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棚改 哪里就有党组织

高斌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地处临空经济功能核心区、顺义新城核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核心区 ,与首都国际机场零距离对接,是绿色国际港的一颗明珠。仁和镇面积54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户籍人口4.6万人,流动人口2.5万人。为了推进地区的临河棚改项目,仁和地区党委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六步法”真正把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5天内100%完成入户丈量,提前5天100%完成签约,刷新了顺义棚改最快速度,创造了顺义党建促棚改的示范工程。依托项目架构逐级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小组
哪里有棚改,哪里就有党组织。仁和地区党委依托临河棚改项目的组织架构,同步在项目、片区、分组上建立党组织,推行“建立临时党委,争取主动权;建立临时党支部,争做桥头堡;建立临时党小组,争当排头兵”的“三建三争”机制,实现“以点到线连成片”的组织全覆盖。
临时党委建在项目上。统筹镇村、城建集团、管理公司、评估公司、拆迁公司、拆除公司的党员力量,成立棚改工程临时党委。由仁和地区党委书记任临时党委书记,城建集团、首佳联盟等单位负责人任临时党委委员,通过“围绕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项目”,促进党建工作与棚改项目的高度融合,推动棚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临时党支部建在片区上。在A、B、C三个片区分别建立临时党支部,选派仁和地区3名党建经验丰富的副职领导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力量,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为抓手,发挥临时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党员力量,履行管党责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棚改项目上来。各临时党支部还实行“5+10”例会制度,将组织生活会开到例会上,坚持每天下午5点、晚上10点固定召开例会,凝聚组织合力集中攻坚。
党员小组建在家门口。结合片区分组,同步设立了13个临时党小组。根据工作需要,继续向下延伸组织触角,把临时党小组化整为零,组建39个党员工作小组,通過“点对点”对接入户,做好政策宣讲、评估引导、问题协调和矛盾化解,有效填补了党建“空白点”,保证棚改惠民政策及时直达每个棚改户,杜绝不实信息的传播和蔓延。党委书记、支部书记、骨干党员下沉讲党课
临时党委围绕“讲好党课”作文章,以党委书记现场讲、党支部书记实地讲、骨干党员入户讲等形式直击主题,凝聚党心、汇聚民心,画出最大同心圆。
党委书记现场讲党课。紧扣工作实际,以群众需求为切入点,党委书记刘洋为临河村209名党员现场讲授“让党旗在棚改中飘扬,让党徽在拆迁中闪光”专题党课。他从棚改拆迁的重大意义和项目落地的艰辛历程入手,教育党员珍惜来之不易的棚改机会,发动党员主动参与棚改工作,做好自己、管好家人、影响四邻、带动一片,赢得了全村党员的拥护和支持。
党支部书记一线讲党课。以“聚焦问题、答疑解难”为原则,定期进工地、入村户、访党员,摸排实际情况,发现具体问题。精心准备党课,将每期党课都开到一线工地,推动党性教育与棚改工作合二为一。各临时党支部还定期召开干部座谈会、党员座谈会,通报本片区棚改进展情况,并结合当前形势,由党支部书记现场讲党课、统思想、聚合力,鼓励支部党员在工作中树立榜样,履职尽责,作出贡献。
骨干党员入户讲党课。依托39个党员工作组,组织骨干党员开展“送党课入户”活动。临河村是棚改重点村,工作组组织骨干党员印制临河棚改宣传手册、党员干部“八不准”等党课资料,进院入户为党员送资料、讲党课、说政策,引领党员带头棚改、配合棚改。同时,还创办“临河棚改”微信公众号和村级报纸“临河新像”,开设了党建专栏,让全村党员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党性教育。党员承诺、亮诺、践诺带头做示范
党员户门前悬挂党旗,村民代表户门前悬挂国旗,临河村209名党员和60名村民代表,红旗插起来、身份亮出来,通过开展党员“承诺、亮诺、践诺”活动,冲锋在一线,感染身边人,带动一方人。
我是党员我承诺。临时党委260名党员戴上党徽、亮明身份、做出承诺、接受监督。棚改户党员全部签订了党员承诺书,承诺在棚改中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宣传引导、带头执行政策、带头提前签约、带头遵纪守法,坚决不当“钉子户”。
我是党员我亮诺。在临时党委全体党员会上,棚改户党员代表当众宣读自己的承诺,制作党员承诺墙,将棚改户党员承诺书全部张贴在党员承诺墙上,公开党员姓名和承诺事项,公开亮出党员承诺,随时接受群众监督。
我是党员我践诺。“党员带头、带动一片”,临河村“两委”干部不计个人得失,带头践诺,第一时间全部签约。在摇号确定选房顺序时,村党总支书记王永生舍小家、顾大局,当众表态自己无论摇到多少号都可以与其他村民调换,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承诺,真正发挥了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群众。先锋队、突击队、工作队攻坚破难题
棚改推进到哪里,党员队伍就放到哪里。临时党委抽调精干力量组建3支攻坚队伍,牢牢守住棚改一线,成为推进工作最有力的“钢钉”。
先锋队置前清除阻碍。挑选82名有威信、讲党性、敢担当的临河村党员,组成党员先锋队,争做维护稳定、政策宣传、抵制违建、遵纪守法、建言献策、调解纠纷、带头棚改、服务群众的“八大员”。队员们放下家中私事,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帮扶思想。有的村民不配合,队员们多次登门劝访,直到理顺村民情绪。为遏制抢栽抢建行为,队员们24小时严防死守村里各个路口,禁止建筑材料进村;统一行动、主动出击,拔除抢栽苗木,拆除违章建筑,为棚改实施提前扫平了障碍。
突击队突前攻坚克难。针对不同情况,3个临时党支部分类组建党员突击队,主动下沉到拆迁小组,每天上午包干认领重点难点户,晚上汇报重点户推进情况,集思广益、研究对策。通过“零距离、面对面”的教育疏导,以及发动关系近、有威信的亲属朋友做工作等方式,促使45户重点户主动配合完成棚改,有效地保障了棚改进度。
工作队靠前服务保障。选用78名肯吃苦、讲奉献、能战斗的党员干部充实到现场指挥部,建立党员工作队,设置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承担方案编制、数据复核、棚改签约、服务保障等关键工作。确保关键岗位有党员领着,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撑着。自棚改启动以来,上至临时党委书记,下到普通党员干部,全部自愿放弃休假,赢得临河村民的一致好评。目前已收到村民送来的各类锦旗30余面。用服务保障图清晰呈现责任、路线、工期
现场指挥部悬挂着1张“项目党建服务保障图”和3張“片区党建服务保障图”,工程全貌、进度安排、组织设置及党建力量分布一目了然。通过挂图指挥、对标对表,真正让职责任务“担起来”、让路线安排“优起来”、让棚改进度“跑起来”。
明确党建责任人。以临时党支部管辖边界为分界岭,划分3个临时党支部责任区和13个临时党小组责任区。用红、橙、蓝、绿4种颜色箭头分别标示评估、签约、拆除、摇号4项重点任务,并在相关区域标注党建责任人姓名,用小党旗标识党员户。实时公开各责任区任务进度、重点区域和党建责任人等,每进展一步,每签约一户,同步涂抹相应模块,压紧压实党建职责任务。
划定调度路线图。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依据图示情况,及时分析研判当前态势,做出精确的快速反应。通过图上作业,用箭头标示行军路线,指向主攻方向,精准调度各级党建力量,划出最优路线图。对图中显示进度较慢的责任区,及时增派攻坚力量,安排党员认领重点难点户,第一时间协商解决。
倒排工期时间表。将评估、签约、拆除等重点任务分解到天、落实到人、标注到图。每完成一组,就在各片区责任图顶端绘制一面红旗,代表完成签约。通过倒排工期,以时间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落实,激发不同片区间“比进度、比速度、比效果”,自觉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教育、约谈、监督构筑纪律防线
完善廉洁教育机制。出台《临河村棚改项目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八不准”细则》,逐个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做到廉政教育逢会必讲,逢党员干部必说、逢关键节点必谈,营造出“拆迁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的高压态势。
建立约谈督察机制。抽调地区党委、村党总支纪检工作人员成立监督督察组,监督检查各单位的履职情况,约谈查处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对在棚改过程中有不当言行的少数党员干部,启动约谈查处机制,通过教育提醒、指出问题、提出要求等方式,纠正被约谈人员的错误言行。党员王某受人蛊惑突击建房,监督督察组第一时间进行约谈。经过耐心劝导,王某当天就自行拆除了抢建房屋,消除了不良影响。
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吸收村“两委”干部、老党员、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加入拆迁认定和监督小组。引入专业审计机构进行全过程审计,聘请政府公证机构对过程和结果做出公证,建立起拆迁、管理、评估、审计、监督五方联动机制。丈量勘察、入户谈判全程录像,棚改政策、补偿标准完全透明,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用到底,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可能,确保整个棚改公平、公正、阳光。
党建“六步法”是仁和地区党委在临河棚改项目推进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下一步,仁和地区党委将进一步完善这一经验,并全力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主动融入大局,腾笼换鸟,全力做好疏解和承接两篇大文章,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从量变转向质变。二是在城市建设方面,从推进城市化进程向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转变,让群众真正实现安居梦。三是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使百姓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从民富向民乐阶段转变。四是继续加大从严治党力度,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