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艺术教育
郭颖
摘 要: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中,艺术教育是必要形式和重要途径。逐步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重视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开展人人参与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促进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艺术教育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艺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之意。“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叔孙豹的一段对话,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答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就是说,人生最高的境界首先是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是为国为民建立功勋;再次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能经久传唱,永不磨灭。“树人”可见《管子·权修》的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即做一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教育理念的一贯追求。当今,面临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多元文化交相融合、相互冲突以及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中的缺失等问题。高校教育要围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铸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杰出才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高校艺术教育的概念
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集知识性、感受性、观念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与我国教育方针“德智体美”中的“美育”,紧密相关且又有不同之处。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的涵义包含艺术教育并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在高校的实践过程中,艺术是实现美育的主要资源,艺术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对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舞蹈、绘画、摄影、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起美的终极信仰和崇高的审美理想,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高校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密切关联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掌握人类艺术审美的经验,感受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大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得体的仪态举止和真诚的学术风范,加之文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认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的,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教育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2.艺术教育与“德智体美”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的历程,体现在对包括美育在内的“德智体美”四育的实施之中。“四育”中的美育,相对其他三个方面来讲,既有其鲜明的特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对“四育”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与德育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我国古代礼乐理论专著《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古代这类从美的角度反映社会文化道德的乐教,也就是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形成。艺术教育的进程也是道德教育的完善过程。
艺术教育对智育有着启迪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充分开发人的右脑功能,发挥大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这方面,一些非艺术专业但艺术造诣颇高的科学家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例如: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演奏小提琴;李四光学习过小提琴演奏,还创作有《行路难》的小提琴曲;钱学森选修过诗文、音乐、伦理等课目,学习过水彩画,大学期间他还能演奏钢琴、小提琴、管乐等。与艺术的结缘,为他们日后成为兼具人文精神与艺术涵养的伟大科学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北京市各高校的调查中,有86%和84%的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另一调查也显示,“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敢为性以及意志力,都优于未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2]
艺术教育使体育在与艺术的交融发展中更显魅力。体育与艺术同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体育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艺术在不断渗入体育的同时,给体育运动带来显性的吸引力,使体育更具审美价值。特别是现代高校的体育活动,已超出单纯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的意义。体育与艺术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渗透,成为反映各高校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体育与艺术教育所具备的“体”“美”特质。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现美育的核心。如前所述,艺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我国高校实现美育教育的主要资源和形式。
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艺术教育实践
1.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和重要载体
落实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目前,全国高校大多都设立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类课程,初步建立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体系。高校艺术课程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类别的,如“音乐基础”“美术概论”“大学美育”等。二是鉴赏类的,如“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还有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设了“欧洲音乐赏析”“经典昆曲赏析”“交响乐名曲赏析”“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等课程。三是实践类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直接参与某类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经历感受、创造艺术美的实践过程,如合唱、西洋和民族管弦乐合奏、舞蹈、素描、摄影、戏曲表演等。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最多的高校是清华大学,达76门之多,覆盖了音乐、美术(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等,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接受艺术教育的更大选择空间。[3]
摘 要: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中,艺术教育是必要形式和重要途径。逐步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重视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开展人人参与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促进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艺术教育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艺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之意。“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叔孙豹的一段对话,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答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就是说,人生最高的境界首先是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是为国为民建立功勋;再次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能经久传唱,永不磨灭。“树人”可见《管子·权修》的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即做一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教育理念的一贯追求。当今,面临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多元文化交相融合、相互冲突以及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中的缺失等问题。高校教育要围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铸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杰出才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高校艺术教育的概念
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集知识性、感受性、观念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与我国教育方针“德智体美”中的“美育”,紧密相关且又有不同之处。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的涵义包含艺术教育并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在高校的实践过程中,艺术是实现美育的主要资源,艺术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对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舞蹈、绘画、摄影、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起美的终极信仰和崇高的审美理想,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高校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密切关联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掌握人类艺术审美的经验,感受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大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得体的仪态举止和真诚的学术风范,加之文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认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的,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教育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2.艺术教育与“德智体美”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的历程,体现在对包括美育在内的“德智体美”四育的实施之中。“四育”中的美育,相对其他三个方面来讲,既有其鲜明的特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对“四育”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与德育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我国古代礼乐理论专著《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古代这类从美的角度反映社会文化道德的乐教,也就是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形成。艺术教育的进程也是道德教育的完善过程。
艺术教育对智育有着启迪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充分开发人的右脑功能,发挥大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这方面,一些非艺术专业但艺术造诣颇高的科学家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例如: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演奏小提琴;李四光学习过小提琴演奏,还创作有《行路难》的小提琴曲;钱学森选修过诗文、音乐、伦理等课目,学习过水彩画,大学期间他还能演奏钢琴、小提琴、管乐等。与艺术的结缘,为他们日后成为兼具人文精神与艺术涵养的伟大科学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北京市各高校的调查中,有86%和84%的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另一调查也显示,“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敢为性以及意志力,都优于未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2]
艺术教育使体育在与艺术的交融发展中更显魅力。体育与艺术同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体育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艺术在不断渗入体育的同时,给体育运动带来显性的吸引力,使体育更具审美价值。特别是现代高校的体育活动,已超出单纯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的意义。体育与艺术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渗透,成为反映各高校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体育与艺术教育所具备的“体”“美”特质。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现美育的核心。如前所述,艺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我国高校实现美育教育的主要资源和形式。
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艺术教育实践
1.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和重要载体
落实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目前,全国高校大多都设立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类课程,初步建立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体系。高校艺术课程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类别的,如“音乐基础”“美术概论”“大学美育”等。二是鉴赏类的,如“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还有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设了“欧洲音乐赏析”“经典昆曲赏析”“交响乐名曲赏析”“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等课程。三是实践类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直接参与某类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经历感受、创造艺术美的实践过程,如合唱、西洋和民族管弦乐合奏、舞蹈、素描、摄影、戏曲表演等。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最多的高校是清华大学,达76门之多,覆盖了音乐、美术(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等,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接受艺术教育的更大选择空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