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四个层次
毛荣富
听课无数,若要将其划分一下层次,则可分为原创课、特色课、功利课和作秀课。
别开生面的原创课
这是一堂《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是我几十年来听过的最好的一堂课。
双鬓斑白的老师是提着一把小提琴进教室的,这便有了小小的悬念。引领学生熟读了课文,又对文眼、文脉做了精到的点拨之后,老师拿起了小提琴对大家说道:多年来,总希望有人把这篇美文改编成一首小提琴曲,可是一直无人为之,于是我就试作了一曲,把它奉献给大家。爱因斯坦曾用小提琴代替他的物理演讲,今天我就做一回“效颦”的“东施”吧。
这样上语文课实在让人感到新鲜,学生更是来了兴致。一阵掌声过后,教室里便响起了徐疾有致、悠扬动听的琴声。满教室的人或屏息侧耳,或双目微闭,文中那踱步小路、微风送香、花缀幽塘、青雾浮起等画面似在优美的旋律中次第展现。琴声似清风、似流水,用任何语言来诠释课文都比不了它。它激活了想象,强化了体验,帮助听课者把文字转换成一种至美的情境和氛围。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位学者文人内心起伏跌宕的情感:时而喜悦、时而沉醉、时而哀愁……直到演奏完毕,大家仍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一时竟忘了鼓掌。
接下来,同学们继续诵读课文,老师则以琴声伴之。课堂上书声琅琅,琴声悠悠,两者和谐交融,有些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捧书而读……
这堂课开阔了我的眼界,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课”。它使我想到,短短的一堂课可以有无限的创意。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恐怕重要的不是给教师灌输这个理念、那个理念,也不能总是研究这个教法、那个教法,而应让教师们在宽松的环境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才学和素养。叶圣陶先生把这喻为“本钱”。所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培养名师要抓根本,而不能只教他们如何上课。有了足够雄厚的“本钱”,何愁上不出好课,何愁出不了名师?
个性鲜明的特色课
第二层次便应是特色课。所谓特色课,即有个性、有新意、有亮点的课。我听过的下面三堂课,就很精彩,可谓各具特色——讲的也都是《荷塘月色》这篇课文。
课堂一。这是一堂品味语言的课。朱自清先生写塘中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老师抓住其中的“羞涩”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这塘中含苞欲放的荷花为何会羞涩呢?——羞涩虽是瞬间的情态,却能传递丰富的信息。你们这个年龄对羞涩应是最有体验的了。经此点拨,课堂上顿显活跃。有个女孩站起来说,是因为她不好意思接受人们投来的那充满欣赏的目光;有个男孩则在下面插嘴道,那是因为她一时还鼓不起勇气去充分展示自身的魅力;还有个女孩说,是因为她在夜深人静之时怕被人窥见了自身的隐秘。对于“羞涩”一词,一般只是讲到“这是拟人手法”而已,但这位教师却让学生发挥想象,玩味品赏。语言教学,一般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概念层面,而这位老师却能引导学生亲近语言,深入品味,从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读书体验,使读书有了个性色彩和极大乐趣。这样品味语言,对提高语言素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无疑很有帮助。
课堂二。这位老师教《荷塘月色》,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有精到的“画外音”:
月色下的荷花显得那样圣洁迷人,是因为它们还闪烁着作者人格的美。
踱步可以放松身心,审美活动则可以使心灵获得抚慰和陶醉。
人生固然少不了顶着烈日的攀登,但也应有荷塘边披着月色的漫步。
寻常之地也有绝佳风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想象和体验。
这些看似即兴的点评,其实是对自己丰富的阅读体验的浓缩和概括,是在读懂课文之后跳出来的一种俯瞰和感悟,而这正是今天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所缺乏的。我们的语文课似乎总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理解课本上,其实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讲,读别人的书,是为了产生自己的思想。
课堂三。学生的阅读往往很难触摸作者的灵魂气质和生命气息,而有位教师上《荷塘月色》,却能超越知识和技能而抵达了精神层面,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他有这样的一段话:
朱自清先生从世俗的现实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纯美的自然情境,使颇不宁静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和呵护。由于竞争和压力,现代人的心灵常处于浮躁之中。我们要懂得善待心灵,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寻找自己心中的“荷塘”,用我们独特的方式调节心态,使心灵获得自由和闲暇。
这位教师教给了学生一种心理调节法,他关注的是学生的情绪管理和生命的幸福指数。
功利课与作秀课
现在,大量存在的恐怕是第三层次的课——功利课。它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那就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尽量多得分。当下,考纲、考题是直接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因素。教《荷塘月色》,举凡练习册上的题目、考卷上出现过的题目都拿到课堂上来讲。有次听课,我就看到有个学生问老师,文中“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语为何意,老师直截了当地说,这个不会考,别管它。急功近利到如此地步,真令人叹息。这种课也许能在分数上有所收益,但却背离了学习语文的主旨,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层次的课即作秀课。这种课往往打着某种教学新理念的旗号,为教改而教改,为创新而创新。比如为了表现“以学生为主体”,可以用整堂课让学生讨论,教师最后连个总结都没有,不了了之;为了追求“思维活跃”,可以在一节课内向学生提问一二十次,却很难在其中找到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课看似热闹而缺乏内涵,看似尊重学生却徒耗其青春时光。
原创课、特色课并非高不可攀
上海有好几所知名中学明确要求教师上公开课要有特色、有魅力。我好几次去听这样的课,可谓新意频出,给浮躁的教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几位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时代特征和课堂教学的本质都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理解。
历史教师周靖的课不仅融入了一些新史料、新观点,还很注重趣味性。听了他的课,令我想起冯骥才的一句话:历史永远是活着的。周老师说,改革开放这3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社会转型阶段价值观念的解体和重构给历史教育造成了取向上的困惑,大变革时期又给历史教育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好环境。这无疑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今天的历史教育的。其实,每个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都应有这样的宏观把握,当教师具有了历史感、时代感,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和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动态生成性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现代教师,理当关注时代,感悟时代,融入时代。
讲到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感性地讲方法,而应有更深层的思考。邹淑君老师是教生命科学的,而她讲课中那些“水管注水” “攀岩”和“入园游览”等生动比喻对我这个教语文的都很有启发。我以为,她得到的规律性认识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她所教的学科,真可谓探骊得珠。她还注重设计那些科学合理的开放式的教学问题,特别喜欢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归纳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去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陈双双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他的课中有这样一段话:
文学创作需有灵感。但数学解题有时也要靠灵感。辛弃疾词中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例如做一道几何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添了条辅助线,问题豁然开朗,自然让人欣喜万分。
听了之后,学生明白:“千百度”的思考固不可少,但有时解决问题需要靠偶然的发现。善于孕育和捕捉灵感,思路才能由“山重水复”进入“柳暗花明”的美妙境界。文理虽有不同,但都需要借助于灵感思维。
一名教师只有在个性、学养、思想、人格、襟怀、视野、才艺、技能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修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发展获得广阔的背景支持。如是,他的言谈举止即使在不经意中也会散发出一种魅力,教学艺术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责 编 莫 荻)
听课无数,若要将其划分一下层次,则可分为原创课、特色课、功利课和作秀课。
别开生面的原创课
这是一堂《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是我几十年来听过的最好的一堂课。
双鬓斑白的老师是提着一把小提琴进教室的,这便有了小小的悬念。引领学生熟读了课文,又对文眼、文脉做了精到的点拨之后,老师拿起了小提琴对大家说道:多年来,总希望有人把这篇美文改编成一首小提琴曲,可是一直无人为之,于是我就试作了一曲,把它奉献给大家。爱因斯坦曾用小提琴代替他的物理演讲,今天我就做一回“效颦”的“东施”吧。
这样上语文课实在让人感到新鲜,学生更是来了兴致。一阵掌声过后,教室里便响起了徐疾有致、悠扬动听的琴声。满教室的人或屏息侧耳,或双目微闭,文中那踱步小路、微风送香、花缀幽塘、青雾浮起等画面似在优美的旋律中次第展现。琴声似清风、似流水,用任何语言来诠释课文都比不了它。它激活了想象,强化了体验,帮助听课者把文字转换成一种至美的情境和氛围。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位学者文人内心起伏跌宕的情感:时而喜悦、时而沉醉、时而哀愁……直到演奏完毕,大家仍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一时竟忘了鼓掌。
接下来,同学们继续诵读课文,老师则以琴声伴之。课堂上书声琅琅,琴声悠悠,两者和谐交融,有些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捧书而读……
这堂课开阔了我的眼界,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课”。它使我想到,短短的一堂课可以有无限的创意。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恐怕重要的不是给教师灌输这个理念、那个理念,也不能总是研究这个教法、那个教法,而应让教师们在宽松的环境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才学和素养。叶圣陶先生把这喻为“本钱”。所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培养名师要抓根本,而不能只教他们如何上课。有了足够雄厚的“本钱”,何愁上不出好课,何愁出不了名师?
个性鲜明的特色课
第二层次便应是特色课。所谓特色课,即有个性、有新意、有亮点的课。我听过的下面三堂课,就很精彩,可谓各具特色——讲的也都是《荷塘月色》这篇课文。
课堂一。这是一堂品味语言的课。朱自清先生写塘中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老师抓住其中的“羞涩”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这塘中含苞欲放的荷花为何会羞涩呢?——羞涩虽是瞬间的情态,却能传递丰富的信息。你们这个年龄对羞涩应是最有体验的了。经此点拨,课堂上顿显活跃。有个女孩站起来说,是因为她不好意思接受人们投来的那充满欣赏的目光;有个男孩则在下面插嘴道,那是因为她一时还鼓不起勇气去充分展示自身的魅力;还有个女孩说,是因为她在夜深人静之时怕被人窥见了自身的隐秘。对于“羞涩”一词,一般只是讲到“这是拟人手法”而已,但这位教师却让学生发挥想象,玩味品赏。语言教学,一般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概念层面,而这位老师却能引导学生亲近语言,深入品味,从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读书体验,使读书有了个性色彩和极大乐趣。这样品味语言,对提高语言素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无疑很有帮助。
课堂二。这位老师教《荷塘月色》,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有精到的“画外音”:
月色下的荷花显得那样圣洁迷人,是因为它们还闪烁着作者人格的美。
踱步可以放松身心,审美活动则可以使心灵获得抚慰和陶醉。
人生固然少不了顶着烈日的攀登,但也应有荷塘边披着月色的漫步。
寻常之地也有绝佳风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想象和体验。
这些看似即兴的点评,其实是对自己丰富的阅读体验的浓缩和概括,是在读懂课文之后跳出来的一种俯瞰和感悟,而这正是今天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所缺乏的。我们的语文课似乎总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理解课本上,其实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讲,读别人的书,是为了产生自己的思想。
课堂三。学生的阅读往往很难触摸作者的灵魂气质和生命气息,而有位教师上《荷塘月色》,却能超越知识和技能而抵达了精神层面,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他有这样的一段话:
朱自清先生从世俗的现实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纯美的自然情境,使颇不宁静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和呵护。由于竞争和压力,现代人的心灵常处于浮躁之中。我们要懂得善待心灵,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寻找自己心中的“荷塘”,用我们独特的方式调节心态,使心灵获得自由和闲暇。
这位教师教给了学生一种心理调节法,他关注的是学生的情绪管理和生命的幸福指数。
功利课与作秀课
现在,大量存在的恐怕是第三层次的课——功利课。它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那就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尽量多得分。当下,考纲、考题是直接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因素。教《荷塘月色》,举凡练习册上的题目、考卷上出现过的题目都拿到课堂上来讲。有次听课,我就看到有个学生问老师,文中“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语为何意,老师直截了当地说,这个不会考,别管它。急功近利到如此地步,真令人叹息。这种课也许能在分数上有所收益,但却背离了学习语文的主旨,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层次的课即作秀课。这种课往往打着某种教学新理念的旗号,为教改而教改,为创新而创新。比如为了表现“以学生为主体”,可以用整堂课让学生讨论,教师最后连个总结都没有,不了了之;为了追求“思维活跃”,可以在一节课内向学生提问一二十次,却很难在其中找到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课看似热闹而缺乏内涵,看似尊重学生却徒耗其青春时光。
原创课、特色课并非高不可攀
上海有好几所知名中学明确要求教师上公开课要有特色、有魅力。我好几次去听这样的课,可谓新意频出,给浮躁的教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几位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时代特征和课堂教学的本质都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理解。
历史教师周靖的课不仅融入了一些新史料、新观点,还很注重趣味性。听了他的课,令我想起冯骥才的一句话:历史永远是活着的。周老师说,改革开放这3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社会转型阶段价值观念的解体和重构给历史教育造成了取向上的困惑,大变革时期又给历史教育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好环境。这无疑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今天的历史教育的。其实,每个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都应有这样的宏观把握,当教师具有了历史感、时代感,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和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动态生成性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现代教师,理当关注时代,感悟时代,融入时代。
讲到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感性地讲方法,而应有更深层的思考。邹淑君老师是教生命科学的,而她讲课中那些“水管注水” “攀岩”和“入园游览”等生动比喻对我这个教语文的都很有启发。我以为,她得到的规律性认识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她所教的学科,真可谓探骊得珠。她还注重设计那些科学合理的开放式的教学问题,特别喜欢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归纳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去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陈双双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他的课中有这样一段话:
文学创作需有灵感。但数学解题有时也要靠灵感。辛弃疾词中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例如做一道几何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添了条辅助线,问题豁然开朗,自然让人欣喜万分。
听了之后,学生明白:“千百度”的思考固不可少,但有时解决问题需要靠偶然的发现。善于孕育和捕捉灵感,思路才能由“山重水复”进入“柳暗花明”的美妙境界。文理虽有不同,但都需要借助于灵感思维。
一名教师只有在个性、学养、思想、人格、襟怀、视野、才艺、技能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修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发展获得广阔的背景支持。如是,他的言谈举止即使在不经意中也会散发出一种魅力,教学艺术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