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李飞 左敏
审美意识是指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广义的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审美感知。而文言文在审美意识的培养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其自身的语言美、意境美,能让学生感悟到美的事物,文言文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中,笔者着重探究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一些策略。
一、夯实基础,创设审美情境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意,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发现美的基础因素。针对文言文教学来说,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内心的情感随着文章文字背后的情感展现来带动和同化。因为美是需要以情感为寄托的,需要情感这个纽带。为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自身、学生及文章作者三者的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做好及时的沟通与融合,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
比如教师在讲授李密的文章《陈情表》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既定的教学场景。这篇文章无论是写作的构思、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都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章朗朗上口,彰显了我国古代散文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文章表面的美是学生可以轻易发现和感悟的,但是情感的转折和表达在手法上有自身的技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和剖析。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李密所要表达的情感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是很难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寄托的,也不会实现情感的共鸣。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的视角去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母子之情、祖孙之情等生活场景,通过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触动,并且还能转化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新的审美追求,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文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通过讲故事、听歌曲、看影视作品、赏析图片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二、强化诵读,提升审美情趣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精华所在就是能透过文章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事状况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文言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的,拥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情感性。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就必须让学生走进文言文,对其进行深度的感悟和剖析,这就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有效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品味文章所展现出来的美。其实,对文言文的诵读就是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过程,诵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诵读的形式当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精读和品读最为重要,因为这些过程能充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这些隐性素养的发挥也大大提高了诵读的效能,进一步促进了审美意识的提升。正如贺贻孙所说的那种:“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颂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如在学习《鸿门宴》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并对其进行品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以达到全方位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激发想象,构建审美意境
对于文言文来说,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往往都不是很直白地表述出来的,都是很含蓄地借助其他事物或者途径来进行间接表述。文章往往是纸短意长,具有弦外有音,这给学生留足了“空白”和想象的空间。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美的赏析,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能力,感悟文字背后作者的寓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走进文字背后的意境。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是很难体验文章中美好的艺术形象的。古朴典雅的文言文有着汉语最深邃的魅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个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意境,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
文言文有着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性,在美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泗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