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的合理认知

    梁晓燕?宁慧芳

    〔关键词〕合理认知;抽象观念;具体化;层次化

    第一次见到他,所有老师都认为这是个白净秀气、安静礼貌的男孩。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自升入高三以来,他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对此他很是着急。而他的阐述也由一开始的低头小声述说慢慢变得激动起来,在说到自己无法操控自我认知,无法按照“合理认知”来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一度气愤地拍着腿站了起来。在问到他口中的“合理认知”是什么时,他举例说到自己每次考试前夕和考试过程中都会异常紧张,这个时候,他会以“合理认知”来告诫自己“不用紧张,这不过是一张试卷而已”,或者“我一定可以的,我准备得很好,没有什么好担心紧张的”,再或者“这不过是我成长过程中一个再小不过的插曲罢了,完全没必要这样在意”。然而这样不断积极的自我暗示后,结果还是一如既往的发抖,一如往常的大脑一片空白。再如日常学习过程中,他会不自觉地按照“合理认知”来劝诫自己“只要这次做得比上次好,这就是我最大的进步了”,或者“今天的自己能够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一点,这就是我最好的成长了”,再或者“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凡事和自己比就足够了”。这样的自我暗示往往会在考试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崩塌,看到平时没有自己优秀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的时候,他会对自己的不如意产生较大的情绪起伏,从而影响到自己接下来的学习。

    通过这个高三男孩,我们可以得知,这样的情况在当前的中学生身上较为常见。每个人似乎都知道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我该怎么想”,但当这些事情真正发生的那一刻,在所有的“我该”充斥着整个头脑的同时,紧随其后的负性情绪也迎面袭来,扰乱着人们的生活。这个时候,你可能会不由地质疑:合理认知失效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强调合理认知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合理的认知和信念是一个人快乐与否的重要条件。在合理情绪疗法基本理论——ABC理论中,A 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C是个体相关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以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对于成长过程中的中学生而言,其已经具有了合理认知B,但这样的合理认知却没能如愿引发学生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学生B和C之间的严重脱节。中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除了家庭即为学校,进行的主要活动除了基本的生存活动外即为学习,社会经历相对匮乏。他们脑海中所谓的“合理认知”大多数是在家长、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想家卢梭认为:“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么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些所谓的“合理认知”正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存在,只是一些抽象的观念而已。当遇到各类境况时,这些浮于脑海表面的“合理认知”会告诉他们该如何想,但从未真正指导孩子该怎样去做。一般来说,从抽象的观念B到实际的行动C,其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观念的具体化与层次化,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具体认知目标。当观念太抽象的时候,人在行动上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将观念具体化、层次化是我们落实观念指导行动的重要途径。此外,中学生意志力相对薄弱,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在各种活动中想到的是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意义;他们往往决心很大,但行动较差,说的和做的相脱离。鉴于此,帮助中学生对抽象观念(目标)进行具体化、层次化加工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些陷入失效的合理认知而不能自拔的孩子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要最终达到知行统一,对抽象观念的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的加工方式即为抽象观念的具体化和层次化。就如目标实现一般,将目标分化细化为几个子目标,再落实到自己每天每周的生活中来。这里我们以让学生真正内化“今天的自己能够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一点,这就是我最好的成长了”这一观念为例进行具体论述。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学生能够接受这一“合理认知”。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教师、家长想让孩子真正领会“今天的自己能够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一点,这就是我最好的成长了”这一观念,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即在对孩子评价时,尽可能地将孩子的行为表现与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与身边的同学进行比较。

    其次,对这一观念进行深层次加工——层次化、具体化。“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一点”,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说,主要包括:“我今天掌握的知识要比昨天多”“我今天解题的效率要比昨天高”“老师给予了我更多更好的反馈”“我今天学习任务完成得比昨天好”……这些具体化的观念务必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能够被学生“触得到”的观念。

    再次,在将这个观念具体化后,会发现有些观念是可以通过行动来落实和深化的。如“我今天的任务完成得比昨天的好”,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详细的计划,安排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以此来展示自己外在的进步。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安排告知周边的人,以此来督促自己,防止因意志力薄弱而半途而废;还可以通过做一个简单的评分总结来记录自己每天的表现。这都是一些可以帮助自己坚持完成任务的小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每天完成任务的喜悦,及长此以往感知到的成长进步,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今天的自己能够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一点,这就是我最好的成长了”这一观念带给自己的快乐,也更能理解这一观念。

    最后,当学生感知到自己无法以合理认知来引导自己而产生负性情绪时,我们还可以做的就是帮助中学生逐渐接纳自我,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具体来看,一是停止否认或逃避自我的负性情绪。要先坦然地承认并且接纳自己当前所存在的一切负性情绪。人产生负性情绪是很正常的,它提醒你对现状要有所警觉,是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沮丧,他就不会想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不为和别人的矛盾而苦恼,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需要调整。所以,不必害怕负性情绪,也不必否认或逃避它。慢慢学着接纳它,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引起负性情绪的问题。二是避免苛求自己。当认识到不能以合理认知正确调整自己时,你所需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尽自己的努力,或寻求支持,帮助自己细化认知目标,逐步落实,从而在逐步落实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06)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