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郭际学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盼着下课。”也经常听到老师们的抱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其原因何在?我常常思考,这不是语文学科的问题,而是语文教育问题。语文教育异化成了语文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意识,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解读。《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才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还语文课堂活力的有效手段。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意识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拓宽阅读知识面,丰富个性化阅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一篇新文本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经验,才能在原文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具有丰厚的阅读经验,才能使学生阅读新的文本时不会出现陌生感,并对文本产生新的体验,产生新的感悟,从而提升个人的阅读素养。古人的“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很喜欢语文,但对语文课缺乏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有阅读兴趣,但阅读经验少,无法形成阅读的愉悦感。这样也就谈不上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和个性化的体验了。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以教材为主的阅读教学,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基础。

    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文本,语文教师应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基础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为自己的更好的个性化阅读提高基础。

    在现实教学中,课外阅读应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才能对学生人生形成深远影响。综观语文教材,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衔接,让学生提高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呢?我认为我们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1.主题情感相近阅读,强化阅读思维训练

    针对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可以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近或相关的文本,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深化学生对主题相仿不同文本的的认识。主题相似文本的阅读可以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积累对同一主题文本的阅读经验,能更好理解、构建教材中文本的主题内容。比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阅读时学生首先感受最深的应是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其次应该是文本中作者体现出的爱生活,不惧困难的精神。因此,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以描写花或植物为主而抒发作者情感的散文,如《蒲公英》《驿路梨花》《黄山绝壁松》等等。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会融入自己经验体会,从而进一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借物抒情文章的主旨。

    2.相同作者作品比较阅读,深化学生阅读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但如何更好地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进一步拓展阅读教学资源。比如学习鲁迅的《社戏》,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鲁迅在不同时期的情感;让学生阅读《呐喊》《彷徨》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体会鲁迅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及文章中深沉的内涵,感受鲁迅在不同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其思想的来源,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思维能力。

    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其思想艺术也各有异采。为了让学生更好自主把握作家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时期作家作品,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朱自清的作品,认真阅读他的《绿》《荷塘月色》等,从而感悟作家不同时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让学生在与名家的对话中对自己的精神进行一次洗礼。

    3.名著阅读,拓展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应该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就应该让学生走进名著,用丰富的文化积淀对学生熏陶,让学生在不同文本中感受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差异,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尤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引导,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其主动阅读好书的习惯,从而拓展语文课外课程资源。如学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后,可以乘机引导:“祥子淋雨之后会不会生病,生病的祥子的生活会怎样?他还会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么?祥子的结局是怎样的?”通过这些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迫切的知道故事的全部。介绍学生阅读《骆驼祥子》,可以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学生也可以通过整本书的描写了解当时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 创设阅读情境,激活个性化阅读情趣

    《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呢?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而,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是为学生创设与学生经验、体验相似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的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阅读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情趣。

    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应选择与现实生活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况,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中心内容。学生从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文本所反映出的内容和情感,从而结合自身的经历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新的意义的建构。比如学习《背影》,这是朱自清重要的作品,它以其情感的真切,描写细腻而被人所称道。如何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这篇优秀的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我先找到了相关父亲的图片和油画资料,又找到了关于父亲的歌曲,并让学生整理自己身边发生的父子情的事情,以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结合文本谈谈对“父亲”以及作者的感受,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也完成了对知识新一轮意义的构建。

    三、 探究阅读文本,强化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而,它是学生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评价、鉴赏的探究的过程。《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然而,由于受自身经历、生活阅历、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也千差万别,怎样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强化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欲望更为强烈。”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需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欲望”,充分利用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阅读期待,激发其探究文本的意识。这首先应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阅读探究的障碍,取得阅读探究的最后成功,获得阅读的愉悦感。要树立学生的信心,教师应合理设计探究问题,选择合理的探究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总之,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其阅读个性化,而在现实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作出引导和培养。

    (作者单位:章丘市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