹿,舞青鸾,驾金凤,吸风饮露,参玄悟道……请看,青松写高洁坚贞,童子寓超尘拔俗,深山叙隐形遁世,云朵述高洁自在。这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不辟终南捷径,不求虚名微利,只图自由自在,高蹈出尘,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你说,这样的人,会与俗人来往?俗人能想见就见?这样的隐士,恐怕是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否定。这样的隐士,因其不现,更显其卓尔不群;这样的隐士,你还用去面见?说到这里,诗人寻而不遇,最后只是失望、遗憾?肯定是敬仰、钦佩有加。任何的寻找,任何的寒喧,任何的窥察都是多余的。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条龙,首尾皆不见,却活灵活现。
在以苦吟著称的贾岛的诗中,人们更多的体味是“郊寒岛瘦”,这一首却与众不同,语言清新自然,用技巧而不露痕迹,费功力而不见雕琢,明白晓畅,营造出悠远迷离的意境。这,与他前期的经历息息相关。
这首诗的叙述角度也值得一提。“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不归”是友人热切的呼唤,“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是隐士自述心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初归隐者托物言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隐士自描形迹。本诗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通过所见所闻来描绘隐者,更觉得客观、亲切、可信。
这首诗达到了相当高的美学境界,她自然、空灵,如行云流水,如空谷幽兰。她触摸到了大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佛门的空寂,道家的清静,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