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认识新时代

[摘要] 全面准确理解把握“新时代”,是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作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世界意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现实依据; 丰富内涵; 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2-0026-0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通篇贯穿的重要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是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关于新时代的依据和标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标志,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分析。
一是历史性新变革和新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所以,从直观的感性认识看,新变革带来新面貌,标志着进入了新时代。
二是新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同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新的特点。党的执政方式和基本方略有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按照唯物史观来分析,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根源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間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和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对我国发展全局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是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
三是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历史方位是历史、现实与未来,国际与国内交织的时代坐标。从纵的历史维度看,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世纪中叶,我们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更加幸福安康。这是从纵向来看,从我们迈向民族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来认识。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样,从时代坐标的纵向和横向来分析,我们正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
四是党的理论创新、党的历史使命新阐述、党的新风貌。从党的发展历程和党的建设来看,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党的理论创新、党的历史使命新阐述、党的新风貌,也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催生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重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反映了全党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这一思想以新的历史方位、战略眼光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以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回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判断相呼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可以说,新理论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专门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作了阐述。从报告内容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内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的。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伟大梦想,在新理论指导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从新的党风党貌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坚强的决心、空前的力度,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得到弘扬,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全面增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可以说,党的新气象新作为新境界,新的党风党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关于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对于“新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了精辟概括:“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句话是从不同侧面对新时代的本质内涵所作的高度概括。
一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阐明新时代是夺取中国特色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阐明了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和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
二是从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视角,阐明新时代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就讲明了新时代我们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
三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的视角,阐明新时代是人民更幸福的时代,讲明了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问题。
四是从民族复兴的视角,阐明新时代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
五是从国际视角,阐明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问题。
这五句话相互关联,相互统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贡献。关于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概念虽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但起始点应是党的十八大。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用以界定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三个维度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邢久强,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外新闻局调研员、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 / 许 海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