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思考
李茵
在新媒体、多媒体融合的时代,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树立创新融合的理念,只有培育复合型新闻人才,才能适应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满足新闻机构对新闻人才的需要。传统上,新闻学专业主要为报刊培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为广电培养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也围绕各自的目标分别展开。而融媒体人才培养则要求打通这个区隔,使学生同时掌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规律和特性,具备用多种形式报道新闻事件和编辑不同类型稿件的能力。对于新闻学教育来说,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媒体实践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融媒体记者”,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学人才培养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课程设置,扩大新闻实践类课程的比重
我国大部分新闻院系都采用传统的、偏重理论的学术型课程设置,以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为主,涉及采访、写作技巧和实践的比重有限。另外,在传统的新闻专业设置中,新闻院系往往围绕一种媒体来安排具体课程。例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报纸讲解采、写、编、评,虽然有些章节也涉及广播电视,但基本都是一带而过。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传媒间介质差异被打破,按传统媒介种类来设置的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媒介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已有一批新闻传播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从2005年就设立了一个媒介融合的新专业。近年来,新闻院系在我国很多大学设立,虽然它们有心培养融媒体的新闻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实践类课程偏少,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机会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比较浅显,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类的课程,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经常是7名~8名学生分成一组,根本达不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环节的目的,自然难以适应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编。
媒体融合课程并不是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的一个“大杂烩”,而是积极探索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以新闻理论课程为基础,新闻业务课程为核心,加大新闻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新闻业务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不能低于全部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另外,新闻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与理论类课程有所不同:增加平时测验的次数,媒体实践、新闻作品也是考核的重要方面;鼓励学生多参与媒体实践,多发表新闻作品,把这些也列入期末总评的加分项。其中,新闻作品应多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来完成,以能否按时完成、创新性、新闻专业性和音视频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论是采访、编辑、写作或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但国内大学新闻学专业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配以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生的参与程度有限,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学习,这种授课方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小班授课,授课方式以研讨为主,教师讲授比较少,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新闻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摄影摄像等课程,要求学生结合作品阐述自己的理解,学生之间要进行充分讨论,教师再进行点评和引导;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如新闻理论、中西新闻比较,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是看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所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比较辛苦,但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锻炼和成长。
建立完备的实践体系
培养融媒体新闻人才,建立完备的实践体系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在学习到相应的新闻理论知识后,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让其学以致用。目前,我国新闻院系的实践体系普遍不够完备,完备的实践体系一般应有以下几个层面:
1.建立音视频实验室、非线性新闻编辑实验室
新闻实验室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网络编辑等课程的实践需要,但实际上这些实验室的投入不菲且更新换代快,很多院校都没有能力建立。有的学校只能租用其他新闻院校的新闻实验室,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时间和次数都受到限制,对于学生的实践锻炼是不够的。
2.借助校级媒体平台
校级媒体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实践平台,但也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因为校级媒体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的,并不是只有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参与,这样落到每名新闻专业学生头上的锻炼机会也很有限,而且校级媒体的报道范围往往局限在学校,与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的面向全社会报道的新闻媒体还有很大区别。
3.建立校外的新闻实训基地
目前,很多新闻院系都积极探索与社会上的各种新闻媒介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新闻实训基地,媒介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锻炼机会,报道范围也有所拓展,不再局限于学校的人和事。但是,建立各种媒介形态齐全的校外新闻实训基地对普通的新闻院系并非易事,很少有新闻院系能同时拥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完备的校外新闻实训基地,这不利于培养融媒体新闻人才。
国外高校新闻实践体系完备,大多设有实践基地,如电视台、报社等。由于国外高校十分重视与社会的接轨,他们拥有 “真正”商业化运作的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电视台是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BC的一个分支机构,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由学生担任记者、制片人和电视节目制作人的商业电视台。该台每天有3小时的新闻直播节目,且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2004年,该电视台的经营额就超过1,000万美元,纯利润达400多万美元。
配备完善的师资队伍
融媒体背景下,要培养出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师资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新闻专业知识、教会学生新闻专业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传递一种融媒体的理念。但现实中部分新闻院系师资队伍的配备并不完善、合理。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学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重新思考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目前,不少新闻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媒体从业经历,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即使在媒体实习过,时间也极为有限,这样的教师如何给学生上好新闻实践类课程?学院招聘实践课教师时应主要看其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专业成果及讲课能力,专业实践课的教师必须有相关领域的从业经验。例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实践类课程教师基本上都是有数年甚至数十年媒体工作经验的编辑、记者,他们的实践经验不仅能让学生不出校门便能得到权威性的指导,而且也能使学生在专业标准的要求下迅速成长。此外,新闻院系也可以从媒体聘请兼职教授加强实践类课程的师资力量,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它的全职教师只有20多人,但从各大媒体聘请的兼职教授有120多人,许多主干课程也由兼职教授担任。
新闻师资培养应该有多种渠道,既有高校内部的进修,也应该有媒体一线的实践,新闻院系可以有计划地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安排教师到各类媒体去挂职工作,参加媒体采编、策划、制作等业务工作。这样就可以把媒体的最新技术、最新经验、最新理论以及新闻传媒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和新问题传授给学生,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和业界接轨。
融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创新的授课方式、系统的实践体系和完备的师资队伍,融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当然,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学新闻传媒教育。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工作实践是培养新闻传媒人才最好的大学。在新闻传媒毕业生日后的工作实践中,作为传媒机构,亦负有培养和提升他们基本技能、科学和人文等综合素质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刘赞,王宏.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学人才培养重点[J]. 青年记者,2013(5).
[2]蔡雯. 融合:新闻传播正在发生重大变革[J].新闻战线,2009(6).
[3]蔡雯. 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下)——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调研报告[J].国际新闻界,2005(6).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在新媒体、多媒体融合的时代,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树立创新融合的理念,只有培育复合型新闻人才,才能适应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满足新闻机构对新闻人才的需要。传统上,新闻学专业主要为报刊培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为广电培养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也围绕各自的目标分别展开。而融媒体人才培养则要求打通这个区隔,使学生同时掌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规律和特性,具备用多种形式报道新闻事件和编辑不同类型稿件的能力。对于新闻学教育来说,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媒体实践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融媒体记者”,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学人才培养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课程设置,扩大新闻实践类课程的比重
我国大部分新闻院系都采用传统的、偏重理论的学术型课程设置,以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为主,涉及采访、写作技巧和实践的比重有限。另外,在传统的新闻专业设置中,新闻院系往往围绕一种媒体来安排具体课程。例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报纸讲解采、写、编、评,虽然有些章节也涉及广播电视,但基本都是一带而过。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传媒间介质差异被打破,按传统媒介种类来设置的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媒介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已有一批新闻传播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从2005年就设立了一个媒介融合的新专业。近年来,新闻院系在我国很多大学设立,虽然它们有心培养融媒体的新闻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实践类课程偏少,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机会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比较浅显,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类的课程,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经常是7名~8名学生分成一组,根本达不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环节的目的,自然难以适应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编。
媒体融合课程并不是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的一个“大杂烩”,而是积极探索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以新闻理论课程为基础,新闻业务课程为核心,加大新闻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新闻业务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不能低于全部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另外,新闻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与理论类课程有所不同:增加平时测验的次数,媒体实践、新闻作品也是考核的重要方面;鼓励学生多参与媒体实践,多发表新闻作品,把这些也列入期末总评的加分项。其中,新闻作品应多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来完成,以能否按时完成、创新性、新闻专业性和音视频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论是采访、编辑、写作或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但国内大学新闻学专业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配以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生的参与程度有限,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学习,这种授课方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小班授课,授课方式以研讨为主,教师讲授比较少,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新闻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摄影摄像等课程,要求学生结合作品阐述自己的理解,学生之间要进行充分讨论,教师再进行点评和引导;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如新闻理论、中西新闻比较,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是看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所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比较辛苦,但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锻炼和成长。
建立完备的实践体系
培养融媒体新闻人才,建立完备的实践体系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在学习到相应的新闻理论知识后,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让其学以致用。目前,我国新闻院系的实践体系普遍不够完备,完备的实践体系一般应有以下几个层面:
1.建立音视频实验室、非线性新闻编辑实验室
新闻实验室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网络编辑等课程的实践需要,但实际上这些实验室的投入不菲且更新换代快,很多院校都没有能力建立。有的学校只能租用其他新闻院校的新闻实验室,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时间和次数都受到限制,对于学生的实践锻炼是不够的。
2.借助校级媒体平台
校级媒体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实践平台,但也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因为校级媒体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的,并不是只有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参与,这样落到每名新闻专业学生头上的锻炼机会也很有限,而且校级媒体的报道范围往往局限在学校,与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的面向全社会报道的新闻媒体还有很大区别。
3.建立校外的新闻实训基地
目前,很多新闻院系都积极探索与社会上的各种新闻媒介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新闻实训基地,媒介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锻炼机会,报道范围也有所拓展,不再局限于学校的人和事。但是,建立各种媒介形态齐全的校外新闻实训基地对普通的新闻院系并非易事,很少有新闻院系能同时拥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完备的校外新闻实训基地,这不利于培养融媒体新闻人才。
国外高校新闻实践体系完备,大多设有实践基地,如电视台、报社等。由于国外高校十分重视与社会的接轨,他们拥有 “真正”商业化运作的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电视台是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BC的一个分支机构,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由学生担任记者、制片人和电视节目制作人的商业电视台。该台每天有3小时的新闻直播节目,且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2004年,该电视台的经营额就超过1,000万美元,纯利润达400多万美元。
配备完善的师资队伍
融媒体背景下,要培养出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师资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新闻专业知识、教会学生新闻专业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传递一种融媒体的理念。但现实中部分新闻院系师资队伍的配备并不完善、合理。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学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重新思考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目前,不少新闻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媒体从业经历,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即使在媒体实习过,时间也极为有限,这样的教师如何给学生上好新闻实践类课程?学院招聘实践课教师时应主要看其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专业成果及讲课能力,专业实践课的教师必须有相关领域的从业经验。例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实践类课程教师基本上都是有数年甚至数十年媒体工作经验的编辑、记者,他们的实践经验不仅能让学生不出校门便能得到权威性的指导,而且也能使学生在专业标准的要求下迅速成长。此外,新闻院系也可以从媒体聘请兼职教授加强实践类课程的师资力量,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它的全职教师只有20多人,但从各大媒体聘请的兼职教授有120多人,许多主干课程也由兼职教授担任。
新闻师资培养应该有多种渠道,既有高校内部的进修,也应该有媒体一线的实践,新闻院系可以有计划地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安排教师到各类媒体去挂职工作,参加媒体采编、策划、制作等业务工作。这样就可以把媒体的最新技术、最新经验、最新理论以及新闻传媒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和新问题传授给学生,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和业界接轨。
融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创新的授课方式、系统的实践体系和完备的师资队伍,融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当然,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学新闻传媒教育。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工作实践是培养新闻传媒人才最好的大学。在新闻传媒毕业生日后的工作实践中,作为传媒机构,亦负有培养和提升他们基本技能、科学和人文等综合素质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刘赞,王宏.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学人才培养重点[J]. 青年记者,2013(5).
[2]蔡雯. 融合:新闻传播正在发生重大变革[J].新闻战线,2009(6).
[3]蔡雯. 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下)——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调研报告[J].国际新闻界,2005(6).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