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三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董 梅

    【摘?摇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情感体验,但高三教学又有着自身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兼顾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感教育和高三迎考复习。让学生在具备解题能力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人文性;情感教育

    高三语文教学有着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情感体验。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跟着高考的指挥棒,研究试题走向,分析答题技巧,无论多么经典的文章,不管多么优美的诗篇,均被肢解为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能力点。学生或埋头题海,或疲于应考,或拼命记答案。教学模式单调,不是“一言堂”,就是“应考场”;高三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备考、应试、抓分数。

    但高三语文教学真得就是这样了吗?真得只能如此单调沉闷下去吗?真得没有什么两全的办法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诚然,高考这一模式不改,我们就不得不研究高考,争取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可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可以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教育的。这几年我始终担任高三语文的教学工作,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也有了一些体会。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

    学生在十几年的模式化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形成了固化思维。在不断地重复传统教学方法中,很少有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因此,在我接手高三的班级时,第一堂课先问了学生三个问题:语文是什么?你喜欢语文吗?你爱上语文课吗?这三个问题提出后,基本的答案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语文不过是分析课文、背诵课文、写八股文;不过是高考拿分的工具,不得不学的,地位不甚高的一门学科。对语文喜欢的不多,对语文课喜欢的基本没有。一个意料之中又倍感悲哀的答案。

    为了纠正这一观念,我先给学生朗诵了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的片段。接着放了优美的诗歌朗诵,放了电影《简爱》中著名的那段对话,放了周杰伦的《菊花台》……然后,通过这些材料,告诉学生: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具体来说语文是诗意地生活,是一条通往诗意人生的道路,它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和超脱,使我们能够将人生品味得有滋有味。

    我首先要求他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对生活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不要随波逐流。要有精神追求,以一种内心的体验或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必须应对的事物。其次,热爱阅读,热爱艺术,通过阅读,通过艺术不仅能够获得新知,还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和道义上的力量。“一个世界同时拥有两个生命,一种是作为真实事物,另一种是当我们参与它时我们所进行的种种关联。一幅画可以是一个世界,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世界。一个问题的解决、一座花园、一首诗,无论范围大小无论是否以艺术作‘媒介,我们创造的一切只要具有能引发有意义反应的复杂真实性,几乎都可算是一个世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的渗透这一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

    二、注重利用高三教材进行复习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而且高考中也很少出现教材的内容。所以,很多高三语文教师往往擅自作主,对高三五、六册教材不做讲解,或者只讲解诗歌和文言文单元。我认为这样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在高三教材中有不少很有人文价值的课文。如果教师能够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与写作运用联系起来,不仅在艺术欣赏上,而且在人生思考上都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譬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系列文章,学生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将其中理论“迁移”到艺术鉴赏之中;而《人生的境界》等哲学随笔对学生则起到思想启迪和文化熏陶作用。如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就是取自第五册第一单元赵鑫珊的《人是什么》一文,而此之前有教师就曾引导学生将文本与“人生、生命”等话题相结合,让学生写读后感,结果在高考中抢占了先机。其实,开发教材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高考复习”,高三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进一步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能力进行有效地梳理和归纳,运用得法,或许高考复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提高学习兴趣,合理利用高考复习材料

    高三阶段,复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教师强调的是解题答题技巧的指导,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猎取高分的捷径,至于学习兴趣,“那是高一、高二的事。”其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意状态和个性特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语文教学如果少了主体学习兴趣和意志的激发,其后果可想而知。于漪老师就曾说过:“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在我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于漪老师说的这一点。在字音字形训练中,我加入了一些中国汉字的文化常识。教学生如何巧妙地记住字词的音和义。如“针砭时弊”一词,经常有学生误为“贬”,我讲了这个词的来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针灸治病,而最开始只能磨石针,所以,针砭最早的意思是用古针治病,后用来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

    在文言文教学中,在讲解实词含义时,我经常利用《说文解字》中的知识,给学生看些象形文和篆文,利用六书来记忆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我还利用一些人物传记,用人物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习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如《史记》中的《孙武传》、《吴起传》,《汉书》中的《韩信传》、《朱云传》,《后汉书》中的《羊续传》、《列女传》,《三国志》中的《毛玠传》、《田豫传》等。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则注重利用一些现代文学大家的体现历史特征、时代精神和民族奋斗过程的作品。做俞平伯的《读书的意义》的阅读题则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做冰心的《谈生命》的阅读题则刻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做钱钟书的《窗》、王蒙的《湖》的阅读题则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感悟……

    四、利用其他教学阵地

    为了让学生体会语文就是诗意的生活。我在平日里很注重让学生一点一滴地体验语文所蕴含的审美情感。我校要求各班每天都要在黑板右边角写一条格言。我在每天都会给学生一条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哲学的名言、名句。然后在正式上课前找学生翻译,谈他们的理解,我再进行点拨。这样既可以在平日加强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又可渗透品德教育。如一次学生在老师不在的时候表现不好。第二天,我给的名言是《中庸》中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学生谈完他们的理解后,我对此进行了引申,告诉学生“君子慎独”。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严于律己,表里如一的人,大千世界充满诱惑,人只有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控制好欲望,方可成就大事。

    又如,我在上课时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或回答错误时,下堂课的前三分钟就由此位同学来介绍自己是如何诗意生活的。或朗读文章,介绍诗歌;或介绍自己喜欢的明星,作家;或介绍历史典故,音乐作品等。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他们展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高三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尽管当前依然面临着来自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和“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但是,我们坚信新课程改革并不讳言考试教育。而目前我们高三语文教师最应做的,就是从语文科本身的特点出发,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教育。让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带动高三语文教学的彻底革命,最终使学生在语文高考中受益。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