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更要注重本色
徐文明
【摘要】本文通过一堂语文创新课来说明创新更要注重语文本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语文本色
这堂课是关于《听听那冷雨》的创新课,它获得了区创新课一等奖,我认为创新更要注重语文本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名作,文章材料散,时间间隔长,空间跨度大,语句较长,该断句处似乎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断开(不断开好,这正好表达出了作者那种绵绵不绝的乡愁来),好多同学说读不懂这篇文章。
于是,我首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内容:1.通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问题并把重要字词写到作业本上。2.提供作者及背景,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知道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大多是表现乡愁家国之思的,此文也不例外。查找《乡愁》诗。3.从全文中,找出有疑惑的问题并写出来,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是《听听那冷雨》,作者为何在前六节中先写看看、嗅嗅、闻闻、舔舔那冷雨?
2.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听了台湾的日式瓦屋和大陆这两个地方的雨。在古老的大陆和日式的瓦屋中听雨感觉是不一样的,作者分别把两地的雨比作什么样的音乐?(用文中最概括最简练的词语来回答)感受一样吗?
3.余光中先生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4.第八节中能不能找到“冷”字?画出第九节中写“冷”的句子,极力渲染“冷”用意何在?
5.第十一节写了哪些雨?有几种雨不能体现“冷”字?
6.“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这段文字是人教版上的,请同学们与我们所学的鲁人版课文第十二节相关文字做比较,哪一种断句法更好?为什么?
7.第十三节中“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没有音韵的雨季”这句话是写作者心中的“冷雨”吗?
8.题目中的“冷”是否恰当?能否换成“寒”或“苦”?
根据这8个问题,我与同学们商讨设计出了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故国家园之思,培养对自然景物的理解与感悟能力。2.品味文章独具诗韵的语言,掌握本文在词语锤炼和修辞运用上的特色。
我让全体学生对以上8个问题充分讨论,接着又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组,每个组围绕一个问题重点讨论,中心发言人执笔整理出答案以备下节课发言。
在展示课上,我重点抓住诵读环节,以声传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语文课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诵读的方法,然后展示诵读要领。接着让学生分组试读,每位同学都要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给组内其他几人听,然后小组内评议一下,推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给大家听(全班听3—4位代表的朗读就可以了)。这样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就为进一步理解全文思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同学们才渐渐体会出了文中那浓浓的乡愁,绵绵的乡思,这样感悟到的东西要比老师传授出来的实效得多。
当然,学生的感悟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除了多诵读外,还要结合文本语境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的感悟才真正有了根基。据此我让8个组对8个问题分别做了解答,解答期间,其他组的同学有疑问可以随时提问。如有不足老师再补充。整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如第三个问题: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首先我给学生补充了【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作家、诗人,1928年生于福建,在大陆、香港、台湾、欧美都有游历,他的《乡愁》诗传遍了华人世界。让学生齐背《乡愁》,为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作铺垫,然后让一个学生读余光中引用蒋捷这首词的文字:“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同时让学生注意句子的含义,展开联想。第三组中心发言人在展示中提到“少年”是指“青少年时期”,“雨”是指“春雨”,马上就有人提问:“何以见得?”第三组就有学生解释:“古时没有‘青年之说,‘少年包括现在的青年和少年;文中有‘杏花、春雨、江南,作者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江南度过的,所以,‘雨指‘春雨。”第三组发言人继续说:“联想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可见这时期传达出的是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此时作者主要居住在台湾,一个‘客字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之景顿现,联想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断肠人在天涯等,古今人作客他乡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也就融为一体了。‘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抓住‘白头‘僧庐可看出作者鬓发的斑白与僧庐的冷寂,借以展示晚年历尽坎坷后的憔悴;‘亡宋之痛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有同学质疑:“‘晚年不对,应是‘不惑之年,因为作者写此文时是1974年,当时才46岁。”质疑精彩,同学们鼓掌。
因此,文本诵读、语境意识及联想想像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创新的前提。如果说创新是一堂课开出的艳丽之花,那么语文本色就是根、茎、叶。如果根、茎、叶不牢固,不健壮,那么艳丽之花何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