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伍冠群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该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会发生或已经发生了转变。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更大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上面。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讲课的内容中心是“问题”,要对所要讲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并努力使教学程序与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 问题探究式 教学法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运用探究式的方法去寻找答案,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和学的方式,它是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问题探讨式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课本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要求
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之形成一种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和运用历史,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锻炼自己的人格,也使学生获得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同时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造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对于答案与结论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对老师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历史负责。探究问题的时候要使学生学会和善于进行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
1.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的情景,里面有更多值得去探究的问题。它的学科特点是时间、空间和人物都是特定的,老师要设立一个历史场景,该历史场景既要有感情色彩又要形象具体,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能引起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欲望。这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对情景材料要选择正确、充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氛围。例如:上《三国鼎立》这节课时,要从《三国演义》中选出一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策、周瑜等,对这些历史人物,学生多多少少的都有所了解,他们各有各的神态,也各有各的魄力,这些人物缓缓地出现在老师“设置”的历史场景中,渐渐形成一组活跃的画面,仿佛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了生命。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既生瑜,何生亮”、“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名的片段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学生看到了历史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它们的种种作为,这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历史场景中能够体会到历史人物之间的种种情感,他们各感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历史学习中来,对这段历史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他们将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也许他们并不是为了寻找答案,只是出于好奇。
讲课时,老师要不时地引导学生,在他们提出的历史问题中,既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又让他们明白答案离他们很近,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问题答案时,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就很大。
2.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活动。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好地学会探究方法,新课改中要求的活动课是以“讨论提出问题”为主要目标的,该课程很适合探究式教学方法。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主要内容进而寻求答案,然后对答案进行讨论,加深对答案的理解,通过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探究思考问题的习惯。
3.通过在考察中的学习,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历史课本中的许多问题,如果要做过深的探讨就会产生出很多问题,如历史课本中的民间故事、民俗习惯等都有值得探究的东西。老师要通过多举实例让学生的接触面更广泛,让学生讨论那些历史知识,确定一个研究的目标,指导学生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摘录、考察、探究。
4.撰写论文使探究成果更加完善。老师需根据学习要求和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归纳讨论的主要观点,或提供与历史故事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材料、参考类型的书,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撰写小论文或小剧本,内容能根据历史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三、总结
问题探究方式的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老师的问题探究式引导,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合适的信息,培养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获得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7(9):24-25.
[2] 黄淑贤. 浅谈高中历史问题研讨式教学方式[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5(1):44-45.
[3] 杜剑锋. 让课堂在有效提问中鲜活起来―例谈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问题设计策略[J]. 读写算,2012,7(33):306-307.
[4] 郭云超.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C,2012,11(9):160-162.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该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会发生或已经发生了转变。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更大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上面。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讲课的内容中心是“问题”,要对所要讲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并努力使教学程序与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 问题探究式 教学法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运用探究式的方法去寻找答案,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和学的方式,它是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问题探讨式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课本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要求
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之形成一种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和运用历史,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锻炼自己的人格,也使学生获得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同时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造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对于答案与结论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对老师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历史负责。探究问题的时候要使学生学会和善于进行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
1.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的情景,里面有更多值得去探究的问题。它的学科特点是时间、空间和人物都是特定的,老师要设立一个历史场景,该历史场景既要有感情色彩又要形象具体,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能引起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欲望。这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对情景材料要选择正确、充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氛围。例如:上《三国鼎立》这节课时,要从《三国演义》中选出一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策、周瑜等,对这些历史人物,学生多多少少的都有所了解,他们各有各的神态,也各有各的魄力,这些人物缓缓地出现在老师“设置”的历史场景中,渐渐形成一组活跃的画面,仿佛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了生命。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既生瑜,何生亮”、“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名的片段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学生看到了历史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它们的种种作为,这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历史场景中能够体会到历史人物之间的种种情感,他们各感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历史学习中来,对这段历史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他们将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也许他们并不是为了寻找答案,只是出于好奇。
讲课时,老师要不时地引导学生,在他们提出的历史问题中,既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又让他们明白答案离他们很近,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问题答案时,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就很大。
2.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活动。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好地学会探究方法,新课改中要求的活动课是以“讨论提出问题”为主要目标的,该课程很适合探究式教学方法。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主要内容进而寻求答案,然后对答案进行讨论,加深对答案的理解,通过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探究思考问题的习惯。
3.通过在考察中的学习,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历史课本中的许多问题,如果要做过深的探讨就会产生出很多问题,如历史课本中的民间故事、民俗习惯等都有值得探究的东西。老师要通过多举实例让学生的接触面更广泛,让学生讨论那些历史知识,确定一个研究的目标,指导学生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摘录、考察、探究。
4.撰写论文使探究成果更加完善。老师需根据学习要求和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归纳讨论的主要观点,或提供与历史故事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材料、参考类型的书,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撰写小论文或小剧本,内容能根据历史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三、总结
问题探究方式的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老师的问题探究式引导,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合适的信息,培养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获得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7(9):24-25.
[2] 黄淑贤. 浅谈高中历史问题研讨式教学方式[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5(1):44-45.
[3] 杜剑锋. 让课堂在有效提问中鲜活起来―例谈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问题设计策略[J]. 读写算,2012,7(33):306-307.
[4] 郭云超.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C,2012,11(9):160-162.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