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公派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公派出国 留学 思想政治 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胡晓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90
近年来,高校认真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公派渠道选派出国交流的学生日益增多。北京市于2015年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其中包括选派学生赴国外访学的“外培计划”。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高校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和改进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一、公派出国交流学生的特点
(一)公派出国交流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缓解
公派出国交流的学生能得到政府或学校的学费、旅费、生活费等经济支持。以北京市“外培计划”为例,出国留学经费采取政府与访学学生家庭共同承担的方式,其中北京市全额资助海外高校学费、一次性往返机票费用等。相对自费出国留学生,“双培计划”学生的经济压力大大缓解。有了充足经费支持,能够保证学生在不为生活经济来源担忧的前提下专心投入学习和科研。
(二)公派出國交流学生自身素质都较为优秀
公派出国交流学生在申请时,往往需要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材料审核,有的还需经过选拔考试,因此能够脱颖而出的学生往往是优秀者。“外培计划”同样是在高校招生过程中或在校本科生中遴选优秀学生,派到海(境)外高校学习专业课程。无论是高考学生还是在校本科生,能够进入“外培计划”的,往往都是经过激烈竞争、层层考验的优秀学生。特别是对于新生,各高校往往都开设针对性的语言、专业类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些学生的自身素质往往较高,具备较高的学习潜力。
(三)国(境)的合作交流院校多为国际名校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高校的国(境)外合作交流院校数量大幅增加,层次也显著提升。“外培计划”的初衷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因此学生留学的学校多为国际知名学府。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2015、2016年该校的“外培计划”学生分别派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法国巴黎高翻学院、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等海外境外知名大学,修读翻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
(四)公派出国交流的对象国日益丰富
随着我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赴国(境)外交流的本科生、研究生数量增长迅速,在外语类院校,学生派出的语言对象国几乎遍布世界。这些对象国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发展阶段、基本国情、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不同对象国的留学生回国以后,他们的所见所闻、感受感想、收获体会等也会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增加工作针对性。二、公派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和连贯性面临挑战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公派出国交流多采取大二或大三出国一年的留学模式,比如北京市“外培计划”采取“1+2+1”和“1+3”等培养模式。这样分段式的留学培养模式,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带来挑战。如何巩固出国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保持出国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性,以及回国之后的连贯性,成为派出高校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驻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人员缺口变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由具体的人员来负责,但由于缺乏经费、编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驻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人员。国内的思想政治辅导人员,由于时差、网络环境和个人使用网络习惯等原因,反馈的时效性以及内容的完整性都会受到影响,导致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如果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无处求解,价值观念就会容易产生偏颇和动摇。
(三)党团班级活动的开展难度增加
学生出国以后,往往会影响原有的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等建制,同一个班级的同学被派往不同的专业、学校甚至不同的国家,居住分散、分布广泛,时间、空间的差异,导致开展集中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的难度加大,活动的频次难以得到保证,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自然变少,同学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环境受到限制,党团、班级的凝聚力也受到影响。
(四)主题教育的同步性难以保证
近几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的延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不断深化,党内的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公派出国交流的学生,身在异国他乡,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参与到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当中,但是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参加专题辅导报告、领取相关学习资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参与主题教育的同步性、及时性难以得到保证,学习的全面性、深入性难免受到影响。
(五)出国交流学生易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
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之一,但是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发展期,因此在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西方社会的各类政治热点、文化运动、宗教活动等现象的过程中,易受到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利己和个人主义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此外,西方某些国家就把留学生当成了他们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渗透的对象,试图对学生进行西化和分化。这些都给我们开展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更大困难。三、加强和改进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公派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教育引导的缺失,为学生个人成长和高校人才培养埋下了一定隐患。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适应性问题;健康与安全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婚恋交友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因此要扎实做好出国前、留学中、归国后各环节工作,提升公派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出国交流前,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1.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教育引导
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主精神、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发挥思政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当代史的教育,只有知道我们的民族、国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我们的民族选择了我们党,选择了现在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才能不断增强回答和抵御各种别有用心或是误解歪曲中国现状的政治问题的勇气和底气。
2.打牢专业和语言学习基础
在留学适应期很多同学的专业学习面临压力。只有在国内尽可能的打好基础,培养好独立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理念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国外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业。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学校对于“外培计划”的学生,一方面增加语言考试达标课程,自新生入学之初就开设托福考试语言能力加强班,为出国交流做好语言准备。另一方面增加全英文专业课程,充分利用教师国际化留学背景,发挥教师的语言优势,开设全英文课程或双语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知识背景。此外,以外文教材、网络视频、在线慕课、国际同步课堂以及国际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水平。
3.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和生活指导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在国外被抢劫、被盗窃甚至被杀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疾病、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也时常见诸报端。因此,提高派出学生的安全意识十分必要和紧迫,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到未雨绸缪,让出国留学学生远离安全隐患。同时,事先做好生活指南,帮助学生减轻焦虑,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思想的波动。
4.做好出国留学行前培训
行前培训是对公派出国交流学生在出国之前进行辅导的重要环节,要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丰富培训的形式。在培训对象方面,不能只培训学生,也要培训家长、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告知学生出国期间他们应做到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此外,可以在常规的集中讲座辅导的形式之外,增加团队辅导、个体辅导等针对性强的辅导方式,把行前培训工作落实落细。
(二)出国留学中,建设“同步”教育氛围
1.力争做到教育活动的“同步”
一方面各类教育活动要在内容上、形式上做到国内外“同步”。,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邀请出国交流学生参与到国内的各类活动,比如参与微党课讲授、微视频评选等。另一个方面是指导思想的同步,对于在国外校区学习或者整班建制派出的情况,可以不拘泥于形式,自发根据所在国所在地的特点开创性地开展活动,但是其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和学校统一要求保持同步。
2.配备专门的出国交流学生辅导员
做好国外交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出国交流学生的管理,离不开一直高素质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该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在法国建立了夏斗湖学院,2017年遴选派出四个专业49名学生到法国留学。为做好这些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该校派出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常驻法国,工作在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既第一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同步國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3.发挥出国交流学生骨干作用
在没有思政教师的情况下,学生骨干的同辈影响作用是特别重要的,他们也是及时准确反馈学生情况的主要队伍。对于学生骨干的工作要求要和国内学生保持“同步”,要把他们培养成同辈教育的骨干。所以要和这些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发挥他们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步参与教育管理。四、学生回国后,交流总结教育成效
(一)开展思想状况调查
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甚至政治信仰,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在回国后,思政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在适当的时机,以人为本地开展思想状况调查,采取多种形式做思想上的“体检”,摸清思想状况,对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采取及时适当的方式处理。
(二)组织出国留学座谈会
出国学习交流工作具有延续性,随着学生的归国,下一届的学生往往正在申请出国的过程之中。召开出国留学座谈会,既为将出国的学生进行经验介绍,同时也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预先了解即将派出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焦虑的因素,做到未雨绸缪。座谈的过程也是思想碰撞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将要面临的挑战。
(三)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总结国外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对于各个不同国家和项目的一些共通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攻略”,提供给今后出国留学的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邹惠.加强和改进高校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
[2]刘瑛、刘双.试论加强高校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教育.传承.2014(1).
[3]于佳齐.浅谈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6(7).
[4]张莉.公派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10).
作者简介:胡晓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90
近年来,高校认真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公派渠道选派出国交流的学生日益增多。北京市于2015年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其中包括选派学生赴国外访学的“外培计划”。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高校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和改进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一、公派出国交流学生的特点
(一)公派出国交流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缓解
公派出国交流的学生能得到政府或学校的学费、旅费、生活费等经济支持。以北京市“外培计划”为例,出国留学经费采取政府与访学学生家庭共同承担的方式,其中北京市全额资助海外高校学费、一次性往返机票费用等。相对自费出国留学生,“双培计划”学生的经济压力大大缓解。有了充足经费支持,能够保证学生在不为生活经济来源担忧的前提下专心投入学习和科研。
(二)公派出國交流学生自身素质都较为优秀
公派出国交流学生在申请时,往往需要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材料审核,有的还需经过选拔考试,因此能够脱颖而出的学生往往是优秀者。“外培计划”同样是在高校招生过程中或在校本科生中遴选优秀学生,派到海(境)外高校学习专业课程。无论是高考学生还是在校本科生,能够进入“外培计划”的,往往都是经过激烈竞争、层层考验的优秀学生。特别是对于新生,各高校往往都开设针对性的语言、专业类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些学生的自身素质往往较高,具备较高的学习潜力。
(三)国(境)的合作交流院校多为国际名校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高校的国(境)外合作交流院校数量大幅增加,层次也显著提升。“外培计划”的初衷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因此学生留学的学校多为国际知名学府。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2015、2016年该校的“外培计划”学生分别派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法国巴黎高翻学院、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等海外境外知名大学,修读翻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
(四)公派出国交流的对象国日益丰富
随着我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赴国(境)外交流的本科生、研究生数量增长迅速,在外语类院校,学生派出的语言对象国几乎遍布世界。这些对象国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发展阶段、基本国情、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不同对象国的留学生回国以后,他们的所见所闻、感受感想、收获体会等也会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增加工作针对性。二、公派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和连贯性面临挑战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公派出国交流多采取大二或大三出国一年的留学模式,比如北京市“外培计划”采取“1+2+1”和“1+3”等培养模式。这样分段式的留学培养模式,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带来挑战。如何巩固出国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保持出国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性,以及回国之后的连贯性,成为派出高校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驻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人员缺口变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由具体的人员来负责,但由于缺乏经费、编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驻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人员。国内的思想政治辅导人员,由于时差、网络环境和个人使用网络习惯等原因,反馈的时效性以及内容的完整性都会受到影响,导致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如果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无处求解,价值观念就会容易产生偏颇和动摇。
(三)党团班级活动的开展难度增加
学生出国以后,往往会影响原有的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等建制,同一个班级的同学被派往不同的专业、学校甚至不同的国家,居住分散、分布广泛,时间、空间的差异,导致开展集中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的难度加大,活动的频次难以得到保证,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自然变少,同学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环境受到限制,党团、班级的凝聚力也受到影响。
(四)主题教育的同步性难以保证
近几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的延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不断深化,党内的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公派出国交流的学生,身在异国他乡,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参与到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当中,但是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参加专题辅导报告、领取相关学习资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参与主题教育的同步性、及时性难以得到保证,学习的全面性、深入性难免受到影响。
(五)出国交流学生易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
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之一,但是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发展期,因此在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西方社会的各类政治热点、文化运动、宗教活动等现象的过程中,易受到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利己和个人主义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此外,西方某些国家就把留学生当成了他们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渗透的对象,试图对学生进行西化和分化。这些都给我们开展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更大困难。三、加强和改进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公派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教育引导的缺失,为学生个人成长和高校人才培养埋下了一定隐患。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适应性问题;健康与安全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婚恋交友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因此要扎实做好出国前、留学中、归国后各环节工作,提升公派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出国交流前,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1.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教育引导
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主精神、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发挥思政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当代史的教育,只有知道我们的民族、国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我们的民族选择了我们党,选择了现在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才能不断增强回答和抵御各种别有用心或是误解歪曲中国现状的政治问题的勇气和底气。
2.打牢专业和语言学习基础
在留学适应期很多同学的专业学习面临压力。只有在国内尽可能的打好基础,培养好独立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理念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国外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业。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学校对于“外培计划”的学生,一方面增加语言考试达标课程,自新生入学之初就开设托福考试语言能力加强班,为出国交流做好语言准备。另一方面增加全英文专业课程,充分利用教师国际化留学背景,发挥教师的语言优势,开设全英文课程或双语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知识背景。此外,以外文教材、网络视频、在线慕课、国际同步课堂以及国际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水平。
3.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和生活指导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在国外被抢劫、被盗窃甚至被杀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疾病、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也时常见诸报端。因此,提高派出学生的安全意识十分必要和紧迫,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到未雨绸缪,让出国留学学生远离安全隐患。同时,事先做好生活指南,帮助学生减轻焦虑,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思想的波动。
4.做好出国留学行前培训
行前培训是对公派出国交流学生在出国之前进行辅导的重要环节,要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丰富培训的形式。在培训对象方面,不能只培训学生,也要培训家长、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告知学生出国期间他们应做到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此外,可以在常规的集中讲座辅导的形式之外,增加团队辅导、个体辅导等针对性强的辅导方式,把行前培训工作落实落细。
(二)出国留学中,建设“同步”教育氛围
1.力争做到教育活动的“同步”
一方面各类教育活动要在内容上、形式上做到国内外“同步”。,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邀请出国交流学生参与到国内的各类活动,比如参与微党课讲授、微视频评选等。另一个方面是指导思想的同步,对于在国外校区学习或者整班建制派出的情况,可以不拘泥于形式,自发根据所在国所在地的特点开创性地开展活动,但是其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和学校统一要求保持同步。
2.配备专门的出国交流学生辅导员
做好国外交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出国交流学生的管理,离不开一直高素质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该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在法国建立了夏斗湖学院,2017年遴选派出四个专业49名学生到法国留学。为做好这些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该校派出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常驻法国,工作在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既第一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同步國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3.发挥出国交流学生骨干作用
在没有思政教师的情况下,学生骨干的同辈影响作用是特别重要的,他们也是及时准确反馈学生情况的主要队伍。对于学生骨干的工作要求要和国内学生保持“同步”,要把他们培养成同辈教育的骨干。所以要和这些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发挥他们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步参与教育管理。四、学生回国后,交流总结教育成效
(一)开展思想状况调查
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甚至政治信仰,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在回国后,思政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在适当的时机,以人为本地开展思想状况调查,采取多种形式做思想上的“体检”,摸清思想状况,对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采取及时适当的方式处理。
(二)组织出国留学座谈会
出国学习交流工作具有延续性,随着学生的归国,下一届的学生往往正在申请出国的过程之中。召开出国留学座谈会,既为将出国的学生进行经验介绍,同时也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预先了解即将派出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焦虑的因素,做到未雨绸缪。座谈的过程也是思想碰撞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将要面临的挑战。
(三)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总结国外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对于各个不同国家和项目的一些共通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攻略”,提供给今后出国留学的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邹惠.加强和改进高校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
[2]刘瑛、刘双.试论加强高校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教育.传承.2014(1).
[3]于佳齐.浅谈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6(7).
[4]张莉.公派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