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资源,让道德与法治教育绽放生命之花
周基文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专门进行思政教育的学科,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积极采取借用教师自身资源、使用学生主体资源、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巧用家庭社会资源等有效措施,进而达到本课程更好地为学生为生活服务这一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资源有效利用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通过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能帮助学生在态度、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一、使用教师自身资源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有头脑、有思想,如果课堂过分强调理性说教、空洞讲解,他们往往会产生厌烦情绪,虽苦口婆心却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利用教师的自身资源很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教师巧用角色扮演及幽默语言,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先准备道具,后扮演修热水器的、送快递的、隔壁王奶奶等各种角色、模仿各种声音,激起课堂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心中的警铃长鸣。课后调查表明,教师形象风趣、语言幽默最受学生喜爱。
另外,教师可结合自身经历,指引学生的行为,丰富他们的情感。学生对老师充满了好奇,教师可适当地把个人经历融入课堂教学中,比如生动形象地讲述自身的学习故事、展示自己读书时的一些学习方法(摘抄、剪贴、错题记录……)供学生传阅、浏览,用情感打动学生,把抽象道理形象化,对学生进行启发。在课堂上师生共赏、交流,那一瞬间的震撼给学生们的启发是巨大的,更是深远的。
二、善用学生主体资源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亲身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促进学习内容的生成,保证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达成。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充分挖掘学生主体资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经历
现在的孩子表现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但大多数意志却不够坚定。因此,教师要对他们的兴趣与经验合理利用并加以把握,使其感到被尊重,不时感到学习中的快乐。如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我让学生通过感悟兼质疑的方式,结合自身的经历,从基本权利、基本义务两方面将已学过的知识予以整合,得出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力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多么内向的人,当谈论起他感兴趣的事物时,都会如数家珍。比如,在学习《身边的国家机构》时,我让学生先上网搜集资料,后班级交流汇报。课堂中学生说或描画出身边国家机关的名称及功能,可谓异彩纷呈,有讲?“权力机关”,有说“审判机关”,有谈“监督机构”……?通过活动,学生看到了不同国家机构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兴趣盎然,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学校、医院、银行、邮局等与国家机构差异的关系。这不仅让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学习无处不在,不那么难以理解,还有机地引导了学生反思生活、品味社会的乐趣。
2.尊重学生意愿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更多是引发学生理解、思考、感悟,从而达到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认同。为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或复习某个环节时,采用模拟法庭、宣誓就职,组织班级的“抢答题撕名牌”竞赛(学生分组推荐主答题人,其他同学充当亲友团,参与抢答),组织“超级男生超级女生辩论赛”(男女生自由确认自己的正反方归属,推选各自代表),组织竞聘会(自由组织自己的智囊团)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潮。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虽然比赛前的换位、分组有点儿乱,但比赛开始后,学生个个屏气凝神,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思维的火花熠熠生辉,激情飞扬。这不仅使课堂的容量增大了,也让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了,往往该下课了,各组学生还意犹未尽,伯仲难分。
三、活用学校教学资源
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是图书室和一些校内建筑、走廊文化等,主要表现为图书悦读(快乐读书),教育技术革新(班班通、在线课堂等的利用)及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教学资源。
1.让书香陪伴
道德与法治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做新时代好少年、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让学生们“知书达礼”?这需要我们把书香之气、书卷之味与气质连在一起。“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了人生读书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要组织学生阅读。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考试,更是为了锤炼品质、润泽人生。
作家池莉也说过:“人只有一辈子,但通过阅读却可以获得几个一辈子,人类没有翅膀,而阅读却可以为我们插上灵动的翅膀。”所以,应当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笔记的习惯,时时思考,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优美文字的魅力,有效评价书中人物的情感性格,从而开拓自己的眼界,陶冶自己的情操,升华自己的情感。
2.让技术激趣
现代教育技术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地融合,是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不可或缺的条件。让技术激趣,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视频素材、动画、微课等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供学生使用。比如我们利用班班通打造有声音、有图像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的各种情感在这种氛围中得到培养。如六年级上册《树立宪法权威》一课,学生对宪法宣誓的意义了解很少,多数是道听途说。为此,课前可充分利用教育设备,搜集习近平主席宣誓的场景,让学生感悟其中,了解其巨大作用,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巧用家庭、社会资源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学方法也在变,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包括社会内容。首先,有效利用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家庭与学校课程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情境中,认识、判断自己的言行,学会自我抉择,择善而从,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为自身成长服务。如教学《这些事我来做》这一主题时,组织学生陆续开展“我帮妈妈做件事”“今天我当家”“我做家庭保洁员”等活动,让课堂向家庭延伸。这种广渠道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活动,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其次,充分利用各项社会活动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锻炼的舞台。比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走入社会,为社会尽一份微力,献一份爱心;四月份祭英烈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扫墓,纪念革命英雄;重阳节“爱老敬老”的活动,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护孤寡老人;十一月“研学旅行”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团结友爱……各项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适时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引导与教育,使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更自然、更有效。
思政教学,唯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各种不同的活动来代替空洞的说教,课堂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位思政工作者,不仅要重视立德树人,更要开动脑筋,联系生活实际及当地情况,挖掘教育素材,在思政教学中更有效地进行立德树人教育。
参考文献:
[1]邓权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略谈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8).
[2]黄丽琦.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反思[J].教学月刊:中學版,2009(6).
[3]周飞侠.浅谈教师资源的自我开发和利用[J].科教文汇,2011(32):10.
责任编辑:黄大灿?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