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诗意自觉和延展

    张辉

    语文课堂始终存在着无奈和尴尬。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力、提升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固然是语文学科的责任,但是,这些尚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应该是关怀人生,提升心境。唤醒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丰富他们的智慧,提升审美的眼界才是语文课堂的追求。提升心境的追求,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创设诗意濡染心灵,这应成为语文课堂的自觉。

    一、语文需要诗意的介入

    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屈原、杜甫、李白、王维、普希金还有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涵养了我们性情,培养了我们的正义感,给了我们诗一般的对美好追求的启迪。

    中国的历史也是诗歌的发展史,从孔子时代的“不学诗,无以言”,到以诗律为主的科举考试;从民间以读诗懂诗作诗为荣的风尚,到佳作纷呈的诗歌鼎盛朝代,无不说明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诗歌不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描绘的景象,发现古人的智慧,而且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内心。语文课堂不能弃如此丰富的人文资源于不顾,剥离历史人文的语文是苍白的,语文课堂应该给人如诗般的感觉。

    社会上对语文教学的诟病由来已久,人们把社会阅读氛围的单薄,良好阅读习惯的缺失,甚至人文精神的衰落,都归咎于语文教学。扪心自问,我们有时确实充当着尴尬的角色,我们宣讲着语文,却成为语文学科最大的掘墓人。用课堂唤醒阅读的兴趣,激发人的诗意情怀,扭转目前把考试作为唯一追求的教学活动,让语文的课堂激荡诗意,应该是我们“语文人”的内在自觉。

    二、语文课堂应追求诗意

    语文课堂能否充满诗意,更多取决于教师能否有诗意的自觉。

    社会对人文精神的渴望,要求我们当仁不让应对此有所担当。如果把语文仅当作迎合考试的傀儡,把语文课变得现实而功利,那就无法规避一个结局:教语文的人,在葬送语文的前途。语文只有回归自身的开放性,人文性和诗意美感,才会让学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热情,让语文如醇香的酒,历久弥香,这应该是每个教师首先要面对的。教者应有追求诗意的自觉,

    语文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语文学科的价值,必须有较强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以较高的眼界和更宽的视野来解读和处理教材,才能让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有突破,才会使课堂多些情趣和思辨。要做到这些,教者应有丰富自身素养的自觉,有打造诗意课堂的自觉。

    像执教《罗密欧与朱丽叶》前,教师应深入了解重要的情节,理清人物的关系。授课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作讲解;朗读时,凭对人物性格的解读,还原人物的语气;还可以扩展相关故事情节,或结合自己的阅历介绍类似的故事。采用可能而有效的方式为教学增添诗意的审美感受,调动学生的兴趣,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愉悦。

    三、诗意课堂的自觉创设

    要想有一个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要运用诗意的语言组织教学,创造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唯有这样,才能展现语文课堂的诗意美。语文对课堂语言有着特殊的要求,除了准确之外,还要生动有韵味。要想语言富有文采,教师就必须夯实文字基础,丰富自身的知识。如果语文老师才华横溢,妙语连珠,学生也定会充满激情。罗曼·罗兰说过“要想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充满阳光。”

    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可以依托这些元素,发挥能动性,创设诗意。这些插图不仅可以增添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登高》一诗配制的杜甫的画像,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清瘦而潦倒的杜甫形象。那瘦削的面庞,愁凝的眼神,简朴的衣着,足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处境和心境。花费少许课堂时间,跟学生谈谈这幅画像,交流这幅画作给人带来怎样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何尝不会获得更多触动和感悟?

    借助相关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也可以营造诗意。教学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她总是依托一定的时代,依托有着特定经历的作者。把她放到原来属于她的坐标中去看,我们才会体察更多。执教李贺的《天上谣》时,为了更好地了解李贺的传奇经历,可以让学生阅读李贺的轶事传闻,如“负囊投诗”“临死前绯衣人接引”等,进而让学生真切感知李贺的执着和神话般的才气,这对理解课堂的主体内容大有裨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增添教学诗意美。如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幻灯片,用古筝乐《送别》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结合精美的幻灯片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使师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会。之后还可以教学生这首词的唱法,这不仅会增添课堂乐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首词的印象。

    四、诗意课堂的延展

    课堂内的诗意,多是从感官上让学生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我们姑且称之为浅诗意。作为人文学科的执教者,我们的目标不应该仅止于此,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和需求也远不止于此,所以我们应有更高远的目标,期待这诗意能够超越课堂,得到延伸、深化,甚至成为永恒的存在。即从让学生感染陶醉的感官浅诗意,深化到能涤荡学生性情,进而提升其境界,改变其思想行为方式的深诗意。

    如学生赏析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时,透过作者犀利变幻,富有气势,满怀正义的语言,我们感知到作者的人格品位和价值观,参透了她对世间丑陋现象的态度,看到了她果敢的行动。我们感动于她的尖锐、勇敢、直率。而课堂教学不应止于此,还应该引导学生把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跟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对接,从而把课堂从对文本的欣赏和作者的赞叹,引导到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丑陋的鞭笞上来,让学生能明辨是非,能催生抗争丑陋现象勇气。学生改变了,这个世界就改变了,那语文的功德岂不无量?

    诗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蕴藏在文本里,像埋在地下的矿石,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像矿工一般,挖掘出课本里埋藏的矿石,将散落在书本中的诗情画意拼凑起来,做成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生成诗意的课堂。语文老师倘若不去挖掘这些宝藏,那么他的课定然是苍白无味。教师有了激情和诗意,课堂才会有生机和活力,师生的交流互动也就有了一个合适的平台,也为有诗意的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浪漫情怀、探索精神和良知人性,同时也可以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从而改变人生,推动社会前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作者单位:海安立发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