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李俊英
摘 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国家推行“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囿于资金、师资、学科建设、生源等的供需矛盾,“双一流”建设任重而道远。因而在国家“双一流”背景下积极推进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是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首先通过对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接着提出民办高校建设“一流”高校,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合适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 供给侧改革; 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42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138-002
2015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总体规划,分级支持,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从“方案”中可以看出,政府在进行“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民办高校排除在外,相反充满了期待,民办高校也应该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朝着“双一流”的目标努力。
一、争创“双一流”,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民办高校是由社会力量举办,服务于地方的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3所,本科院校1237所,其中民办研究生培养机构6所,民办本科院校424所,民办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34.27%。民办高校虽然在办学规模和数量上有了大幅增长,但是在结构上表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特征,仍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中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几乎还是空白。
民办高校教育办学层次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培养本专科层次,也应包括培养研究生、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然而,如表1所示,民办高校在本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占比达21.87%,但在研究生、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几乎是空白,2016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和招生人数分别为187人和348人,博士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分别为零。
2.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困境分析
(1)高校扩招的影响——生源危机向民办高校蔓延。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公立高校招生规模稳步上升,然而民办高校生源危机仍然存在。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从2008年的1.21亿人将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6897万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报到率偏低,学费偏高,再加上现行高校招生政策实行的是“地区配额制”,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民办高校处于招生链的末端,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2)教育资本投入结构性矛盾突出。民办高校资本供给主要来源于学费及社会资本的投资或捐赠,而公立高校有大量的生均财政拨款。没有资本投入,经费的限制也对民办高校进行校园建设、引入一流人才等方面带来了很多难题。
(3)学科建设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参照公立高校设置学科门类,同时专业设置丰富,但是学科建设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如有的高校同时开设“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专业,但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却几乎一致。二是特色专业发展遭遇瓶颈。不少院校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纷纷与机构或者国外大学进行合作办学,如一些学校推出“注册会计师”、“ACA”、“ACCA”、“CIMA”、“CMA”专业,一些院校与国内知名上市公司合作,开设定向班,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发现师资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考试通过率低,就业不理想等问题,特色专业发展的支撑不足。
(4)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民办高校不同于公立高校,有稳定资金来源及职业发展空间,教师普遍工作量大,待遇偏低,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年龄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双师”型教師不足,教师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民办高校对教师的培训及薪酬考核机制上大多参照企业政策,存在公平性不足,透明度不高的问题,导致教师流失严重,教师的归属感差等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阻碍了民办高校“双一流”建设之路。
二、争创“双一流”,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建设路径
如前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民办高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亟须加强内涵建设。从高校发展来看,生源危机日益突出,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学科建设的滞后都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现在应该更加关注教育端的供给侧改革了。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建设差异化发展
民办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必须要彰显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在学科建设上继续模仿和照抄照搬,必然会拉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程中。然而在“双一流”建设中,即使是“985”、“211”院校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学科。因此,学科建设的梯队性应该是合理的现象。民办高校基于人、财、物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更应该进行差异化的学科建设。密切立足优势学科的建设,避免在学科建设上贪大求全,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资源,以“双一流”建设背景为依托,推动硕士学位点建设,强化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当然,在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的同时,学校也应着眼于民办大学的定位与使命,不断提升各学科整体水平,做到“优势突出、整体提升、实力均衡”,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和全校整体水平提升的融合与彰显。
2.深化对民办高校投入供给侧的研究,推动民办高校投入供给侧结构改革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教育资本投入的地方,但实际上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费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或捐赠,财政补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国民办高校与国外私立大学差距很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教育资本供给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2012年11月18日,《教育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重点工作方案》第8条指出:“设立国家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获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然而,现实中财政资金惠及民办高校的范围和金额都是极少的。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保证有效供给。
3.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研究型的师资队伍
“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应立足本校定位,采取“招聘、引进、培养、优化、调整”的策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1)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招聘和引进优秀人才。民办高校应转变思路,面向海内外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物。只有拥有了这些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基础的优秀人才,民办高校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2)加强本校教师的共情建设和培养。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是由社会资本出资设立,因而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企业化管理的倾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相应的业绩考核,并针对考核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奖惩是应有之义,然而过高或者过虚的考核标准并不能体现它的公平公正之处。现实中可能存在对教师的考核要求过严,而待遇偏低或者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以及工资差异化、不公平的问题,诸多问题的出现使教师有一种在为企业打工的感觉,在工作单位找不到归属感,进而就会认为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学校的发展建设与自己关联不大。然而,民办高校“双一流”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贡献。因而共情建设非常必要,除了从各个考核指标层面要求教师之外,提高教师的待遇,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发展,公平公正是更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专职教师总体比较年轻,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不足,这一部分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对他们加强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加强师资的培养,一方面要给予院系充足的經费,另一方面可以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同时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多进行学术研究,以学术和科研成果支撑教学,从而提升民办高校整体办学实力,扩大学校声誉,支撑市场需求的供给,同时以市场资源的回报反哺学术研究,形成共生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课题名称和编号:此论文为校级课题:联动与协同:“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KYY201801
参考文献:
[1]季红霞.《民办高校投入供给侧改革的思考》,财会观察,2016
[2]仇玉坤,顾冠华.《供给侧改革视域中的一流民办大学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8期
[3]鞠斐扬.《联动与协同:省域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双一流”建设路向探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