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吴小霞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媒体的崛起契合了人们在日渐疏离的环境中互动交流的需求,尤其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媒体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掌握微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创新工作方式与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更贴近时代要求。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76-03
微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产物。微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及交流沟通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及思想状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须探索如何把握利用微媒体的特点与积极作用,使微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微媒体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微媒体主要是指以个人为主体的推广媒介,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等。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人们的身份、地域、阶层的界限被淡化与模糊,交流沟通不再受到时间距离等客观因素的牵绊,世界变得很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30.6%。[1]而微信的受欢迎程度更是势不可挡,它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据腾讯公布官方数据表明,微信用户已达6亿。在年龄方面,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而大学生群体正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微媒体所引领的以裂变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
(一)传递的信息更加碎片化,用户定位更精准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发布的信息不只是官方的、正式的,更多的是个人用户通过及时快速更新信息、利用图片链接多媒体形式推送、转发评论,并以“1-N-N”的传播模式迅速覆盖大量受众,广泛影响其他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其中,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后,发布者可以通过后台显示的阅读率和分享率准确知道信息的传播效果,信息到达率很高。
(二)传播速度快,更具时效性
精短的字句、即时生动的图片或视频,相比传统媒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阅读长篇幅的文字报道,大学生在信息资源大爆炸的时代更愿意选择快捷的微媒体。
(三)贴近生活,容易互动
微媒体中使用的语言无需像电视新闻或者官网发布中采用正式的官方语言,而是可以更加口语化,受众相互之间可以全天候在线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微媒体代表的是一种贴近民情的平民文化,一种去精英化时代的草根文化。如微传播可以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严肃的正式话题,突破了政治传播的常规方式。2014年深受网民喜爱的网络动漫《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时长仅为5分钟,在网上推出仅仅几天之后,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超过1000万次,远远超出了同类视频。该视频被网民称为“接地气”“亲民、顺民”“很萌”。[2]
(四)原创性强,更凸显个性
用户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经历、心情及感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用生动短小的视频在网络传播或分享。受众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传播信息张扬个性的同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得到大众的关注点赞时,情感需求也得到极大满足。这也是微媒体受到年轻群体青睐的主要原因。
二、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社会参与度与主人翁意识
处于微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积极主动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不再受限于课堂上传统的教师讲授或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通过移动客户端和移动网络便捷快速地获取各类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素养,锻炼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虚拟网络允许自由发言,让大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参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话题、理想信念等范畴的观点讨论,提高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增强了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微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及时传递信息,提高教育效率
微媒体能在第一时间把准确、有价值性的资讯推送到受众手中,避免信息衰减或延时带来的负面效应。教师可以选取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正能量信息传送到目标学生群体,并加以正确引导,增强点对点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率。
(三)激发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与积极性
微传播的便捷性与跨时空性,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唤醒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或社会互助活动的热情。大学生用指尖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义举和爱心接力,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用爱和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同时,大学生也可以是公益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道德自主性,而且丰富了微公益的活动方式。
三、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作用
(一)扭曲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微媒体中受网络炫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浮躁、贪慕虚荣、哗众取宠等心理,把拥有财富作为个人价值和成功的标识进行炫耀,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素养修炼
“微阅读”行为对大学生文化素养修炼产生负面影响。手机移动阅读的流行,使大学生的阅读场所、阅读载体、阅读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见缝插针地在闲暇、无聊及等候的碎片时间里阅读,无法专注深入,从而形成一种浅阅读习惯,只看图片不看文字,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容易出现认识片面化,患上思维“惰性”。这种方便快捷的阅读对于需要凝神静思的传统阅读构成威胁,酿成大学生眼界的短视,知识积淀的浅薄,核心价值观的偏离。
(三)容易诱发非理性行为
“微政策”“微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过滤网缺失,导致低级、庸俗甚至错误的言论无法抑制。对于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被网络群体心理左右,从而放弃自己的理性判断而加入了乌合之众。然而,偏激、狂躁、非理性情绪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就容易诱发暴力行为,危害社会治安。
(四)削弱社交能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微媒体使大学生习惯依赖网络交流,削弱了他们与人面对面言语交流的表达能力,甚至出现陌生人恐惧症,形成社交障碍,对将来进入社会就业产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中的“微信控”或“微博控”,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工具,还容易出现错觉,把虚拟生活当成现实生活,容易忽视现实世界的多姿多彩,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四、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探讨
(一)加强对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播与转化,传递青春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大学生中的微榜样,即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榜样,将其先进事迹写成微文或拍成微视频或微电影,又或是整理成专题微杂志,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宣扬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科学的榜样选择与树立机制。
(二)改变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基本都是通过由教师念读教科书、结合PPT讲授、黑板板书、印刷学习资料等方式灌输给学生。这些手段已经不足以吸引大学生们放下手机抬起头颅听课了。思政课教师可以把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素材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们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千万网民的观点进行筛选,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软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主题教学微课,线上与学生答疑互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规范
媒介素养是一种辨别正确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及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对繁杂的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3]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从小学至大学均有相应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媒介,能够鉴别和判断信息,能够使用媒介为自己学习等各方面作铺垫。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力量,这是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开设实践性课程与多元理论性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主题沙龙等活动形式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
(四)成立“微团队”,建立“微体系”,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高校可以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微管理团队(“微团队”)。由学院领导负责宏观掌控微平台的整体运营及发展方向,全体辅导员负责微观管理及运行操作,洞察各种信息和舆论方向,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学生骨干负责在学生热衷登录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收集、筛选与整理,随时关注学生群体中的热点话题并及时进行反馈,便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制订信息审核发布流程,制订“微平台”上的信息转发或推送的条件与方式,建立信息追踪与监测过滤体系,防控负面舆论及虚假信息的传播,对错误和歪曲的观点进行反驳,发布正面观点,力争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环境。此外,微团队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微平台网络操作技术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使用微媒体的能力。
(五)搭建“微平台”,加强“微阵地”建设
高校可迎合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偏爱,鼓励基层党、团组织开设微信公众号,建设好网络虚拟组织社区平台,组织多形式的党团主题活动,如红色主题微视频大赛、网络读书微文比赛等。在新活动载体的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活动主题的理解,发挥思想领导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微平台,倡导开展“微公益”活动,发扬青年志愿者精神。一直以来,学生群体都认为公益事业是由单位或企业参与的活动,离自己很遥远。高校可以利用共青团志愿服务微信号或微博平台,推出不同主题的公益志愿活动,让参与公益活动成为习惯,在学生中传递“水滴石穿”的精神,传承“团结就是力量”的优良传统。
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可以主动开设个人专题微信公众号,设立主题板块,定期发布有关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资料、讲义、图片、视频、科研论文等信息,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抢占“微阵地”。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创建不同的微信群,如毕业生群、学院学生干部群、班长群等,建立情景化虚拟社区,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综上所述,在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微传播的影响力,创建学生工作管理“微体系”,守好“微阵地”,凝聚“微力量”,形成“微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融进他们的心灵,增强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新鲜活力和时代号召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3-83.
[3] 刘建民.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微博德育文化功能管窥[J].高校媒体,2014(3):86-100.
[4] 叶雄坤.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17-21.
[5] 陈培涵,俞国锋.微媒体语境下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9-103.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媒体的崛起契合了人们在日渐疏离的环境中互动交流的需求,尤其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媒体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掌握微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创新工作方式与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更贴近时代要求。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76-03
微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产物。微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及交流沟通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及思想状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须探索如何把握利用微媒体的特点与积极作用,使微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微媒体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微媒体主要是指以个人为主体的推广媒介,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等。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人们的身份、地域、阶层的界限被淡化与模糊,交流沟通不再受到时间距离等客观因素的牵绊,世界变得很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30.6%。[1]而微信的受欢迎程度更是势不可挡,它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据腾讯公布官方数据表明,微信用户已达6亿。在年龄方面,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而大学生群体正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微媒体所引领的以裂变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
(一)传递的信息更加碎片化,用户定位更精准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发布的信息不只是官方的、正式的,更多的是个人用户通过及时快速更新信息、利用图片链接多媒体形式推送、转发评论,并以“1-N-N”的传播模式迅速覆盖大量受众,广泛影响其他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其中,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后,发布者可以通过后台显示的阅读率和分享率准确知道信息的传播效果,信息到达率很高。
(二)传播速度快,更具时效性
精短的字句、即时生动的图片或视频,相比传统媒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阅读长篇幅的文字报道,大学生在信息资源大爆炸的时代更愿意选择快捷的微媒体。
(三)贴近生活,容易互动
微媒体中使用的语言无需像电视新闻或者官网发布中采用正式的官方语言,而是可以更加口语化,受众相互之间可以全天候在线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微媒体代表的是一种贴近民情的平民文化,一种去精英化时代的草根文化。如微传播可以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严肃的正式话题,突破了政治传播的常规方式。2014年深受网民喜爱的网络动漫《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时长仅为5分钟,在网上推出仅仅几天之后,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超过1000万次,远远超出了同类视频。该视频被网民称为“接地气”“亲民、顺民”“很萌”。[2]
(四)原创性强,更凸显个性
用户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经历、心情及感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用生动短小的视频在网络传播或分享。受众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传播信息张扬个性的同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得到大众的关注点赞时,情感需求也得到极大满足。这也是微媒体受到年轻群体青睐的主要原因。
二、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社会参与度与主人翁意识
处于微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积极主动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不再受限于课堂上传统的教师讲授或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通过移动客户端和移动网络便捷快速地获取各类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素养,锻炼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虚拟网络允许自由发言,让大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参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话题、理想信念等范畴的观点讨论,提高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增强了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微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及时传递信息,提高教育效率
微媒体能在第一时间把准确、有价值性的资讯推送到受众手中,避免信息衰减或延时带来的负面效应。教师可以选取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正能量信息传送到目标学生群体,并加以正确引导,增强点对点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率。
(三)激发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与积极性
微传播的便捷性与跨时空性,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唤醒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或社会互助活动的热情。大学生用指尖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义举和爱心接力,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用爱和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同时,大学生也可以是公益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道德自主性,而且丰富了微公益的活动方式。
三、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作用
(一)扭曲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微媒体中受网络炫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浮躁、贪慕虚荣、哗众取宠等心理,把拥有财富作为个人价值和成功的标识进行炫耀,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素养修炼
“微阅读”行为对大学生文化素养修炼产生负面影响。手机移动阅读的流行,使大学生的阅读场所、阅读载体、阅读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见缝插针地在闲暇、无聊及等候的碎片时间里阅读,无法专注深入,从而形成一种浅阅读习惯,只看图片不看文字,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容易出现认识片面化,患上思维“惰性”。这种方便快捷的阅读对于需要凝神静思的传统阅读构成威胁,酿成大学生眼界的短视,知识积淀的浅薄,核心价值观的偏离。
(三)容易诱发非理性行为
“微政策”“微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过滤网缺失,导致低级、庸俗甚至错误的言论无法抑制。对于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被网络群体心理左右,从而放弃自己的理性判断而加入了乌合之众。然而,偏激、狂躁、非理性情绪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就容易诱发暴力行为,危害社会治安。
(四)削弱社交能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微媒体使大学生习惯依赖网络交流,削弱了他们与人面对面言语交流的表达能力,甚至出现陌生人恐惧症,形成社交障碍,对将来进入社会就业产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中的“微信控”或“微博控”,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工具,还容易出现错觉,把虚拟生活当成现实生活,容易忽视现实世界的多姿多彩,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四、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探讨
(一)加强对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播与转化,传递青春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大学生中的微榜样,即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榜样,将其先进事迹写成微文或拍成微视频或微电影,又或是整理成专题微杂志,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宣扬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科学的榜样选择与树立机制。
(二)改变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基本都是通过由教师念读教科书、结合PPT讲授、黑板板书、印刷学习资料等方式灌输给学生。这些手段已经不足以吸引大学生们放下手机抬起头颅听课了。思政课教师可以把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素材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们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千万网民的观点进行筛选,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软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主题教学微课,线上与学生答疑互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规范
媒介素养是一种辨别正确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及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对繁杂的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3]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从小学至大学均有相应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媒介,能够鉴别和判断信息,能够使用媒介为自己学习等各方面作铺垫。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力量,这是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开设实践性课程与多元理论性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主题沙龙等活动形式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
(四)成立“微团队”,建立“微体系”,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高校可以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微管理团队(“微团队”)。由学院领导负责宏观掌控微平台的整体运营及发展方向,全体辅导员负责微观管理及运行操作,洞察各种信息和舆论方向,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学生骨干负责在学生热衷登录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收集、筛选与整理,随时关注学生群体中的热点话题并及时进行反馈,便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制订信息审核发布流程,制订“微平台”上的信息转发或推送的条件与方式,建立信息追踪与监测过滤体系,防控负面舆论及虚假信息的传播,对错误和歪曲的观点进行反驳,发布正面观点,力争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环境。此外,微团队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微平台网络操作技术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使用微媒体的能力。
(五)搭建“微平台”,加强“微阵地”建设
高校可迎合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偏爱,鼓励基层党、团组织开设微信公众号,建设好网络虚拟组织社区平台,组织多形式的党团主题活动,如红色主题微视频大赛、网络读书微文比赛等。在新活动载体的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活动主题的理解,发挥思想领导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微平台,倡导开展“微公益”活动,发扬青年志愿者精神。一直以来,学生群体都认为公益事业是由单位或企业参与的活动,离自己很遥远。高校可以利用共青团志愿服务微信号或微博平台,推出不同主题的公益志愿活动,让参与公益活动成为习惯,在学生中传递“水滴石穿”的精神,传承“团结就是力量”的优良传统。
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可以主动开设个人专题微信公众号,设立主题板块,定期发布有关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资料、讲义、图片、视频、科研论文等信息,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抢占“微阵地”。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创建不同的微信群,如毕业生群、学院学生干部群、班长群等,建立情景化虚拟社区,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综上所述,在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微传播的影响力,创建学生工作管理“微体系”,守好“微阵地”,凝聚“微力量”,形成“微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融进他们的心灵,增强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新鲜活力和时代号召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3-83.
[3] 刘建民.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微博德育文化功能管窥[J].高校媒体,2014(3):86-100.
[4] 叶雄坤.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17-21.
[5] 陈培涵,俞国锋.微媒体语境下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9-10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