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西游记》“戒定慧”三学的修行

    唐卫萍

    内容摘要:《西游记》被认为是古代神魔小说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及博大的文化底蕴。佛教传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游记》即为显著一例。它是在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历史上演化而来,所以这部作品的创作无疑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主要从佛教“戒学”、“定学”及“慧学”这三个佛学理论与《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关系进行浅析。

    关键词:《西游记》 戒学 定学 慧学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就是人生的一场修行,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四人分别代表了修行的不同层次,向我们展示了整个修行的过程。释迦摩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前,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一个次第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持戒律、习禅定、悟般若,离苦得乐。唐僧是西天取经路上一心向佛的修行者,也是取经队伍的领路人,带领着取经队伍不断前进,坚定地想要求取真经。猪八戒代表了“戒学”,沙悟净代表了“定学”,孙悟空代表了“慧学”,他们各自扮演着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最后终于修成正果。

    一.“戒学”的代表——猪八戒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书中有不少描写他的笔墨。作为唐僧的二徒弟,他的地位是仅次于孙悟空的。小说中,猪八戒这个形象不乏幽默风趣的一面,也因此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但是本文并不阐述他的喜剧形象,而是从他的贪吃、好色等缺点着手,阐释八戒与“戒学”的关系。

    (一)何为“戒学”

    “戒学”指戒律,戒律是佛教三藏教典之一,戒是“戒定慧”三学之首。“戒”是防非止恶,去恶行善。而“律”的含义就是修行者在生活中必须约束自己,止恶行善的规范和戒律。尽管“戒”和“律”二者的一般说法有异,但两者的意思可以说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1]戒律是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行为道德的总归。受戒就犹如公民恪守法律、学生遵守校规,所不同的是,校规、法规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2]戒律不是要求他人,而是佛教徒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谨持戒律才不会侵犯他人,而能利他,自己和他人也都能自由。[3]

    (二)猪八戒与“戒学”

    《西游记》中猪八戒代表了“戒学”。八戒食欲、色欲未泯,小说中第八回讲述了猪八戒的前世,他原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因其“带酒戏弄嫦娥”,被玉帝贬至凡间。[4]他的前世就未能摆脱邪淫的束缚,甚至因此丧命。今世又投了猪胎,还好吃懒做。唐僧给其取名“八戒”,是希望他能遵守戒律,做一个好和尚。因为悟能的贪吃、懒做、好色、嗜睡等的坏毛病,菩萨和唐僧才希望他能够持戒律,才能顺利到达西天。从取名字来看,作者可谓深有大意。

    然而,在修行的过程中,或许也有抵挡不住诱惑的时候。他经不住美色,做妖怪强占了高老的女儿高翠兰,硬做了倒插门女婿,当了和尚仍念念不忘翠兰。在第二十三回中,黎山老母和三位菩萨化作妇人和三个女儿对师徒四人的向佛之心加以考验。只有八戒“无禅更有凡”,没有抵挡住美色的诱惑,做了一夜“绷巴吊拷女婿”。在女儿国那一章回中,女王设宴招待师徒四人,只见猪八戒尽“一骨辣魔了个罄尽”,全无收敛尽显其贪吃之貌。他如此贪吃,就更应该谨持戒律,才不阻碍修行。

    在修行的旅途中遵守戒律是最基本的条件,八戒一路上都在经受着戒律的修持,却又顽心、色情未泯,对性和口腹之欲缺乏发自内心的约束,这也是八戒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的原因之一。佛教中讲:“以戒生定,以定生慧。”首先行为应该合乎规范,这是具足戒;以此心很容易静下来,这是具足定;之后,智慧就很容易显发。相反,如果最初不具足戒律,那么以后的禅定和智慧也就难以获得。

    二.“定学”的代表——沙悟净

    沙悟净是《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小说中关于他的笔墨比较少,他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鲜活,总是给人很安静、任劳任怨的印象。本文试从沙悟净和“定学”的关系进行阐释。

    (一)何为“定学”

    “定”一般和“禅”并称为“禅定”,“禅”与“定”向来被视为是一体的,所以“定学”通称“禅定”。禅定即要求修行者静虑息念,消除杂念,使内心平和专注,摆脱散乱沉浮,以达到平和安详的精神境界,强调由人内心静修,觉悟心源。[5]一个人有了定力,就不会被世间的生死、讥、毁、誉等所动摇,喜怒不形于色,苦乐不萦于怀。

    万事万物往往皆是无常的,时刻都可能发生变化。当我们有了“定”,在面对我们周遭发生的变化时,就不会自乱阵脚,不会不知所措,而是内心不受外界改变的影响,泰然处之。

    (二)沙悟净与“定学”

    沙悟净往往给人以沉默寡言、好让不争的印象。他的性格沉稳,取经路上一直都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沙悟净代表了“定学”,他的禅定正是修行之中必不可少的。书中第八回提及其前世为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不小心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而被玉帝贬下凡间。沙悟净因为自己做事没有集中注意力,一时失手犯下了错误,这在佛教中叫缺少“定心”。所谓内心不为妄念所惑,是名为“禅”,外不为境界所染,是名为“定”。[1]观音菩萨给沙和尚起法名“悟净”,“净”即清净,就有“禅定”的意思。

    禅定可使人集聚力量,一个人的身体和内心有了力量,才有能力承担生命的重担,才能克服人生中的种种烦恼、苦难与不幸。当团队遇到险境时,沙悟净往往守护在唐僧身边,看护行李物资,且若他参与战斗之中,也不像八戒那样临阵脱逃。在第二十三回中,唐僧要沙僧留下,他宁死不从。第四十回中唐僧被红孩儿掳走后,团队中有了散伙的声音,此时,沙僧却说了一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话,坚持要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他的内心有着强大的取经的力量,总是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西天取经,使得他不被外界动摇。心不随境转便是禅定的结果,有了禅的定力,进而开发吾人本具的般若智慧,才能了生脫死、离苦得乐。

    三.“慧学”的代表——孙悟空

    孙悟空作为唐僧的大徒弟,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小说中对他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可见吴承恩对孙悟空这个角色的重视。从拜师菩提祖师到大闹天宫,再到去西天取经,孙悟空这一路历经种种,不断修行与蜕变,终成“斗战胜佛”。

    (一)何为“慧学”

    慧,梵语音译为“般若”。三学中的智慧即指通过修行所达到的明辨真理,觉悟解脱的能力,[6]依靠智慧可以遣除很多人心中的迷茫。

    佛陀曾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足智慧,只不过绝大多数人被生活中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或诱惑迷了心智,被金钱左右,被感情诱惑,被权势威迫,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被外境所扰,而不能够活出真正的自己。因而通过修行,通过闻思修可使我们更好的认识万事万物,认识自己及心的本性。

    (二)孙悟空与“慧学”

    孙悟空神通广大,会七十二般变化。他具有慧眼,能用他的火眼金睛看穿妖魔的障眼法和本来面目。他具有慧根,能了悟菩提祖师拍三下就是让他三更时分找他的暗示。

    1.孙悟空智解《心经》

    《心经》在《西游记》中出现了多次,般若教义的精髓也体现于《心经》。在第十九回中,师徒三人途经浮屠山遇见乌巢禅师,禅师传授了《心经》给唐僧。在此之后的章节里,也多次出现过《心经》,且多为悟空帮助唐僧解《心经》的情节。如在第三十二回中,面对唐僧的忧虑,悟空用《心经》中的“心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让唐僧不要忧虑。在第九十三回中“《般若心经》师傅只是念得,不曾求解得。”是孙悟空对唐僧说的,惹来了八戒和沙僧的嘲笑,却不知“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可见其智慧。

    2.孙悟空的修心过程

    在取经之前,孙悟空胆大叛逆、无拘无束,自称齐天大圣偷蟠桃、偷仙酒、盗金丹,一场大闹天宫使得天上的神仙都惧怕他。他的心被贪、嗔、痴、慢、疑所困,于是这五毒化作的五行山便将他死死困住,而且一困就是五百年。五百年的压制就似一场禅定,让他由定转向慧了,让他张扬的心变得沉稳。

    智慧能铲除烦恼,虽然取经路上有重重困难,但因其智慧,他不曾退缩,一直勇往直前,想尽办法去解决。一听说有妖怪,唐僧师徒四人的反应截然不同,唐僧战战兢兢,甚至惊恐落泪,八戒总嚷嚷着散伙,沙悟净淡然处之。如第七十四回写到他们四人途经狮驼岭,在听到太白金星对他们讲述妖怪的神通广大之后,唐僧、八戒和悟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猪八戒是战战兢兢,连屎都吓出来了,提出马上散伙,说“赶早儿各自顾命去罢”;唐僧也是“战战兢兢”;悟空在旁安抚唐僧和八戒,一副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

    当然,在取经的路途中,孙悟空仍会有不够成熟、觉悟的时候,所以才有了紧箍咒的出现,将悟空约束住。从此,悟空每次犯错,唐僧都会念紧箍咒。随着离灵山越来越近,他变得更加成熟、觉悟,使用紧箍咒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直到后来,悟空取经成功,他要求唐僧去掉金箍,其实金箍早已在他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这种消失,我们何尝不能把它看作悟空境界的又一次提升。这紧箍咒让他懂得持戒,也让他更加禅定。

    他就像一位苦行僧,他的一生就是一场修行,是心的修行,将多心修成一心,将一心修成智慧心,智慧心再变成无心,无心便无挂无碍。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打斗周旋中,他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不断地成就了自己。他从一个鲁莽、不谙世事的美猴王走向了成熟,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四.一颗菩提心——唐僧

    佛教修行者首先及必须要做的事情便是发起“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①这句话便是在讲菩提心重在利他,而非自利。唐玄奘便是有着菩提心的人,他西天取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学习佛法,为了弘扬佛法,进而为了帮助众生。哪怕他孤身一人,哪怕取经的路途万分艰难,他仍然一往无前,无畏苦難。唐僧是取经路上的领路人,因为有了他,取经队伍才能顺利得走下去。唐僧把他的毕生精力都放在佛法的追求上,灵山之路充满着崎岖与坎坷,其中的艰险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其一心向佛,谨持菩提心,终于修成正果,福泽万民。

    唐僧作为西天取经的取经人,在第二十三回中,面对妖娆倾城的美色、面对求亲的诱惑,他“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怔怔翻白眼儿打仰”,丝毫不为美色所动。在这场扫除爱欲自归真的试禅心中,唐僧一心向佛,坚定的取经信念可见一斑。唐僧在取经路上总是“逢庙烧香,见佛拜佛,遇塔扫塔”,其虔诚的求佛之心让人动容。

    每次唐僧被妖怪抓走时,其余三人总是会分崩离析,八戒总是会嚷着“不趁此散伙,还等什么”。可见,唐僧在队伍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以一个引路人的形象,引领着徒弟3人走向西天。面对无数的诱惑和困难,他有着冒死取经的决心和信心,不受外在物质笼络和美色诱惑。虽然唐僧在面对妖魔鬼怪的时候,表现得那么懦弱无能,但是他的虔诚、他的好生、他信仰的坚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谓是取经队伍中的精神依赖和寄托。

    五.相辅相成的“戒定慧”

    戒学重在修身,定学重在净心,慧学重在断惑。《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②所以“戒定慧”三者是修行之人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在取经之路上,唐僧、悟空、悟能、悟净他们四人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举足轻重、缺一不可。在《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一文中,作者说“戒定慧三学,不仅是先后层次,且互相关系,也就是依戒始能生定,依定始能修慧,发慧始能体悟真理。而定与慧更是二而一,不可离分。”所以,戒定慧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严持净戒,就获得正定,戒清净时就能净慧,智慧生起由能助净戒。[5]戒定慧并重,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

    猪八戒代表“戒学”,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础,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2]猪八戒身上的贪吃、嗜睡、好色等特点常常逗得读者捧腹大笑,很多读者觉得猪八戒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是在佛教中需要用“戒”来约束自身,调服人们的行为,防非止恶。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他对“食”、“色”等的贪执,但也正是因为有了“戒”的修正,他最后才能顺利取到真经。

    沙悟净代表了“定学”,做事不急不躁、沉得下心,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良好互补。师徒四人有时难免会发生矛盾,悟空爱捉弄八戒,八戒又常在师父面前“唆嘴”,唐僧爱护短,悟空有时也失之急躁……往往这个时候,沙僧出来调和、镇定整个队伍,是师徒之间关系的调节剂和润滑剂。虽然在小说中沙悟净出场的次数比较少,他总是默默无闻的,但是缺了他师徒之间往往会发生隔阂。

    孙悟空是师徒四人中“慧学”的代表,他的地位是凌驾于猪八戒和沙悟净之上的,所以在小说中他的存在至关重要。书中孙悟空有两次被赶回花果山,每次被赶回之后,师父和师弟们都会遇到他们解决不了的灾难。一次是三打白骨精之后被黄袍怪设计陷害,一次是真假美猴王。当一个缺一不可的整体中,失去了孙悟空这么重要的角色时,就注定了这个集体会产生更大的危机。

    六.结语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的八十一难是他们的必经之难,在灾难发生时,或是因为唐僧被妖怪抓走了,或是师徒之间的矛盾等等,时常会产生隔阂与摩擦。但正是在这些隔阂与摩擦中,师徒四人变得更加团结。同时这些困难也磨砺了他们的心性,坚定了他们向佛的决心,实现了彼此的修行。他们师徒四人能够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依靠的是他们四人的力量。

    他们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最后修成正果,他们从苦到乐,从烦恼到欢喜,从此岸到彼岸,从束缚到解脱。他们从一个人的自在转变成愿世人离苦得乐的慈悲,走向了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他们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7]

    参考文献

    [1]阮廷明德(NGUYEN DINH MINH DUC).《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2]星云大師.人间佛教的戒定慧[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3]彭欣.星云法师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

    [4](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阮登方.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才周卡.略述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对人格的教化——贪、嗔、痴[J].中国民族博览,2016(04):81-81.

    [7]安意如.世有桃花[M].辽宁:北方联合出版社,2010.

    注 释

    ①杨航.大乘般若智《大智度论》菩萨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4:115.

    ②黎玲玲.弘法利生 南佛教教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30.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