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保健品市场须出重拳
李国+黄紫玉+周洋
日前,重庆涪陵区一举捣毁了一个涉及全国12省市、以电话诈骗方式销售假劣保健食品、涉案金额650万元的特大犯罪网络……该市在为期两个月的保健食品销售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查处66件违法违规销售保健食品案件。其中,租用宾馆通过“会议营销”和非法集会等形式违法销售保健食品的最多,老年人成为虚假违法保健品销售的最大受害者。
“陷阱” 防不胜防
“我爷爷一个月只有2000元的退休工资,全部用来买保健品。”家住重庆沙坪坝的王娴近日对记者说,她爷爷有高血压,那些推销保健品的年轻小妹三天两头登门推销。如果你隔一两个月没有买她们的东西,她们就会提着色拉油、米等上门来看望,比我们这些孙女还想得周到。
无独有偶,最近一段时间,家住重庆北碚区的黄大爷,每天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外出。黄大爷诡异的行踪让一家人都十分疑惑,后来才知道,黄大爷是前往某健康体验店内听“讲座”,并瞒着家人买回15盒“松花粉片”。这种保健品每盒160元,为此黄大爷花掉了近半年的积蓄。
两位老人对保健品的痴迷反映的正是当前保健品市场的旺盛与混乱。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服用保健品,75%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购买过保健品。但这份数据同样显示,30%的受访者有过购买保健品上当的经历。
据了解,大肆推销“三无”保健品,或者对正规保健品进行子虚乌有宣传,坑蒙消费者的现象在保健品市场上层出不穷。尤其是养老保健品领域,乱象丛生。记者调查了解到,除了夸张的虚假宣传外,有的违法企业利用暴利作诱饵,铺设了遍及全国的非法传销网络。
而针对老年人,不法商人有着特殊的销售“技巧”。“听课有奖、免费旅游、回收药品、免费体检、家访送礼等,都是保健品公司和老年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常用路数。”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旦确立起联系,受过专门训练的销售人员便利用老人比较孤独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先以关心换取对方信任,再通过体检“有问题”忽悠老年人,然后夸大宣传、刻意推销,最后完成产品销售。
由于骗术环环相扣,还有多个步骤铺垫,很多老人招架不住落入“陷阱”。
市场乱象丛生
有业内人士坦言,保健行业乱象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透明。消费者在采办商品前无法获知其质量信息,在购买使用后,短期内也无法判定其效果,很容易被虚假宣传和强调的疗效所误导。
此前,重庆查处的假保健品“延臻青胎盘素”,宣称可以让人青春永驻、返老还童、提高免疫力、恢复生理功能等,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逆转衰老的物质,产品热销国内外。后经重庆忠县检察院审查,“延臻青胎盘素”没有国家批准文号,其中“延臻青紫和真青胶囊”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系涉嫌盗用;“延臻青驻颜健体胶囊”所标注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则查无记录,涉嫌造假。然而,消费者看到对保健品功效宣传、批准文号的相关信息却无从辨明真伪,最终这款虚假保健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另外,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监管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审批时间长、门槛高使新功能产品入市难度大。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难以取得生产许可证和批号的情况下,选择擅自生产保健食品并销售,并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违法添加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
近三年来,在重庆一中院审理的涉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中,生产、销售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保健食品案件占到案件总数的九成。法院总结出违法保健品的几个特征:生产者以低廉的生产成本谋取暴利;销售渠道或较为隐蔽,或流动性强,给监管工作带来实际困难等。其中,监管机制薄弱是最大问题。
净化市场须出重拳
有专家表示,在当前旺盛的养生保健市场需求下,许多消费者缺乏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盲目跟风,甚至“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重庆主城区的解放碑、观音桥、沙坪坝等核心商圈曾经是一些保健品商家必争之地。重庆发起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以来,记者连日走访这些商圈发现,原本热闹的宣讲已经难寻踪影。来自重庆食药监部门相关人士的观察、暗访显示,保健食品销售商开办的讲座明显减少。
重庆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将在巩固整治成果,建立保健食品销售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上下功夫。如实行保健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尽快将重庆市申请从事保健食品销售的经营主体纳入食品流通许可,严格市场准入。同时,对保健食品经营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并通过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确保保健食品市场的规范有序。
新《广告法》已经于9月1日正式实施,保健品行业的虚假宣传乱象有望得到重点整治。新广告法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并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日前,重庆涪陵区一举捣毁了一个涉及全国12省市、以电话诈骗方式销售假劣保健食品、涉案金额650万元的特大犯罪网络……该市在为期两个月的保健食品销售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查处66件违法违规销售保健食品案件。其中,租用宾馆通过“会议营销”和非法集会等形式违法销售保健食品的最多,老年人成为虚假违法保健品销售的最大受害者。
“陷阱” 防不胜防
“我爷爷一个月只有2000元的退休工资,全部用来买保健品。”家住重庆沙坪坝的王娴近日对记者说,她爷爷有高血压,那些推销保健品的年轻小妹三天两头登门推销。如果你隔一两个月没有买她们的东西,她们就会提着色拉油、米等上门来看望,比我们这些孙女还想得周到。
无独有偶,最近一段时间,家住重庆北碚区的黄大爷,每天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外出。黄大爷诡异的行踪让一家人都十分疑惑,后来才知道,黄大爷是前往某健康体验店内听“讲座”,并瞒着家人买回15盒“松花粉片”。这种保健品每盒160元,为此黄大爷花掉了近半年的积蓄。
两位老人对保健品的痴迷反映的正是当前保健品市场的旺盛与混乱。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服用保健品,75%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购买过保健品。但这份数据同样显示,30%的受访者有过购买保健品上当的经历。
据了解,大肆推销“三无”保健品,或者对正规保健品进行子虚乌有宣传,坑蒙消费者的现象在保健品市场上层出不穷。尤其是养老保健品领域,乱象丛生。记者调查了解到,除了夸张的虚假宣传外,有的违法企业利用暴利作诱饵,铺设了遍及全国的非法传销网络。
而针对老年人,不法商人有着特殊的销售“技巧”。“听课有奖、免费旅游、回收药品、免费体检、家访送礼等,都是保健品公司和老年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常用路数。”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旦确立起联系,受过专门训练的销售人员便利用老人比较孤独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先以关心换取对方信任,再通过体检“有问题”忽悠老年人,然后夸大宣传、刻意推销,最后完成产品销售。
由于骗术环环相扣,还有多个步骤铺垫,很多老人招架不住落入“陷阱”。
市场乱象丛生
有业内人士坦言,保健行业乱象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透明。消费者在采办商品前无法获知其质量信息,在购买使用后,短期内也无法判定其效果,很容易被虚假宣传和强调的疗效所误导。
此前,重庆查处的假保健品“延臻青胎盘素”,宣称可以让人青春永驻、返老还童、提高免疫力、恢复生理功能等,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逆转衰老的物质,产品热销国内外。后经重庆忠县检察院审查,“延臻青胎盘素”没有国家批准文号,其中“延臻青紫和真青胶囊”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系涉嫌盗用;“延臻青驻颜健体胶囊”所标注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则查无记录,涉嫌造假。然而,消费者看到对保健品功效宣传、批准文号的相关信息却无从辨明真伪,最终这款虚假保健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另外,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监管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审批时间长、门槛高使新功能产品入市难度大。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难以取得生产许可证和批号的情况下,选择擅自生产保健食品并销售,并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违法添加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
近三年来,在重庆一中院审理的涉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中,生产、销售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保健食品案件占到案件总数的九成。法院总结出违法保健品的几个特征:生产者以低廉的生产成本谋取暴利;销售渠道或较为隐蔽,或流动性强,给监管工作带来实际困难等。其中,监管机制薄弱是最大问题。
净化市场须出重拳
有专家表示,在当前旺盛的养生保健市场需求下,许多消费者缺乏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盲目跟风,甚至“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重庆主城区的解放碑、观音桥、沙坪坝等核心商圈曾经是一些保健品商家必争之地。重庆发起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以来,记者连日走访这些商圈发现,原本热闹的宣讲已经难寻踪影。来自重庆食药监部门相关人士的观察、暗访显示,保健食品销售商开办的讲座明显减少。
重庆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将在巩固整治成果,建立保健食品销售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上下功夫。如实行保健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尽快将重庆市申请从事保健食品销售的经营主体纳入食品流通许可,严格市场准入。同时,对保健食品经营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并通过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确保保健食品市场的规范有序。
新《广告法》已经于9月1日正式实施,保健品行业的虚假宣传乱象有望得到重点整治。新广告法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并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