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化的定位、内涵和内在逻辑

郭万超 孟晓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首都文化是立足于首都定位,植根于首都特色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建设中起着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代表性文化。新时代,弘扬和发展首都文化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要义,对北京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首都文化的功能定位
2017年8月,蔡奇书记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首都文化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魂,主要包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四个方面。说到底,首都文化是大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应有的软实力作用,要把首都文化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优势。”这一论述明确界定了首都文化的功能定位和基本内涵。
一是明确了首都文化主要包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首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文化形态。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都是首都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是强调了首都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契合了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首都文化是大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确了首都文化的性质,有助于对首都文化的深入理解;首都文化“要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软实力作用”,从国家文化建设和北京城市建设两个层面对首都文化的功能定位进行了阐释,为建设首都文化提供了指南针和路线图。古都文化是首都文化之“根”
古都文化是北京在长期作为都城的历史中形成的器物、制度和精神等文化形式,是北京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古都文化是北京地域性文化与都城功能性文化的相互交融,是首都文化的典型标识,是首都文化的根脉。
古都文化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和传承,已融入首都文化建设的血液,是首都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源泉。北京作为五朝古都,拥有内涵丰富、深沉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既包括以紫禁城、颐和园和天坛等建筑为代表的皇家宫殿、坛庙园林,也包括在悠久历史中积淀的典章、规范、礼仪等制度遗存,还包括长期作为都城形成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厚重大气、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
古都文化蕴含着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突出问题的智慧和方案。首都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自古以来,北京的开放带来了交流,包容带来了互鉴,使得北京的古都文化不断自我丰富、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孕育出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为今天的北京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古都文化是发展的文化。新时代的北京发展不断为古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融合,古都文化与新时代首都建设事业相融合。北京古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应也不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躺在文献中,而是应当紧跟时代脉搏。在新时代,北京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古都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首都文化之“魂”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首都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宝贵资源,是首都文化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政治制度的综合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精神来源。
北京的红色文化具有完整性,承载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完整历史。从“五四运动”开始,北京作为中心城市,一直是中国革命的前沿阵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淀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引领全国建设,涌现出一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不断凸显出红色文化的當代价值。
北京红色文化已经融入城市灵魂,是首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北京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红色文化与首都文化建设价值取向一致,发展红色文化是展现首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京味文化是首都文化之“神”
京味文化是北京的特色文化,是北京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生活化气息浓厚的文化,具体表现为北京传统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方言文化、四合院文化和胡同文化等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化。京味文化既包括北京特有的文化传统,也包括这些文化对北京人心理和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塑造。京味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首都文化的神韵。
京味文化是首都文化中生动的一笔,为首都文化增添了色彩。京味文化凝练了首都文化中与大众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是大众化、生活化和乡土化的文化。
京味文化是大众化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北京作为历代王朝的都城,从古老的风俗礼仪到传统的伦理道德都积淀于北京人的心中。京味文化是生活化的文化,大多从日常生活中升华而来,是对城市文化最生动的阐释。京味文化是乡土化的文化,是北京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文化,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庙会乃至茶馆酒店闲聊,京剧评剧等无不浸透着独特的乡土气息。
京味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创新。随着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的加快,京味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同时,京味文化借助北京作为首都的政治性影响力,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焕发出独树一帜的光彩。
创新文化是首都文化之“翼”
创新文化是创新风气和创新思维渗透到包括文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并凝练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全民族的创新氛围、创新意识。创新是北京发展的持久驱动力,创新文化为首都文化建设插上翅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由科技创新扩展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创新文化对包括文化发展在内的首都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加快转变北京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北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之都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有助于优化首都文化发展结构,推动文化发展升级。
创新文化在北京蓬勃兴起。作为首都,北京在创新文化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引领风气之先。主要表现在: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在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北京科技创新型企业众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优越性;首都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为创新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时期城市战略定位为发展创新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可以说,创新文化是推动北京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首都文化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首都文化是首都发展的灵魂,是北京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
首都文化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从来源看,首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文化构成看,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形态,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形态,创新文化属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发展的形态。
从首都文化的主要内涵看,首都文化是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有机结合。四种文化在其中各自发挥作用,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统一于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設发展的实践。古都文化是根脉,解决首都文化从哪里来的问题;红色文化是精神,指明首都文化的旗帜和道路;京味文化是神韵,凸显首都文化的特殊气质;创新文化是动力,为首都文化插上翅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发展首都文化,要把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融会贯通。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首都文化建设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传承弘扬古都文化,继承发展红色文化,挖掘丰富京味文化,繁荣推进创新文化,从而发展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首都文化。
(本文得到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
(作者:郭万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孟晓雪,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