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中学作文现状 破解作文内容贫乏之弊

    梁建国

    一、现状与病因探究

    目前,中学生写作视野狭窄,作文立意不高、材料贫乏、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漆永祥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肖舒楠提出的“高考作文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时说:“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在所谓‘攻略的引导下,不少作文‘假大空……第三,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没有年轻人的朝气……”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作文题组长陈妙云在《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中说:“从考生作文的内容看,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很少,试评找不出满分标杆卷,评卷将近结束,还是找不到公认的好文,以致我曾申请今年不在报刊发表优秀作文。”

    花了诸多时间精力进行训练的高考作文尚且如此内容贫乏,其它时段的作文训练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学生没有自由的思想,因此就没有了创造;有人认为原因在于学生根本没有生活,“写作材料需要积累,而积累是需要生活。试问:我们的学生有生活吗?”

    以上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似乎是从学生身上或教育环境方面找原因,笔者觉得有些片面,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教师脱不了干系。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无非解决两个大问题,一是“写什么”,这是基础,是内容问题;二是“怎么写”,这是方法和技巧问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却是舍本逐末,只是重视指导学生“怎么写”,只是在作文指导课上想办法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拟题、选材、开头结尾、记叙论证、谋篇布局等,忽视“写什么”的问题,忽视对写作内容的指导训练。据笔者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1年1期至2013年6期,有关“作文”的文章超过100篇,但涉及材料积累以及内容训练的不到20篇。这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并不重视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并不重视作文内容的训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还必须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和思想,但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材料和丰富学生思想的问题时却不肯花大力气去解决或显得无能为力,导致学生只有空洞的写作理论,写出来的文章却显得内容空洞。

    二、对策与理论依据

    针对这种现状,要破解学生作文内容空洞之弊,笔者认为教学对策就是以“三定”为抓手,指导学生积累材料,引导其深入思考某些问题,提高其认识水平,以达到加强作文内容训练从而提高作文整体训练效果的目的。

    所谓“三定”,即定向观察和思考,定向阅读,定向开展写作内容的专题化训练。定向观察和思考就是引导学生按一定类别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定向阅读就是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章按类别进行归类,形成专题,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定向开展写作内容的专题化训练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把定向观察以及定向阅读专题所涉及的内容按一定的专题展开写作练习。

    定向观察和思考、定向阅读主要是解决材料的“积累”问题,解决材料的“广度”问题,为开展写作内容的专题化训练做好准备。定向开展写作内容的专题化训练主要是解决思想的“深度”问题,是前两者的深化。

    现代写作理论认为,写作的规律可以归结为“聚材—构思—表达”的动态过程,亦即“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也就是说要实现写作的第一重转化首先必须“聚材”,必须有“物”,正因如此,作家要创作出好作品,就必须深入基层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学生的写作与作家的创作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必须去观察和思考生活。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定向”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素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基于这一点,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定向”的方式,就是发挥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帮助并促进其思考问题,变得主动去思考,思想由肤浅幼稚逐渐变得丰富成熟。

    心理学有一对基本概念叫作“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 学习紧张且生活圈子小,另外,人的精力有限,在没有要求或有要求而没有督促检查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对社会上的人或事投入时间去观察和思考,不可能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深入的思考,对许多社会问题,只知表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写起文章来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对于作文来说犹如心理学上说的是“无意注意”,接触过的事物几乎是水过鸭背,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时即使想联系也联系不起来。“定向”训练法就是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专题的方式,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周围的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积累写作材料和提高认识的目的。

    三、方法与现实意义

    1.定向观察和思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智成熟程度,做好三年规划,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分类,化大为小,确定师生共同关注的对象。如按情感去划分,可确定“父母之爱”、“师生之情”、“家国情怀”等话题;按人的群体去划分,可确定“农民工”、“环卫工人”、“农村留守儿童”等话题;按人的品质去划分,可以确定“诚信”、“责任”、“感恩”、“尊严”等话题。

    确定关注对象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确定关注对象之后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并督促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要求学生以某种方式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呈现出来,或师生一起搜集整理所关注对象的文章(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及新闻报道等)或材料,最后必须检查评价,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落实。

    2.定向阅读

    教师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章按一定的类别进行归类,形成专题,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如:

    “温馨的亲情”专题:《我的母亲》(老舍)、《背影》(朱自清)、《慈母情深》(梁晓声)、《父亲昼夜无眠》(尤天晨)、《父亲的半瓶酒》(贾平凹)等。

    “故乡之恋”专题:《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可爱的故乡》(茅盾)、《故乡情》(茹志鹃)、《故乡的榕树》(黄河浪)、《故乡的胡同》(史铁生)、《老家》(孙犁)等。

    随着阅读的深入和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可以编辑“书的故事”、“人性之美”、 “文化之思”、“国内外时事评论”等专题。

    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促写,但是,在学生课业负担很重的情况下,要求他们自己去找相关的文章来读是不现实的,因为找的时间比读的时间更多,随意阅读又会成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无意注意”。为此,要把这项工作做扎实,教师自己或师生合作找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并按专题进行编辑,每个专题约30篇,将经典和时文、课内(教材)和课外打成一片,分期分批提供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阅读之后进行仿写或做好读书笔记。

    3.定向开展写作内容的专题化训练

    如果安排训练复杂的写人的记叙文,先安排写熟悉的人,如父母、同学、老师等,然后再写相对陌生的人,如邻居、农民工等;如果安排复杂的叙事文章,则先安排写家里、校园里的事,然后再引导学生写家庭、校园外发生的事,如《我与书的故事》《我爱我家》《我的学校真美丽》《触摸城市》等。

    如果安排议论文训练,可先训练学生关注平时议论较多的话题,如“挑战”、“诚信”、“合作”、“书”等,要求其在写的过程中用上某些材料。随着训练的深入,可以“传递”、“行走在消逝中”等为话题,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古代建筑、传统节日、戏曲等)进行审视,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出路;以“在自然中生活”或“回到原点”为题,要求学生对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传统的教育方法等进行思考。

    在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须根据学情,制定三年的训练计划,必须和前面谈到的关注对象及阅读专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内容训练和写作方法训练、把命题作文与自由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对某些学生来说,有些内容也许是陌生的,但正因为陌生,所以才有必要通过写作了解,通过写作深化这方面的思考。

    也许有人会说“三定”其实是给学生戴上镣铐,束缚其学习行为,限制他们的自由活跃的思想。

    笔者认为,“定向”是为了改变以往“无为”的状态,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笔者曾经做过尝试,“定向”训练法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助其掌握更丰富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促其思想走向深刻,从而达到破解学生作文内容贫乏之弊的目的。

    “定向”训练法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定向”训练法,引导学生把社会和人生进行分解,化大为小,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社会和人生的某些方面,去阅读关于社会和人生某些方面的文本,去写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定向”训练法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助其掌握更丰富的材料。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较小,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或“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指导学生把社会生活分门别类,通过定向观察和思考,通过定向定量阅读,可以扫除学生的关注“盲点”,使学生写作的视野变得更宽,除了校园和家庭,还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更多地了解诸如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等等,并掌握更丰富的材料。

    “定向”训练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促其思想走向深刻。学生在定向观察和思考、定向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了一些材料,对某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和一定的感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次次“定向”写,可以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材料,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定向”写的过程是进一步熟悉材料过程,是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思想一步步走向深刻的过程。

    总之,学生作文内容贫乏有学生的责任,也有教师的责任;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生动的好文章,教师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既要重视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也要重视内容的训练。

    (作者单位:韶关市广东北江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