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擂钵”一词的英译研究
刘小嫚
摘 要:“擂钵”作为器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对于这一词的英译却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作者通过解读“擂钵”这一词所蕴含的动作意义和动作对象,对这一词语的翻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目的论;擂钵;器皿
1 “擂钵”的历史及翻译现状
“擂钵”,作为中国传统的食物器皿,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考古发现,这一器皿的雏形最早出现于新时期时代的晚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迁移,这类器皿渐渐的演化成现在常见的倒锥体,用以捣碎或捣磨食物。此类器皿常见于湖南懷化、益阳以及湖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颇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器皿之一,但在介绍这类器皿时,却缺少准确的翻译。很多时候将擂钵都翻译成motar and pestle,但是这一词在意思上并未将“擂钵”的中心意义概括。
2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
“擂钵”,呈倒锥体结构,可大可小,但内部均有粗糙的纹路,用以增加物品制作过程中的摩擦力。之所以将这一器皿称之为“擂钵”,是将动作和使用的器皿结合在一起。“擂”有敲击,打击和研磨的意思,而“钵”是盛放东西的器皿。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管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的方式,都应该将这一动作和物件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的表述出来,方能使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原文对原文读者一样的影响。而不是仅仅的只局限于“擂”这一动作的表达。
在中文中,“擂钵”这一词虽然是一个名词,但是却蕴含了一个动作和动作的承受者,因此在翻译时,不论是这一动作还是动作的承受者,都应该翻译出来,让读者能够更好的去了解这一器皿以及器皿之后所蕴含的文化。以这一翻译目的为指导,遵循翻译目的论,我们在翻译时,对于“擂”这一词,根据其所拥有的敲击,打击和研磨的意思可翻译成:beat, hit, grind,ground和pestle。这些词在翻译的时候都有“擂”的含义,但是细细究来,“擂”主要是用杵将物品捣碎或研碎,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应该侧重其“捣碎”和“磨碎”的意思,因此使用pestle和ground最为恰当。而“钵”,上大下小,其形状与碗相似,因此翻译成bowl更能够被译文读者所接受。而“擂钵”形容的是用杵在钵中通过捣舂的方式,将物品捣碎或磨碎,达到更改食物形状的目的。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描述性的短语来将“擂钵”一词生动形象的翻译出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虽然要翻译出这一动作和目的,但是重点应该是在承受动作的器皿之上。所以,“擂钵”可以翻译成pestle bow或者a bowl for grounding.
Pestle,意为“捣碎”,作为一个名词,放在bowl(碗)前,用以修饰bowl的功能,可以明确的表明这是一个用以捣碎东西的碗,和“擂钵”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而a bowl for grounding这一翻译,通过for用以表达bowl的目的是ground(捣碎),也生动的表达的“擂钵”中的动作以及动作的承受者。
3 结语
在进行此类颇具文化内涵词语的翻译时,应该规避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寻找共同点,求同存异,同事在翻译时,应该有所侧重的对词汇进行理解,使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达到大致相同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纽马克·彼得.翻译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克里斯丁·诺德.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主义方法的阐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叶文宽. 擂钵源流考[J]. 考古, 1989.
[4]安家瑗. 擂钵小议[J]. 考古,1986.
[5]宋豫秦. 擂钵的功用[J].华夏考古,1993.
[6]何帆. 闽茶文化翻译中的美学意境探讨[J].福建茶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