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跳楼事件后

    张立娜

    

    〔关键词〕危机干预;心理健康;个体辅导

    一、目击跳楼惨剧,内心受到冲击

    小冬,初三女生,周末中午放学回家路上,在自己家附近,近距离(3米之内)目睹一男孩坠楼落地,当场就吓得大哭,飞快跑回家里。父母见状,安慰其不要害怕,就像看电影一样。班主任得知此事后,询问是否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她当时拒绝。但是周一回到学校,有好奇的同学提及此事,尤其问起具体的情景时,她再度陷入恐慌、害怕的情绪中,头脑中不断再现男孩坠落的镜头,难以自控,并且晚上会做噩梦,不敢单独一个人在房间。白天没有心思学习,做什么都没有心情。内心有矛盾、纠结的想法:比如当有开心的事情时,觉得自己不应该开心,那个男孩那样惨。自己也和那个男孩一样迷恋电脑,担心有一天冲动之下,也会像他那样做傻事。头脑中会有两个声音在打仗:一个声音说你别学习了,快去像那个男孩一样;另一个声音会说你自杀了,爸爸妈妈怎么办?

    根据小冬的表现,可以判断这起危机事件对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冲击,她来到咨询室时,是周二的上午,离目睹坠楼事件已有3天。当描述这段遭遇时,她仍然泣不成声,情绪不安、焦虑,担忧自己的安危,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提不起精神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学习、交际行为有消沉表现;同时在思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混乱,会出现坠楼事件的闪回现象,睡眠、食欲也受到干扰。

    二、实施心理干预,缓解心理失衡

    鉴于小冬的各种身心表现,根据周红五老师的校园危机事件心理援助的观点,辅导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当事人现实的、长远的安全感,增强对局面的控制感

    小冬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据我对她的了解,我首先提出问题:“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小冬思考片刻,肯定地说:“自己不要这样做,朋友也不能这样做。”这个回答让我看到,尽管小冬迷茫、恐慌,但是她内心有一种很坚定的信念:无论怎样,都不能选择这样的结局。对于小冬的想法,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小冬的脸上终于闪过一丝笑容。紧接着,我和小冬继续讨论:为什么男孩会选择这样一条路?这个问题的提出,我的设想是想引导小冬撇开具体的自杀情境,把注意力转移到自杀事件的背后,探寻更有价值的自杀成因。小冬罗列了几点原因:学习压力大,打伤亲人,内疚,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玩电脑的要求一再被拒绝,产生愤怒情绪。小冬还特意强调了在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大、酷爱电脑这几个方面,自己与男孩是很类似的,她想表达的就是担心自己会像男孩那样走上不归路。

    在这个问题上,我侧重分析了男孩之所以选择自杀,是自身性格特征、家庭氛围以及学校生活处境等多重因素作用导致,而小冬所在的班级团结、友好、和谐,小冬有自己的知心好友,有可以信赖的班主任;爸爸妈妈比较民主,不会强迫她做一些她不愿意做的事情,家庭成员互相关爱、支持;她的性格很活泼,虽然外在事物很容易引发她的喜怒哀乐,但情绪的波动大,不仅是个性特点,更是青春期群体的共性。经过如此一番分析后,小冬紧绷的脸慢慢舒展。

    2.提供危机应对的必要知识,调整认知,支持个人为应对危机所作的积极努力,鼓励她不断想一些、做一些积极的事

    小冬主诉中的一些想法,如“每当生活中有什么事情让自己很开心时,总觉得对不住那个男孩”,是危机事件后幸存者身上常常会出现的罪恶感反应。这种情绪是一种消极的、破坏性的情绪,过度的内疚与自责会使当事人产生很多不合理的、荒谬的想法。对于小冬的这种表现,首先应认可她对生命的敬畏:一个珍贵的生命消失在眼前,惋惜、不忍的情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然而,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表达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呢?是在生命的每一天中都积极、充实地行动,喜怒哀乐皆有之,还是每一天都为生命的消逝而哀怨、消沉?小冬随即说出一句话:“对死者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好好地活着,精彩地活着。”

    小冬描述当她看到男孩坠落后,吓得当场哭了,飞快地回到家里。没有报警,也没有喊救命。事后回想觉得自己这样做很不对。对于小冬的这个想法,我向她解释:面对类似的危机事件,我们的绝大多数应激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正常的;尤其对于小冬这样的未成年人,近距离(不到3米)目睹这样的情景,内心一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头脑处于完全空白状态,在那种情境下,飞速离开现场,回到安全的所在,是很常见的一种应激行为,选择离开,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在极端情境下个体满足安全需要的本能表现。从小冬的表情中,我能看出她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从心理辅导的角度,首要要肯定当事人的应激行为,让她不要产生无谓的罪恶感,否则无论是对她本人的心理状态的恢复,还是对实际事态的发展都是完全没有帮助的。

    3.切合生理、情绪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的心理干预策略,有效调节心理失衡

    在询问小冬的需求时,她说:“老师,我现在还是会有害怕、恐惧的感觉,尤其是自己独处的时候,怎么办呢?”显然,这种情绪是危机事件后相关当事人出现的应激情绪反应,需要具体的引导:第一,在短时间内,恐惧的感觉可能会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起起伏伏,为了引导她更好地理解这种感觉存在的合理性,我例举了惯性原理,说明情绪也需要一个缓冲期;第二,忙着做一些事情可以帮助缓解不好的感觉,这些事情最好是我们驾轻就熟的,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过程,小冬在考虑后说她可以选择听音乐、演奏乐器或者体育运动;第三,当感到很糟糕时,可以找家人、信任的朋友,包括心理老师一起交流、沟通;第四,心理辅导技术中,有一些专门放松的方法,可以让躁动的情绪得以缓解,比如“脚踏实地”技术,小冬立即表示想体验一下。

    首先找一个舒适的位置,以最舒服的姿势坐下,胳膊和腿完全放松。慢慢地、深深地呼气和吸气,连续两次。环顾周围,说出五种看到的、不会让你紧张的东西,在脑海里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小冬的所见是盆栽、屏风、空调、挂画、时钟。再一次慢慢地、深深地呼气和吸气,请说出能听到的五种声音,在脑海里一一“说出”它们。小冬听到的是操场上的口令声、汽车的喇叭声、风呼呼的声音、椅子的咯吱声等。慢慢地、深深地呼气和吸气,请辨别出五种你能感觉到的东西……

    最后,小冬自然而然说起目前的初三学习生活中的困扰。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可以看出小冬在危机事件过后能够迅速回转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此时的她,想到这些问题,内心更多了一份无助、焦虑。这种现象是危机事件过后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之一:带出危机事件当事人一些过去未能解决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小冬所诉困扰的解决,意义是双重的。

    为此,我和她预约了下一次的心理辅导,集中解决这些困扰。第二次辅导的时间是周五,小冬如期而至,辅导主要运用了空椅子体验、认知重构等,帮助小冬理解父母的处境,承担自己需要承担的压力,为所当为,并演练一些调整压力的心理技巧。

    三、启示

    本案例中,男孩的自杀发生在自家小区,并非校园,但恰好被小冬撞见,属于校园相关危机事件。对小冬而言,该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冲击并未达到严重或极度恶劣的程度。加之班主任的及时发现和之后的心理疏导,使小冬比较平稳地渡过了此次危机。思考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笔者有如下几点感悟。

    1.危机事件发生后,当事人的生活环境带来的不同影响

    这里的生活环境具体包括两种:家庭和班级。如前文所述,小冬的家人在小冬受到惊吓跑回家后,给予的安慰是:就当看电影一样,不要怕。从心理干预的角度讲,这种安慰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还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可以想见,当事人那时的情绪感受是震惊、极度恐惧,如果没有合适的安慰,那么不妨给当事人一个紧紧的拥抱,传递来自亲人的安全、温暖、支持的力量。同时,小冬回到学校,出现了刨根问底、一探究竟的好事的同学,这种追问无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效果,幸好班主任及时阻止,并专门组织了一次小型班会,提醒同学无需过分关注、过分渲染。

    2.心理辅导介入起到的作用

    小冬的心理辅导只进行了两次,首次辅导主要通过协助她释放负面情绪,调整认知,学习有效的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及时缓解该事件对她造成的心理冲击,这也是心理干预的直接目的。第二次主要针对她当前所承受的中考压力,从亲子关系、目标定位等角度帮助她减轻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深圳,518101)

    编辑/丁尧 终校/于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