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悟及心灵塑造

    白 勇

    【摘要】本文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的情感,从而获得一些心灵感悟和人生启迪。

    【关键词】情感体悟;心灵塑造

    当今文化市场,娱乐文艺、网络文艺、手机文艺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具有广泛大众性和强烈行动感的文艺,正悉数上场,尽出风头,而高雅的、思考的、深虑而具有悲剧感的用于陶冶情操和体现文化积淀的文艺,则日益边缘化。这种情况反映在学生身上,审美活动成为凌驾于心灵体验、精神追索之上的视听性存在,“赏心”被“悦耳”替代,喜欢看图听音,很少有耐心去与文学交流,让书走进自己的心灵,很多人的文艺欣赏活动留于“愚乐”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娱乐,因此许多具有高品味的作品在这种文化市场和审美追求中也都成了折价的产品,更让人痛心的是庄严、崇高、伟大在部分学生那儿却成了调侃、戏谑、歪解。语文教学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急需要在传授知识、应对高考的同时舍出一定时间和精力来,担当起引导学生在文艺活动中体悟情感、感悟人生、塑造美好心灵的重任,将学生从片面追求视听官能享受方面引导到追求心灵享受的高层面上来。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指导学生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作品,面对阅读活动,阅读是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的窃窃私语,你要穿越时空的障碍去听懂她,你的心就不能太喧哗,太浮躁,太功利,这样你才会从中得到另一种人生阅历、感受及人生的智慧;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对教材尽可能的去挖掘其本身具有的各类情感体悟、心灵历练的潜能,对教学目标也应有这方面的要求,对教学过程应有相应的实施方法,这样语文的育人作用才能较好的落实。

    现就《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做一说明。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融入了个人痛苦经历、心路探索、情感体悟的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里边包含着如何面对人生痛苦挫折,走出人生困境;如何感受他人痛苦,懂得珍惜、关爱;如何看待生命与自然,短暂与永恒等方面的启迪。初读文章,在学生了解了故事后,如何再深入下去,譬如在回答“地坛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地坛的认识由“它是我逃避现实的一个处所,是我思考问题的一个处所”上升到“它是我生命的一个里程碑,是怀念母亲的一个祭坛”层面来,为了进入这个层面,特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知、思、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1.残疾给作者的打击是怎样的?(此问一是围绕要求筛选信息,与高考应试接轨;一是加强学生情感体悟,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人的经历。)可选出:①什么也找不到了②失魂落魄③逃避生活④整天想“死”的问题的四个要点,在此基础上继续设问:

    2.作者要逃避什么?(此问是引导“思”,想象体验残疾人的精神痛苦。)

    健康人拥有的一切美好享受的刺激,各种人不同意味的眼神——既不愿看别人,也不愿让别人看自己。

    3.关于生死的问题,作者最后想的结果是什么?(此问是继续筛选相关信息,引导“知”,体会文章阐发的生与死的理性思考。)

    死是迟早降临的一个节日,不必着急,重要的是活。

    4.这一思考结果在哪得到的?换个别的地方,结果会怎样?(此问重在引导学生由“知”到“思”与“悟”,注意文中描写的环境特点,作者如何与大自然对话,从中获得感悟,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

    作者躲在地坛,又思在地坛,那么地坛是怎样的一个环境呢?(筛选、概括、再去深思)注意三处描写。

    第一处:“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悟:地坛承受过昔日的辉煌风光,又承受着今天的寂寞凄凉。地坛是博大、顽强、坦荡的;时间是永恒、无限的;人世也是沧桑多变的。个人的生命、欢乐、痛苦、名利、地位……是渺小短暂的,应走出个人情结,心胸豁达。

    第二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悟:生命虽然卑微弱小却也自在坦荡,人更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对。

    第三处:“满园中,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改变不了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悟:在春夏秋冬,日出黄昏,不断切换的时间底片上,永远跳动着生命的韵律,交织着永恒与短暂,将个体纳入永恒之中,个体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走出个人阴影、荣耀、名利……以平和、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在古园,生与死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说教,没有劝告,有的只是人与物的无言交流,是心灵的感悟。大自然永远是一位无言的老师,我们就要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感悟的学生,许多人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