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成渊
崔雪
一、活动依据
(一)教育理念
教育部和环保部相关文件中提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等要求。为达成涵养精神、培养素质、引导行动的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问题解决、理性思维和责任担当等要点、依据STEM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进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将已有资源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整合、并实践体验,理解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逐步内化为关心自然、爱护自然的行为。
(二)项目内容分析
“积水成渊”是“小海棠青少年综合能力发展训练营”创新项目中的一项活动。“小海棠青少年综合能力发展训练营”以多元智能和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开展培养青少年综合能力的活动。“乐活俱乐部”是其中一个分项,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生命健康安全教育,突出创意、健康、快乐、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引导学生运用与拓展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可持续创意工坊”是“乐活俱乐部”中的一项活动课程,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积水成渊”是可持续创意工作坊中“海绵城市”主题内的一次活动。学生将探究如何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理解海绵城市理念,可帮助学生从具象问题理解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念、理解如何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提高问题解决、理性思维和责任担当素养。
(三)学情分析
3~4年级学生10名;已了解雨水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认识到北京是极度缺水城市;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活跃但深度不够、逻辑性不强;已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
二、活动目标
1.理解海绵城市概念;说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使用、排水”六项措施。
2.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六项措施,选择一处场景完成创意设计,发展理性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3.初步树立通过城市合理规划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意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理解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利用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使用、排水”六大措施。
难点:海绵城市概念的理解。
难点分析与策略:容易望词生意,对海绵城市理解有偏差。通过实验体验和真实事件的分析、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帮助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4月21日,8:30~10: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B608。
五、活动准备
(一)学习材料准备
学生自主探究用圖表。
(二)物品准备
大、小托盘各3个,海绵,量杯3个,抹布3块,A4纸3张,水盆1个(装入适量水);彩笔3盒,1张8开海报纸3张;橡皮泥、纸盒、吸管、胶水、胶条、小石子、其他装饰材料等适量。
六、活动过程
七、活动效果检测
本次活动采用过程性检测和结果性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测。过程性检测中,检测也是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学生和教师都作为评价的主体,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观察检测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热情、有效合作等情况;在师生问答、学生汇报、自主讨论中,检测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学生设计和制作过程,观察其创意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自评和互评,是检测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我、自我提高的过程。
学生展示的创意作品,是本次活动的结果性检测。从作品的完成、展示过程中,可全面了解学生对海绵城市理念的理解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八、活动自评
如何让学生理解“海绵城市”概念,从点到面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内涵、内化成行为,是“可持续创意工坊”活动目标。本次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制模型、小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理解了“海绵城市”理念,理解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巧用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引导式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聚焦问题、建立自主探究内容间的逻辑联系。结合图表,依次设计了“北京市的城市用水从哪里来?用在了哪里?北京的水多吗?为什么有这么多水源,还要‘南水北调?除了南水北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缺水问题?”五个问题,让学生逐步有深入的思考并认识到可以利用雨水补充环境用水,缓解城市缺水。
(二)利用知识迁移,帮助学生理解“海绵城市”概念
通过三个步骤让学生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突破重难点。第一步是实验体验建立对海绵功能的感性认识;第二步是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并建立海绵功能与城市功能间的关系;第三步是真实存在的具有海绵城市功能的案例分析。通过三步,从实验现象、找做法到真实事件分析之间的迁移,让学生理解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缓解城市缺水问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意识到通过人类的行为可以改善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认识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的。
(三)抓住“重点人”,发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作用
活动中设计了两处自评与互评。一处是海绵城市设计图的评价,这一部分是由学生自己推选小组内对理念理解比较快、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自评,学生自由互评。另一处是海绵城市模型的评价,由老师指定每小组的某个学生进行评价,让不爱发言或在活动中感觉理解不太好、小组活动参与度相对低的学生自评和互评。从这两处直观检测到学生掌握了海绵城市的设计要点,也锻炼了语言表达和理性思维能力。
(四)继续研究改进,提高活动效率和效果
活动设计中有两处设计可以改进。一是在“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储水和释放水”这部分增加更多自主探究的内容、现场展示一部分真实材料,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将跟符合这个年龄的学生以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的特点,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海绵城市概念。二是在场景选择上更加具体,结合上次课“饮水思源”的内容,选择与某一水系有关系的地方或场所,建立与生活更紧密的联系。
从活动的检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作为一名设计师的责任意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都有了一些提高。下次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