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曲课堂教学初探
陆红
古诗词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曲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词曲,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初中古诗词曲课堂教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曲的韵律
古诗词曲讲究韵律,平仄交错组合,语言凝练精辟,具有和谐的音乐美,所以最适宜朗读。古诗词曲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便是帮助学生作正确停顿,读出古诗词曲的节奏和韵律,读出古诗词曲所独有的抑扬顿挫。掌握了古诗词曲的节奏和韵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出诗歌的情感。情感是古诗词曲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以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古诗二首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指导朗读。《龟虽寿》属于乐府诗,四字一句,二二节拍,四句一韵。前四句是对人生哲理的感叹,诵读节奏要教缓慢,语调应较低沉;中间四句是壮怀激烈的高唱,诵读节奏应稍快,语调要高亢;后四句是哲理的思辨,诵读时要慢一些,让听者品出个中情味;最后两句,要读得轻快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每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朗读时节奏稍快;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机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置酒饮别的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教师正确的朗读指导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充分获得古诗音韵美的享受。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词曲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曲言约意丰,贵在含蓄,多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曲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思想内涵。可借助音乐播放,营造一种特定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无穷无尽、多姿多彩的想象,使之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曲的美妙意境。如为了让学生领悟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寂静,教师可播放一首轻柔舒缓《空山鸟语》;为了学生品味《天净沙·秋思》浓浓的思乡情怀,教师可播放一曲淡雅感伤的《思乡曲》。让学生闭上双眼,聆听音乐,用想象去勾画诗的图景,让心灵徜徉在无尽的诗的意境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笔者在教授曹操的《观沧海》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浩瀚气势,来感受本诗意境之开阔,气势之雄浑,进而体会诗人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三、教会学生抓住诗眼,把握古诗词曲的主旨
“诗眼”是古诗词曲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句,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只要找到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整体感知也就有了方向,顺着关键字词提示的感情基调,就能较准确地把握整首诗的主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诗眼,来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陶渊明《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中“心远”即是诗眼,可以表现诗人超脱尘世,远离官场,向往田园的闲适心境。又如杜牧的《泊秦淮》,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寒”和“犹”两个关键字词,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一个“犹”字极富表现力:在这国运衰弱、民不聊生的年头,居然还有人逍遥自在地听着乐曲,令人忧愤。这样分析之后,学生对诗歌的主旨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带领学生寻找意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意象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所依托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它本身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初中课本中较常见的如“秋雁”“明月”“飞絮”“断肠”等意象,一般和思乡情怀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到意象来感悟意境,通过抓意象反复揣摩、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比如月亮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月缺月圆,标示着离别与聚首,游子的情感和月亮的圆缺紧密相连,月亮也就成了思乡的代名词。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月怀远,见月思乡早已成了中同人很自然的一种情感体现。
五、积累典故,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些典故,往往经作者的灵心妙手而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闻笛赋”暗指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首《思旧赋》。“烂柯人”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棋还没有下完,自己的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里,才知世上已过百年,相识故交都已死去。此诗是刘氏被贬22年后重又被朝廷召回,返回洛阳的途中所作。两个典故的使用,既表达了对同遭贬谪的旧友柳宗元等人的思念,又抒发了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世事蹉跎的感慨,厚重沉郁,感人至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典故。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其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就是一个典故。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六、对比阅读,调动学习古诗词曲的积极性
古诗词曲的对比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曲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古诗词曲的时候,可以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近或相反的一起讲。这样,既可以补充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激发学生欣赏古诗词曲的兴趣。曹操的《观沧海》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为了理解诗人的情怀和抱负,教师可以引入他的《龟虽寿》进行对比阅读,相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定能使学生体会到曹操的英雄豪情。再如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就可把它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两首词的相同点,即:(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格。再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两首词的鲜明的不同点,即:(1)梅花形象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象征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共产党人,表现了中国革命者在20世纪60年代面临国际国内巨大困难的时候,那种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2)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比如同样写梅花与群芳相异临寒独自开放的特点,毛泽东的词是“犹有花枝俏”,陆游是“寂寞开无主”,同样写梅花的品格,毛泽东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使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只有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曲的方法,学生才会具备一定的古诗词曲鉴赏能力,才能独立打开古诗词曲这扇神奇的大门,尽情享受古代诗歌带给人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学校)
古诗词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曲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词曲,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初中古诗词曲课堂教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曲的韵律
古诗词曲讲究韵律,平仄交错组合,语言凝练精辟,具有和谐的音乐美,所以最适宜朗读。古诗词曲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便是帮助学生作正确停顿,读出古诗词曲的节奏和韵律,读出古诗词曲所独有的抑扬顿挫。掌握了古诗词曲的节奏和韵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出诗歌的情感。情感是古诗词曲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以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古诗二首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指导朗读。《龟虽寿》属于乐府诗,四字一句,二二节拍,四句一韵。前四句是对人生哲理的感叹,诵读节奏要教缓慢,语调应较低沉;中间四句是壮怀激烈的高唱,诵读节奏应稍快,语调要高亢;后四句是哲理的思辨,诵读时要慢一些,让听者品出个中情味;最后两句,要读得轻快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每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朗读时节奏稍快;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机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置酒饮别的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教师正确的朗读指导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充分获得古诗音韵美的享受。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词曲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曲言约意丰,贵在含蓄,多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曲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思想内涵。可借助音乐播放,营造一种特定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无穷无尽、多姿多彩的想象,使之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曲的美妙意境。如为了让学生领悟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寂静,教师可播放一首轻柔舒缓《空山鸟语》;为了学生品味《天净沙·秋思》浓浓的思乡情怀,教师可播放一曲淡雅感伤的《思乡曲》。让学生闭上双眼,聆听音乐,用想象去勾画诗的图景,让心灵徜徉在无尽的诗的意境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笔者在教授曹操的《观沧海》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浩瀚气势,来感受本诗意境之开阔,气势之雄浑,进而体会诗人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三、教会学生抓住诗眼,把握古诗词曲的主旨
“诗眼”是古诗词曲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句,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只要找到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整体感知也就有了方向,顺着关键字词提示的感情基调,就能较准确地把握整首诗的主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诗眼,来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陶渊明《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中“心远”即是诗眼,可以表现诗人超脱尘世,远离官场,向往田园的闲适心境。又如杜牧的《泊秦淮》,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寒”和“犹”两个关键字词,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一个“犹”字极富表现力:在这国运衰弱、民不聊生的年头,居然还有人逍遥自在地听着乐曲,令人忧愤。这样分析之后,学生对诗歌的主旨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带领学生寻找意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意象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所依托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它本身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初中课本中较常见的如“秋雁”“明月”“飞絮”“断肠”等意象,一般和思乡情怀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到意象来感悟意境,通过抓意象反复揣摩、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比如月亮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月缺月圆,标示着离别与聚首,游子的情感和月亮的圆缺紧密相连,月亮也就成了思乡的代名词。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月怀远,见月思乡早已成了中同人很自然的一种情感体现。
五、积累典故,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些典故,往往经作者的灵心妙手而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闻笛赋”暗指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首《思旧赋》。“烂柯人”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棋还没有下完,自己的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里,才知世上已过百年,相识故交都已死去。此诗是刘氏被贬22年后重又被朝廷召回,返回洛阳的途中所作。两个典故的使用,既表达了对同遭贬谪的旧友柳宗元等人的思念,又抒发了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世事蹉跎的感慨,厚重沉郁,感人至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典故。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其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就是一个典故。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六、对比阅读,调动学习古诗词曲的积极性
古诗词曲的对比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曲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古诗词曲的时候,可以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近或相反的一起讲。这样,既可以补充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激发学生欣赏古诗词曲的兴趣。曹操的《观沧海》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为了理解诗人的情怀和抱负,教师可以引入他的《龟虽寿》进行对比阅读,相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定能使学生体会到曹操的英雄豪情。再如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就可把它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两首词的相同点,即:(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格。再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两首词的鲜明的不同点,即:(1)梅花形象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象征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共产党人,表现了中国革命者在20世纪60年代面临国际国内巨大困难的时候,那种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2)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比如同样写梅花与群芳相异临寒独自开放的特点,毛泽东的词是“犹有花枝俏”,陆游是“寂寞开无主”,同样写梅花的品格,毛泽东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使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只有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曲的方法,学生才会具备一定的古诗词曲鉴赏能力,才能独立打开古诗词曲这扇神奇的大门,尽情享受古代诗歌带给人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