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论断为挖掘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指明了方向。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对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出“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统筹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提出要“深化对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西山文化帶和红色文化建设被写入市党代会,说明从北京市决策层面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宏伟目标有了具体的实施路径。西山文化带作为多文化样态的地理区域,红色文化本身就是西山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此,从政治价值视角观察北京西山红色文化就具有了全局性意义。西山红色文化亟需政治价值视角挖掘
研究三山五园的学者岳升阳曾这样定义西山:“狭域‘西山只涵盖距城最近、文物密度最高的区域,包括海淀区、石景山区全部山地,门头沟区永定河以北的部分区域以及昌平区比邻上述区域的部分山地。同时也包括少量山前平原区,特别是清代‘三山五园的平原部分,长河历史文化廊道也在其中。”也有研究者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做了如下表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涉及昌平、海淀、门头沟、丰台、石景山、房山、大兴等区县。”如果刨除永定河文化带,单指西山文化带,则大兴区不应包含在这一地理范围内。上述地理区域所曾经孕育的、正在生长的或与之相关的人类生活要素及其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均被称之为西山文化。
北京地区曾是中国革命活动的中心,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革命遗产,既包括有形的革命遗址、遗物,也包括口头广为流传的革命故事、英雄事迹。当前关于西山的研究多集中在西山的地质、生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深度。但关于西山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西山文化带提出的政策解读、地理区域界定、文化类型的区分、文化带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体现出宏观性与战略性、非系统性与零散性、表层性与外显性等特征。这种研究状态与西山文化带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立体性等基本现状尚不相称。
西山红色文化是众多西山文化形态中一种很特别的文化类型,也是一类很重要的文化资源。目前对西山红色文化的研究基本是对曾在西山发生的具体革命历史事实的发掘。如共产党员对西山会议派错误思想的批判、抗战时期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活动、房山霞云岭的战歌等。还有一些内容散见在《昌平革命史》《丰台地区革命斗争史料汇编》《门头沟革命史》等地区革命史料中。这些资料均属于地区革命史的资料汇集,缺少对红色文化这一独特现象一般特征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按照历史分期来看,不同革命时期在西山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留下了风格不同的红色印迹。如何系统发掘和整理这些精神遗产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是当前西山红色文化研究的问题所在。西山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一)西山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论断,讲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和内涵。文化是时间沉淀后的积累。优秀文化来自于火热、丰富和生动的社会实践,来自于对历史事实真相深度挖掘后所凝练的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西山红色文化来自于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山地区近百年的革命斗争历程、革命斗争实践,是革命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展现。
西山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的一个缩影,其所体现的坚决的斗争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增添了素材。西山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真正体现了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惨烈性,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特点是一致的。创党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西山地区的传播,“卢沟桥事变”,党中央临时驻地香山双清别墅等,这些只是西山发生的众多革命斗争事件的冰山一角,西山里的烽火斗争跟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同向同步,很多事件在中国现代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时至今天,这些烽火印迹还在发挥作用,成为了当下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基地,进一步发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
(二)西山红色文化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或生产的前提和条件,是人们所从事的与文化生活有关的生产生活内容,多数情况下是指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的精神内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需要充分挖掘北京地区的文化资源。北京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以京味文化、古都文化等为内容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革命活动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以实干改革为核心的创新文化,以及衍生出来的都市文化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自建党以来所沉淀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遗产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文化资源。1943年10月,曹火星同志在房山霞云岭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度被称为“深山里飞出的不朽战歌”。这些文化资源是将北京打造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保障。
西山红色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是维系党所领导的政治体系的完整性的重要力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定时期内一个民族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它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进程所促成的。西山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历次斗争,它作为一种精神遗产包含了人们对革命、自由解放、国家统一及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苦难斗争历史的文化结晶。政治学研究表明,积极肯定性的政治文化对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有很大帮助。“积极肯定的同质的政治文化反映出大多数公民内心深处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感情上的依赖与积极的评价,他们愿意遵守该体系的政策、 法律及法规等硬性的制度,接受政府的领导,并积极维护现行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这一政治文化意味着政治体系获得了较多的政治合法性、公信力及权威性资源,该体系输出的政策能够顺畅地执行,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效力。” 这一点在当前互联网文化兴起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互联网文化里有积极的向上的力量,同时存在落后和腐朽的文化形态,甚至以否认民族精神、否认革命历史、调侃革命英雄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西山红色文化作为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力量,并扮演中坚角色。一言以蔽之,西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积极的肯定性的政治文化对维护党的政治合法性、增强其政治权威性、维持政治体系运转,具有积极作用。
(三)西山红色文化是国内外民众认同中国的重要载体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一脉相承。西山红色文化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引导国内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山地区所隐含的革命遗址遗物、抗敌故事,所流传的已故革命家运筹决策的丰功伟绩,都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绝佳载体。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所彰显出来的理想情操,孙中山临终政治遗嘱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平西抗战故事所折射的艰苦奋斗精神,毛泽东香山运筹和平解放北平所体现的政治家的宽广胸襟,都能培养公民的政治情感、扩大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北京西山红色文化是引导国外民众从政治上理解认同北京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的对外传播时,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给文化传播者提出了战略要求。东方神韵的文化古国、现代开放的新兴大国是中国留给世界的重要印象。“红色政治中国”的传播相较于前两者是最难的。由于有了“红色政治”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意识形态的羁绊,有时很难获得国外民众的认同。有研究者将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称之为“坚硬的外壳”。如何打碎这种坚硬的外壳,讲好中国的政治故事,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实现抽象的政治理念的形象化传播是必由之路……将高度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理念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具象化事物是政治理念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些形象可感的具象化的事物,就存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毫无疑问,西山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斗争历史事实,经过话语方式、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的创造性转化后,将成为从政治上向世界传播北京的绝好素材。当然,要讲好这些革命斗争的历史故事既需要传播者深度挖掘好这些历史故事,也要照顾到国外民众的意识形态倾向,更要熟练掌握传播技巧。应该承认,斯诺当年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成功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的案例,固然具有其所处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但其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和用鲜活事实讲故事的方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有研究者认为其传播成功的原因在于“他通过中国的故事表达了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与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唤起了西方普通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要让北京西山红色文化的故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需要从表达人类命运、争取自由共通情感的角度来表达西山里的革命故事,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地域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民族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内部生成机制与传播研究”(17BXW047)的阶段性成果,同为党建课题“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中党支部学习实效性研究”的成果)
(作者:李彦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 高 斌
研究三山五园的学者岳升阳曾这样定义西山:“狭域‘西山只涵盖距城最近、文物密度最高的区域,包括海淀区、石景山区全部山地,门头沟区永定河以北的部分区域以及昌平区比邻上述区域的部分山地。同时也包括少量山前平原区,特别是清代‘三山五园的平原部分,长河历史文化廊道也在其中。”也有研究者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做了如下表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涉及昌平、海淀、门头沟、丰台、石景山、房山、大兴等区县。”如果刨除永定河文化带,单指西山文化带,则大兴区不应包含在这一地理范围内。上述地理区域所曾经孕育的、正在生长的或与之相关的人类生活要素及其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均被称之为西山文化。
北京地区曾是中国革命活动的中心,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革命遗产,既包括有形的革命遗址、遗物,也包括口头广为流传的革命故事、英雄事迹。当前关于西山的研究多集中在西山的地质、生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深度。但关于西山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西山文化带提出的政策解读、地理区域界定、文化类型的区分、文化带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体现出宏观性与战略性、非系统性与零散性、表层性与外显性等特征。这种研究状态与西山文化带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立体性等基本现状尚不相称。
西山红色文化是众多西山文化形态中一种很特别的文化类型,也是一类很重要的文化资源。目前对西山红色文化的研究基本是对曾在西山发生的具体革命历史事实的发掘。如共产党员对西山会议派错误思想的批判、抗战时期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活动、房山霞云岭的战歌等。还有一些内容散见在《昌平革命史》《丰台地区革命斗争史料汇编》《门头沟革命史》等地区革命史料中。这些资料均属于地区革命史的资料汇集,缺少对红色文化这一独特现象一般特征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按照历史分期来看,不同革命时期在西山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留下了风格不同的红色印迹。如何系统发掘和整理这些精神遗产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是当前西山红色文化研究的问题所在。西山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一)西山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论断,讲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和内涵。文化是时间沉淀后的积累。优秀文化来自于火热、丰富和生动的社会实践,来自于对历史事实真相深度挖掘后所凝练的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西山红色文化来自于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山地区近百年的革命斗争历程、革命斗争实践,是革命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展现。
西山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的一个缩影,其所体现的坚决的斗争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增添了素材。西山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真正体现了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惨烈性,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特点是一致的。创党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西山地区的传播,“卢沟桥事变”,党中央临时驻地香山双清别墅等,这些只是西山发生的众多革命斗争事件的冰山一角,西山里的烽火斗争跟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同向同步,很多事件在中国现代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时至今天,这些烽火印迹还在发挥作用,成为了当下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基地,进一步发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
(二)西山红色文化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或生产的前提和条件,是人们所从事的与文化生活有关的生产生活内容,多数情况下是指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的精神内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需要充分挖掘北京地区的文化资源。北京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以京味文化、古都文化等为内容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革命活动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以实干改革为核心的创新文化,以及衍生出来的都市文化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自建党以来所沉淀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遗产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文化资源。1943年10月,曹火星同志在房山霞云岭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度被称为“深山里飞出的不朽战歌”。这些文化资源是将北京打造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保障。
西山红色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是维系党所领导的政治体系的完整性的重要力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定时期内一个民族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它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进程所促成的。西山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历次斗争,它作为一种精神遗产包含了人们对革命、自由解放、国家统一及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苦难斗争历史的文化结晶。政治学研究表明,积极肯定性的政治文化对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有很大帮助。“积极肯定的同质的政治文化反映出大多数公民内心深处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感情上的依赖与积极的评价,他们愿意遵守该体系的政策、 法律及法规等硬性的制度,接受政府的领导,并积极维护现行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这一政治文化意味着政治体系获得了较多的政治合法性、公信力及权威性资源,该体系输出的政策能够顺畅地执行,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效力。” 这一点在当前互联网文化兴起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互联网文化里有积极的向上的力量,同时存在落后和腐朽的文化形态,甚至以否认民族精神、否认革命历史、调侃革命英雄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西山红色文化作为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力量,并扮演中坚角色。一言以蔽之,西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积极的肯定性的政治文化对维护党的政治合法性、增强其政治权威性、维持政治体系运转,具有积极作用。
(三)西山红色文化是国内外民众认同中国的重要载体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一脉相承。西山红色文化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引导国内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山地区所隐含的革命遗址遗物、抗敌故事,所流传的已故革命家运筹决策的丰功伟绩,都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绝佳载体。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所彰显出来的理想情操,孙中山临终政治遗嘱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平西抗战故事所折射的艰苦奋斗精神,毛泽东香山运筹和平解放北平所体现的政治家的宽广胸襟,都能培养公民的政治情感、扩大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北京西山红色文化是引导国外民众从政治上理解认同北京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的对外传播时,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给文化传播者提出了战略要求。东方神韵的文化古国、现代开放的新兴大国是中国留给世界的重要印象。“红色政治中国”的传播相较于前两者是最难的。由于有了“红色政治”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意识形态的羁绊,有时很难获得国外民众的认同。有研究者将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称之为“坚硬的外壳”。如何打碎这种坚硬的外壳,讲好中国的政治故事,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实现抽象的政治理念的形象化传播是必由之路……将高度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理念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具象化事物是政治理念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些形象可感的具象化的事物,就存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毫无疑问,西山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斗争历史事实,经过话语方式、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的创造性转化后,将成为从政治上向世界传播北京的绝好素材。当然,要讲好这些革命斗争的历史故事既需要传播者深度挖掘好这些历史故事,也要照顾到国外民众的意识形态倾向,更要熟练掌握传播技巧。应该承认,斯诺当年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成功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的案例,固然具有其所处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但其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和用鲜活事实讲故事的方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有研究者认为其传播成功的原因在于“他通过中国的故事表达了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与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唤起了西方普通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要让北京西山红色文化的故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需要从表达人类命运、争取自由共通情感的角度来表达西山里的革命故事,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地域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民族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内部生成机制与传播研究”(17BXW047)的阶段性成果,同为党建课题“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中党支部学习实效性研究”的成果)
(作者:李彦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 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