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往识南音
孙宁
一、活动依据
民族民间音乐探究之旅是一项改变传统器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索”天性爆发的创新项目。此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器乐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希望孩子们在旅途中直观感受音乐与情感的联系,丰富知识涵养文化,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项目整体强调音乐的实践性,引入旅行探究这种创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能直观接触到影响音乐风格形成的风土人情,融入最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音乐,“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也恰恰符合了孩子研究和探索的本能。我希望孩子们能融入到乐种的文化氛围里,理解音乐,发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其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比较;希望他们发现和理解民乐背后“美”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希望他们积累丰富的民间音乐知识,开阔眼界,逐渐成为有深厚民族文化根基,懂民乐、欣赏民乐、热爱民乐并能成为弘扬民族音乐的人。
项目包含泉州南音、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及河南板头曲五种民间音乐的实地学习和探究,构成如图:
此次泉州南音探究之旅是整个项目的首次活动。之所以选择南音作为开篇,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更是因为南音中的主导乐器南琶,仍保持唐时大腹短颈的形制,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虽同叫琵琶却在形制、持琴、音色和演奏方法上都与之前所熟悉的乐器不同,这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次参与活动的学生为16名,年龄为12~14岁,琴龄为6~7年,均通过中国音乐学院社会等级考试8级,乐曲情感表达的滞后性是他们现阶段学习的瓶颈。这些学生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积累,开始具备独立探索新鲜事物的能力,正值青春期的他们不愿一成不变,默守陈规,更愿意接受和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所以走出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是他们最喜欢、最快乐也最深入人心的方式。
二、活动内容
与传统器乐教学不同,南音在泉州是当地人街头巷尾,随时随地学习的音乐,我们的学生深入这种大环境,通过与民间音乐家交流的方式,听南音的历史,品南音的文化,学南音的名曲,展南音的风貌,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一)导入环节
教师介绍民间音乐家和参加活动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沟通桥梁,带领学生重温活动环节,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二)听南音——聆听欣赏民间音乐家带来的南音四大名谱演奏
学生依据任务卡引领,与民间艺术家交流学习,逐步挖掘南音背后所蕴含的音乐文化,体验丰富多元的音乐类型,比较体会南音的独特之美,开阔眼界的同时积累民间音乐知识。
(三)学南音——向民间音乐家请教学习南琶及闽南语演唱
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受南北琶的差异,丰富对琵琶乐器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四)展南音——与民间艺人合作完成南音套曲《弟子坛》尾节表演
学生体会“一专多能”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對民乐的热爱。
三、活动目标
1.学生熟练认知南音“上、下四管”伴奏乐器及其特点,初步掌握南琶的演奏方法并与民间音乐家合作完成南音小曲《直入花园》的弹唱。
2.学生学会分析不同音乐类型之间的差异,梳理总结民间音乐探究性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探究发现南音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民乐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潜移默化地渗透核心素养。
四、活动重难点
(一)活动重点
学生熟练认知南音“上、下四管”伴奏乐器,初步掌握南琶的演奏方法并与民间音乐家合作完成南音小曲《直入花园》的弹唱。
(二)活动难点
发现并理解影响南音音乐风格形成的文化因素。为了更好地破解难点,在泉州我引导学生去感受湿润的气候,去观察当地人的喜好、说话方式、做事风格等,并尝试分析这些如何影响了南音的音乐风格。比如,泉州人爱喝茶,而且基本都是喝功夫茶。茶的温婉、静谧、氤氲之气,就像南音的唱腔极缓慢,声声句句拖得很长,又内有乾坤,细细听来就如品了好茶一般久久萦绕在心头。又如,日常南音演出时演员大都身着棉麻布衣优雅矜持,这与南音的沉静低调、质朴无华也是不谋而合。与此同时,在到达泉州开展实地探究之前教师还引导学生做了将近半年的大量准备工作。
五、活动准备
(一)学生准备
1.了解泉州南音的文化背景,包括泉州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征、城市历史、经济教育情况、人口、民族、语言、民俗和宗教信仰。
2.了解泉州南音的概念,查阅相关介绍,包含历史渊源、艺术特色、规制礼仪、祖师信仰、代表作品等,并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读书笔记。
3.欣赏南音套曲《弟子坛》,知道套曲所讲述的内容、包含的乐曲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
4.按照教师的分组讨论完成本小组南音之旅的探究计划。
5初步认识南音伴奏乐器——南琶,包括南琶的历史、在南音表演中所起到的作用、乐器各部分的名称、演奏时所采用的乐谱及基本技巧。
6.清晰了解泉州南音探究活动当天的活动安排及流程。
(二)教师准备
1.协助学生完成泉州南音文化背景以及乐种本身相关知识的查询、甄别、引导、梳理和总结,指导完成与之相关的读书笔记。
2.提供南音套曲《弟子坛》视频,设计欣赏思路,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完成作品欣赏。
3.基于教育心理学中《学习风格检核表》的测试结果分析及日常课堂中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将其分为4组,每组4人,组员之间的能力关系是互补的,基本上保证相互之间能团结协作又能取长补短。
4.梳理学生讨论完成的小组探究计划,与他们共同讨论完成最终版的《南音调查报告提纲》。
5.多次与泉州国乐天香丝竹研习所协商沟通,确定整个交流活动的流程以及具体相关事宜,并与学生详细沟通活动当天具体环节,保证每名学生心中有数。
6.制定详尽的安全预案。在踏上“泉州南音”探究旅途之前,学生应该有自己对于泉州及泉州南音最基本的思考和体会,活动前的充分准备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头脑和内心,调动他们吸收营养的能力。
六、活动过程
七、活动效果测评
1.活动过程中与民间音乐家共同展示的环节,检测学生对南琶演奏方法以及南音中闽南语唱词的掌握情况。
2.活动最后完成的《南音调查报告》,检测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差异性的把握以及对民间音乐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掌握。
3.活动结束后与教师的交流,检测学生对南音以及南音背后所承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八、活动自评
泉州南音探究之旅活动从构思准备历经了半年的时间,此次泉州实地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对南琶的演奏,对南音的喜爱,对南音乐种的了解,对其艺术特色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探究学习的热情,都遠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回顾活动,我认为此次活动有两个亮点。
1.从“书屋”到“田野”,还给器乐教学真实的环境和氛围。此次活动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环境,教材以及教学方式,用旅行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枯燥死板的器乐教学变成了开放性、流动性的。现阶段,少年宫民族器乐教学依然过分强调技术技巧的训练,我认为某种技能的学习对于器乐教学所涵盖的内容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民族器乐是有“根”的教学,这绝不是单纯的技巧学习所能承载,它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而与民族器乐紧密相联的民族民间音乐恰恰就是一方沃土,有丰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这次活动我就把孩子们从“书屋”带到了“田野”,回到南音的文化的氛围里,启发他们用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发现影响乐种音乐风格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体会音乐的多样性,理解音乐如何反应人的真实情感,把简单的音符学习变成了音乐与文化交织的全方位立体式学习。
2.从“被动”到“主动”,激发器乐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本能。“旅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途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许多有趣的人、事、曲目及乐器,这才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才有比较不同音乐风格的可能。活动中教师作为带领者和帮助者,孩子们才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他们被各种好玩儿、有趣、新鲜的事情充斥着,几个小时都精神饱满,主动学习。这种符合孩子研究和探索的本能“探究”性学习方式,让他们成为了器乐教学中真正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一个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虽然是第一次外出的探究活动,但调查报告中对南音稚嫩却独到的见解,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旅行和探究的结合,使孩子们找到了一把打开民乐大门的钥匙,一把最容易、最快乐也最深入内心的钥匙,我希望这把钥匙能指引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当然,此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现场活动预估不足,虽然在出发实地探究之前做了很多准备,但由于是第一次组织这种类型的活动,在现场发生预想之外的状况时,教师还是显得有些慌乱,不能完全做到应对自如;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存在干预过多,不能完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现象,总是担心学生会走弯路,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结果,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活动中需要调整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