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在班级生活中践行

沈丽新
每天早晨,我会在语文老师进班以后离开教室。在顺着走廊往办公室走的那一段路上,经常会遇到往教室走的孩子。无论他们的眼神是否与我的眼神相遇,无论他们是否开口问候我,只要我看到他们,就一定会微笑着主动问候:“早上好!”有时候我会加一句:“语文老师在等你们呢!”个别淘气的孩子哪怕跟我只是擦肩而过,也要逮住我说几句话,比如:“昨天我写完作业倒头就睡,黑米也马上跳到我床上来呢!”——黑米是他家的宠物狗。
班上的“哭娃”雨(化名)每天都会哭上好几次,不分课上课下,还经常边哭边扔自己的学习用品,或者用拳头砸课桌、用脚踢椅子。同学们看到他哭总是很淡定,不围观,不嘲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是课间,会有孩子来向我汇报:“雨又不高兴啦,又闹情绪啦!”我自然每次都及时去安抚雨。
放学了,孩子们依次往教室外面走,在走廊排队。每天这个时候,总有这个或者那个孩子会比较急着去拿班牌。拿到班牌的孩子,可以站在队伍最前面当领队。其实,最早到走廊的孩子未必一定有兴趣去拿班牌,但是如果想当领队还是要快一点到走廊才行。我知道孩子们的这个小心思。在他们心里,走在班级的最前面当领队,是一种乐趣,虽然我并不赋予领队某种荣耀。
在我们班,我这个班主任向来不过分讲求“师道尊严”。我觉得等着学生主动先问好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所有的孩子,首先是人格上与我完全平等的人,其次才是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生。我们班的孩子彼此之间也非常平等,没有同学会因为自己成绩优秀或者才能突出而在其他同学面前有优越感——我不制造优越感可以生存的空气与土壤。即便面对班上成长得最慢的同学,孩子们也渐渐学会等待与包容,不排斥,不嘲笑。
在我们班,平等不是哲学家或诗人的高论,师生人人都树立了平等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
一、与学生平等相处,从使用第一人称开始
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都习惯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比如:“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做好了课前准备,现在请大家把书打开。”世界上或许不会有任何一个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这样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其实,这样的自我称呼,可以反映出教师潜意识中的居高临下。这种自称,会疏远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也会在彼此之间制造出障碍来。
使用“我” “我们”这样的第一人称来说话,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沟通方式。“我今天很高兴看到你们都做好了课前准备。”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们听起来觉得亲切自然。哪怕在我对孩子们有意见的时候,我也会说:“我听到了不该有的声音。” “我看到了几双东张西望的眼睛。”诸如此类。这些是“我”的感受而非“老师”的批评,孩子们听起来很少会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愿意去反省或调整自己。
二、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经常向学生表示感谢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极其忙碌,班主任工作更是烦琐。很多时候,教师们会请学生帮忙处理一些班务或者杂事。比如,请学生去文印室领取学校发给每个家长的通知,请学生去图书馆领取同学们订阅的杂志,请学生去办公室抱练习册等……
我从来不觉得孩子们有义务做这些事情,哪怕是班务。我也不认为因为他们是学生,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差遣他们。每一次,我都会认真地请求:“某某同学,请你去帮大家/帮我……”而只要他们回来,不管是否完成任务,我一定会郑重道谢:“谢谢你!辛苦啦!”
这样的话从早到晚都会在我们教室里回荡:“吃饭去啦!请边上的同学打开窗户通风。谢谢你!” “谁有空去给窗台上的绿色植物浇水?谢谢你!” “谢谢你刚才帮我送这张表格到办公室。辛苦啦!” “谢谢你刚才陪同学去医务室。辛苦啦!”……
多说几声“谢谢你” “辛苦啦”,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被尊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教师面前是被平等对待的。长期被平等对待、被尊重的孩子,才会学着去平等待人、尊重身边的人,无论同学、家长还是陌生人。如果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很少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感谢,经常对学生颐指气使,学生自然而然会复制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以此去对待他人。那么,一个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班级也就难以构建。
三、不培养优秀学生的优越感,不给后进学生“特殊”待遇
教师对于优秀学生的喜爱是无可厚非的。有的孩子学业出色,有的孩子才艺突出,有的孩子沟通能力好,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秀学生的确更容易招人喜欢。但是,教师再喜欢这些孩子,也不可以因此去培养他们的优越感,纵容他们自恃优秀而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
我会经常肯定优秀学生出色的地方,比如:当众表扬一下他们的学习能力,展示他们的书画作品,推荐他们参加更具专业性的社团,组织活动请他们表演等。拥有优秀的学业、出色的技能以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本身就是对这个孩子最好的奖赏,我不能因为他优秀就赋予他“管理”其他同学的权力。我教导孩子们从小懂得并去遵循:每一个生命都生而平等,不能仗着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去凌驾于他人之上,也不能因为自己各方面表现都不够好而委曲求全。
有时候我也会看到一些班级中著名的“刺儿头”或者“坏小子”,在班主任各种教育措施都无效时,会接受“招安”。比如,摇身一变成为“纪律委员”之类的“干部”,反过来对其他循规蹈矩的孩子吹毛求疵。这样的现象值得警惕。如果让孩子们从小体会到或者旁观到“坏到极处”反而有“好果子”吃,显然不是一件好事。后进生的教育引导可以采用诸多方式,但因为他“后进”而轻易给予一个职位或者一份荣誉,这对于认真学习并遵循规则的大部分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诱惑甚至伤害?
四、引导学生理解并包容不同的人与事
班上那个“哭娃”雨同学其实一度给教师和同学们带来诸多困扰。一开始孩子们不理解他的特殊,不接受他的特殊,也不知道怎么应对。时间长了,很多孩子对雨同学敬而远之,有些孩子不加掩饰地流露出对他的嫌弃,淘气的孩子甚至会捉弄他。我多次教育其他孩子,要理解并宽容雨同学的过分脆弱与幼稚,但收效甚微。
后来,我找机会认真跟孩子们分享我一次暑假厦门游的心得:“凤凰花是厦门的市花,花季在7月份。可惜我到厦门的时候是8月中旬,大多数凤凰树的花已经凋谢,只能偶尔在树梢上看到三两朵花。这令我非常遗憾,因为我太想看看满树的凤凰花了!有一天,我来到陈嘉庚公园,没想到在海边看到了一树迟开的凤凰花,满树都是火红的花,美丽极了!如果把大家比作凤凰花,你们都在7月份开花了,非常漂亮。可是,还有个别同学,他的花期会比较晚,他可能要到8月份才能开花。我们不要去嘲笑他、批评他甚至攻击他为什么不按时开花,而是要耐心去等待。等他的花期到了,他一定也可以开放得美丽动人。”
孩子们友好地看看雨同学,会心地微笑。此后,大家对雨同学的各种行为渐渐理解、渐渐宽容。可想而知,雨同学闹情绪的频率在逐渐减少,幅度也在逐减渐少减弱。
在孩子们年幼的时候,我有责任教导他们尊重并理解比自己更弱势的伙伴,善待他们,并与他们和谐相处。这样孩子们长大后,在遇到残疾人、智障人士或其他弱势人士的时候,或许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帮助他们。
所有的成年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希望他人对自己礼让谦和。孩子也一样。一个时时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对待的孩子——无论是在教师面前,还是在同学之间,他必定也慢慢学会平等待人——不管这个人是比他强还是弱。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在学生面前具备种种强势因素,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特长,就放任各种不平等关系在班级里存在。那样的话,教室里会只有控制而没有教育。
(责 编 卢丽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