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不简单

    沈建忠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语文教学实际,以诗歌教学为例,说明朴素课堂更为有效。

    【关键词】简约;诗歌教学;朴素课堂

    教学必须追求有效,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华丽的课堂充满形式主义,朴素的课堂才更为真实,而有效教学必然要关注“投入与产出”。让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授受”为“对话”,变“容量”为“质量”。

    一、集中比分散更有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语文的目标搞得复杂化了,以至于抓不住本质的东西。正如王荣生老师所指出的:“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明确和精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分重点和难点,学生就难以正确把握目标,而删繁就简使教学重点突出,精雕细刻则使这些被突出的重点成为真正的重点。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后,就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对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品味探讨、沉潜涵泳,就可以设计多维度活动对这些关键内容重力敲击,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得其真味。

    “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应该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突出,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如在诗歌教学中,对每一首诗歌的赏析不能面面俱到,读李白诗要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或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或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或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从而走入其“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这样可以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借一苇而渡大江。而学杜甫诗则要彰显其沉郁顿挫的特点,学苏轼词则应抓“新天下耳目”的“新”的体现。

    “少”即“透”,在一个点上的突破比平均用力要有效得多。只有目标集中简洁,教学才能做到简约而丰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二、宁静比热闹更有效

    当前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相比,尽管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学生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无法做到细细欣赏和品位。我们应该多留一些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如教学李贺的《梦天》时,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欣赏到桂树盛放,云开楼阁,跟踪陌人,仙女时出的那种梦幻般的宇宙世界。

    如果课堂上热热闹闹,众声喧哗,学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假主体行为”会造成课堂上表面的活跃,从而掩盖了教学的真相。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在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课堂”。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课堂”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远比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收获多得多。

    师生雅静无声,不求浮华。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会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即所谓“萧条淡泊,闲和严静”。

    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带来画面的丰富感,中国书法艺术中亦有飞白的技法,音乐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语文课堂也要讲究“留白”和“补白”。有时候,填补课文的空白,让课堂因补白而充实;有时候,故意留下空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留白和补白,让课堂更具节奏美,张弛美。

    因此,语文课上,既要有学生竞相发言的热闹的场景,更要有学生凝神思索的宁静时刻。

    三、简约比繁荣更有效

    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公开课、竞赛课,讲得太繁琐,讨论得太多,挖掘得太深,拓展得太远,使语文教学变“胖”了。一些名师在课改初期上示范课时大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导致我们一线的一些语文教师,在把握课改理念时出现了偏差,他们也极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把理解全都交给学生自己。这样,导致把合作学习方式变成课堂教学的首要选择,甚至认为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就体现不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有的问题本来很简单,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根本不需要合作探究。有的问题非常深奥,学生自己是无法解决的,如老师不指导,那课堂上要我们老师干什么?教学不应该缺位、越位,更不能错位,应该当讲则讲,当说则说。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讲读教学更通俗实用。通过教师精彩的解说能把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弄得清晰明了。

    合作要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合作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价值,而且不宜过多。一切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另外,还有一个通用模式,就是以跟文本有某种粘连的文章来导题或作结题时的迁移拓展。例如,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教者以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入题,以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结题。数者本没有多少相似、相近之处,只是在文题之中,都有“月”而已。问题是,这样多的“月”与张若虚的“月”到底有什么关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是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是全诗的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而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月”,自有其独有的意蕴,岂能如此生拉硬扯!其实,并不是不能联系,不可比较,只是说,把这些关系不大的“月”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学生又能得到什么?

    这种所谓的联系、迁移、拓展,只是意在造成一种容量大、联系多、积累广的虚假“繁荣”,实则是教学的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于文本自身的解读,是弊多利少。貌似丰满,实则干瘪。我们说简单教语文,并不是排斥一切语文课本以外的东西。“逢课必拓展”的做法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们也不反对适度的拓展。

    还有,就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充斥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的只是老师才艺的展现。还有一些好像是语文活动的东西也塞进了课堂,耽误了教学时间。比如举办记者招待会、电视访谈、实话实说等等。组织形式上的花哨,使“读书”被忽略了,文本解读被忽略了,“对话”被忽略了。

    四、朴素比炫目更有效

    当下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如教学马致远的《秋思》时,有位老师使用FLASH做了动画,拍摄了大漠中夕阳下的杨树枯枝、江南春雨中的小桥流水及徐悲鸿笔下的瘦马,还配上了《孤独的牧羊人》这首苍凉的古筝曲,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有了,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过去,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我觉得“枯藤、老树”什么样,“西风瘦马”又如何,最好让学生慢慢体味文字,用心用情诵读,其想象能力与思维在语言文字形象的感染下最终能形成表象,他们自会勾勒出一幅幅相同又不同的残阳游子漂泊图来。这将比任何一个无论制作多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的画面都更有价值。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洪宗礼、洪镇涛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的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正如刘铁芳教授说的“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课堂行云流水,行的都是学生的‘云,流的都是学生的‘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云和‘水。”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大美!

    当然,丰满的语文课堂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而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会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语文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会让课堂丰盈无比。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