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文言实词意义五法

    袁兰海

    【摘要】笔者就高考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现状,提出了从字形推断、语境定义、语法搭配推断、成语联想、整齐句式推断五个方面去考察文言实词的意义。

    【关键词】推断法;定义法;联想法

    学习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和推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几年高考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题目一般都涉及了实词意义的理解。一般说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形声字占汉字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往往可以通过它的形旁推断事物的品类属性以至意义。会意字的意义则可以根据合成它的字意来推断。因此,对一些陌生字可以借助造字法的知识来推断词义。如“(北宫之女)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其母”(《赵威后问齐使》)中的“彻其环”该怎样理解?运用字形推断法分析,“环”从“王”,可推断与“玉”或“环形之物”有关,可判定为“饰物”,“彻”可能是“撤”的同音假借。此句意为“(北宫之女)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

    (二)语境定义法。每个文言实词,往往有几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能是一个。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词义。例如解释“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的“适”字,联系上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推知“适”的意义为“享有、享受”,而不能解释为“到达”或“女子出嫁”。又如2007年全国卷Ⅰ第8题D项“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选项中解释“挠”为“阻碍”。联系上文“(宋)均顾厉色‘……均虽死,不易志”,以及下文“迁均司隶校尉”,可知皇帝称赞他“不屈服”,因而获得升迁。这里的“挠”应解释为“屈服”。

    (三)语法搭配推断法。除了特殊句式,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成分的搭配也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根据成分的搭配来推断词义。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明”字,是句子的主语,“察”是谓语,若将“明”解释为“明亮”,则搭配不当,应理解为“眼力”“视力”才正确。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坚”解释为“坚硬的盔甲”,“锐”解释为“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四)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就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如要问“邦有道,危言危行”(《论语·宪问》)中的“危”字的意义,联想成语“正襟危坐”,就不难推断出“危”是“端正”的意思。再如“其良人出,必厌酒肉而后反”(《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厌”字,联想成语“贪得无厌”,就能推知“厌”是“满足”的意思。

    (五)整齐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这样,我们就可利用在相似的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推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较难理解,若借助这里整齐的句式的帮助,就可推断它的意思。“贤”对“忠”,意思相近;“以”对“用”,意思也应该相近。由此可以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又如2007年北京卷选自《淮南子·秦族训》的这段文言文,大量运用了对称句子。第6题D项,“察其党与”中“察”的意义是否该解释为“仔细看?”联系上文看,这是一组对称的句子,“观其所举”与“察其党与”对应,这里“观”与“察”是同义词,那么此处的解释“仔细看”就是正确的。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仅凭上述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平时多诵读多积累。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也同样适用于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学习。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