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山散文的音乐性刍议

    王贝贝

    黄明山是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这些不同的身份恰恰显示了一名作家文体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主体精神是密切相关的。阅读他的散文,不仅能够领略到其朴实无华的文字魅力,还能体会到其背后情文相生的真实,这让我们更加深刻领悟到其散文之中洋溢的音乐性因素:复调音乐般的散文结构、鲜明多变的韵脚、以及具有音乐美的修辞手法的巧用等,这些无不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音乐感受。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文坛上一直有着显赫的地位。正如孙绍振在《文艺创作论》中指出:“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正统的。因为它是一种‘载道工具。”

    新时期以来,在文学领域内,散文的起步较晚,这从以往的全国文艺评奖唯独没有散文奖项中可以得到验证。九十年代,我国文坛又兴起了散文热。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言,这是散文群英荟萃的时代,连许多平日以写小说为长的大作家也在散文上小试牛刀,因此,散文书出的越来越多,散文阅读爱好者也随之升温。中国新文学自诞生三十多年以来,征服了众多读者,产生这种艺术感染力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中国当代文学丰富多彩的音乐性。从中也可以说明:文学和音乐在起源上是相结合的。黄明山无疑是这个年代在散文方面崛起的新秀,他的散文给人一种恬静淡然的感觉,字里行间透漏着我爱潜江,我自豪我是潜江人,潜江因为有了黄明山而更加散文化,黄明山的散文也正因为潜江而更加音乐化。

    一.黄明山散文的音乐性结构

    作为一名既擅长文学,又通晓音律的作家,黄明山自然而然将音乐的灵感带入了写作,在他的散文中有多处用到音乐中的“复调思维”。其中的“复调”是巴赫金在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时提出来的,目的是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他认为:“陀思妥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的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随着这一理论的研究,许多学者开始用复调性的理论去研究其他的文体,孙绍振就是其中的一位。九十年代后期,他在研究楼肇明的散文时提出了“复调散文”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维度的改变、意象的多源化、宏观和微观时空的碰撞以及对话性强的特征。他所提倡的复调散文并不多见,但在当代却不乏其文,黄明山的散文就具有明显的复调性。

    复调类型有对比式、模仿式、衬腔式、综合式。这四种方式,在黄明山的散文中都有所展露,笔者选取了黄明山部分散文作品,进行取证分析如下:

    (一)对比式

    在音乐中指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旋律线,在音调、节奏、进行方向的起伏、句逗的划分以及音乐形象和性格的表露等方面,彼此形成对比或存在差别,就构成了对比式复调。

    例如在《寒冷的味道》中:“寒冷是风丢下的种子,风是无孔不入的精灵。家乡有一句话,叫做‘针尖大的眼,簸箕大的风。”这句话并不长,但足以让读者感受到其文字背后的音律美。“针尖的小”与“簸箕的大”形成对比,从情感和美感的营造出发,给予了这冬日别样的味道,针尖大的眼更是衬托了风的无孔不入。冬日的露天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在笔者看来,既是写剧中的来客,也是写他本人,他又不何尝不是历经冰山雪雨走来的来客?

    (二)模仿式

    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再依次展现在音乐材料中间,便形成了前起后应,层次分明的模仿关系。在黄明山散文中也有这样可文可词的文学材料。

    潜江民歌比星多,村头田间遍地歌,三岁的孩子学着唱,黄明山也不例外。在他的散文中,一草一木给予他灵感,一声一响给予他触动,一动一静给予他联想。散文《油菜开花黄》中,黄明山想到:“从第一个字,逐个递增到五个字,每一次,都有独立的意思。油。油菜。油菜开。油菜开花。油菜开花黄。如此连环之美,的确叫人拍案叫绝。读到‘油,你会想到我们食用的菜油来源于它的果实;读到‘油菜,你就自自然然地唤出了它的名字;读到‘油菜开,你—定有了一种等待的欣喜;读到‘油菜开花,你不能不沉醉于那花朵開放的芳香里;当读到‘油菜开花黄时,你已经被那声势浩大的颜色所浸染,所浸润了”;题目取材于潜江民歌《哪有闲空回娘家》的首句“油菜开花黄又黄”,每一次的“读到”,都是对油菜花的歌颂和赞美,虽是模仿,但绝不是对歌词的生搬硬套或孤立的解读歌词。对待生活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一种景物,亦能写文章,亦能做歌词,这正是黄明山作为一名成熟作家的通透之处。是啊,潜江没有高山,不临海洋,昔日荒凉泽园,今日园林水乡,文人们因潜江而更具灵感,潜江因文人而更添神秘。

    (三)衬腔式

    同一旋律不同变体的展开,会产生一些分支形态的声部,这些分支声部与主干声部在音程关系上时而分开,时而合并;节奏上时而一致,时而删繁就简。黄明山笔下也不乏写声音的散文,或绵长或简短,或动或静,音乐的符号仿佛流动于他笔尖断断续续的沙沙作响中。

    以《鸟语》为例,作者在写鸟语时,选择了最有乡土情结的云雀。“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叽叽喳喳的麻雀,语言简短,成群结队,吵闹声不绝于耳。麻雀的叫声与赶秧雀的姑娘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成为稻草人的音乐天地。”从写作手法来看,有点像是点面结合的写法,从音乐性的角度来看,月华如水,鸟语沐之,以动衬静,妙哉。

    (四)综合式

    在音乐作品中,对比式和模仿式二者的结合是复调音乐的基本样式。以《女人的鞋》为例,黄明山的散文大都取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女人不同时期的鞋,拿封建时期的“适履”与现代女人的“负履”形成对比,又以现代同一时期女人高跟鞋的各种演变为例,无论是细跟的,还是粗跟的,在黄明山眼里,女人的脚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又如《五类朋友》,作者通过将五类朋友分为:相处型、相识型、相知型、相好型、相映型,各部分之间内容相互独立,结构相互呼应,给人一种整齐的音律感。在文末,黄明山的散文总会用一句话点明主旨、升华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与音乐中最后的尾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黄明山散文词汇运用的音乐美

    什么是音乐美呢?首先这是一个美学的分支领域,其次又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成熟的散文作家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有时是途中晨昏的变奏,有时是田间幽婉的民歌,有时是风雨搏斗的交响,有时是风雨废墟的哀鸣……这都是独具黄明山特色的声音。他从23岁开始写作,至今已有三十六个年头,他对声音的把握已渐趋成熟,尤其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和内在的音律,从而构成作品的情调、色调都相统一的音乐性。下面笔者将试从双声叠韵、押韵等方面来分析其散文中词汇运用的音乐美:

    (一)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能将作者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从而体现出声韵重叠的力量感和节奏感。

    以《今日复今日》为例:“看来,开水是万万加不得的;

    下了床,又光着头在房间里拍皮球,来来回回,还一边拍一边数数。

    平消平消,意思就是平平安安,消除肿瘤。

    可她照吃不误,哪怕反反复复。

    ……妻子做起家务来左右逢源,不像我两手无着落,总是犹豫彷徨。”

    双声叠韵的恰当运用,使音调更加协调,增强语言节奏感,多处生活细节的叠韵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黄明山对妻子的心疼、喜爱和敬佩。也能感受到妻子温柔的批评中洋溢着幸福女人的气息。一向喜爱音乐的黄明山,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制造语音的和谐,增加了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感。

    (二)押韵

    田汉曾说过:“言之不文(艺术),行之不远。”押韵的本质是利用相同的韵在诗文中形成周期性的重复,为吟诵者和聆听者在听觉上打造一种回环的美感,从而增强语言的音乐表现力。笔者将从音乐中的偶韵、排韵、随韵、交韵、抱韵以及这几种韵的综合运用中分析,让读者领悟语言的韵律美所产生的特效。

    1.偶韵

    (1)“……踩着如箫的晚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便混杂其中……”(《散步:从开始到开始》)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就是偶句押韵的偶韵。这样的例子,在黄明山散文中比比皆是。对自己混杂在农人中的描写,作者夹带俏皮的语气,一幅悠然田居图跃然纸上。喜欢散步,喜欢寻觅,喜欢思考,短暂的忘却喧闹的纷纷扰扰,是作者随风摇曳的自由。此时此刻黄明山定是哼着潜江民歌,大步流星,尽情的放飞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海洋徜徉。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低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俯首;

    接着又想到周作人。他是鲁迅的同胞兄弟。他也能写得一手美文;

    他是向反动势力低头。……这般低头,只会引得人们愤愤地骂他一声——软骨头。”《低头》

    此篇中的两处押韵,写鲁迅与他弟弟不同性质的低头,一个为正义,一个为奸佞,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真实的写照。偶韵在此处的运用使得两人的形象对比更加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富有音乐感的节奏,黄明山散文风格的形成从中受益匪浅。

    2.排韵

    (1)“……今天与明天之间,将永隔一条不可逾越的深堑,仍望眼欲穿……”(《今日复今日》)

    排韵即行行押韵,一韵到底,整体落音一致。例句中,通押an韵,给人以飞流直下之快感,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想,大概是他迫不及待的想告诉我们珍惜当下,珍惜今天,善待今天,才能把握今天。此处排韵的运用,使作者内心的的情感得到了充分抒发。

    (2)“子夜,是一个唯一的通道,我们无法绕道而行。认识子夜是一个过程。……因为我们除了睡眠,还有清醒。”(《认识子夜》)

    他的身体覆盖了无数个子夜,饱经岁月沧桑,由此获得发言权。从怕,到怕与不怕两可之间,到不怕,……再到无以言表的深邃。黄明山最终期望,如果子夜是一道方程,宁愿自己的经验等于零,这是对黑夜最委婉的挽留和最深刻的享受。这一排通押ng韵,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韵脚ing、eng、ing有重低音的效果,单从听觉上就创造了一定艺术效果。

    3.随韵

    如:“行!行!一口喝下不再斟!…‘酒仙!酒仙!杯音未落,便得來一顶‘桂冠。哈哈,我居然也成了‘酒仙,看来不能把自己小看。”(《开窗说酒话》)

    随韵的主要特征是每两句话会出现一次转韵。随着韵的改换,韵律谐美中又有变化,内容跳跃性较大,说明说话人思维灵活度高。在酒桌上,怕他们食言,特意强调了一下,一口闷,不再斟,以免自己被他们捉弄。举杯对饮时想必黄明山内心也是忐忑,生怕干了这杯,再来一杯。在那之后,有酒仙桂冠的酒仙,无人敢惹。

    4.多种押韵形式综合运用

    如:“走过这片废墟,惊醒一地岁月的陈迹。我问这条路,记载了几多故事?我问这些草,风里雨里长出了几许孤凄?多少次人去楼空?多少度桃红柳绿?路无言,草无语,只有脚步匆匆一步高,一步低。走过这片废墟,留下一段历史的沉思。残砖原不知生生死死平常事;断瓦料不到,荣华富贵阳光正好落秋雨。从来废墟后人埋,一代一代了未止。砖有情,瓦有意,讲述一个变迁提醒我提醒你。”

    这篇《废墟之上》记录了黄明山参观显陵,应词作家王健老师的要求,写了一首题为《走过废墟》的歌词。黄明山将他记录到自己的散文中,这在阅者看来,这样的形式让他如鱼得水,文采尽情发挥。这里作者多次综合运用了交韵和抱韵的手法:第一,交韵,“迹”和“凄”、”绿”和“雨”、“事”和“思”构成宽泛意义的交叉押韵。另外,故事的“事”和平常事的“事”、“高”和“到”、“低”和“止”、“言”和“情”、“语”和“意”、“思”和“你”也是很巧妙的交韵。第二,抱韵,“事”和“凄”、“低”和“思”也算是中规中矩的抱韵。这些都证明了60年代的散文家黄明山是很有实力的,其对音乐的探索和追求也比必将会与文学交织出更华丽的乐章。

    三.黄明山散文修辞手法的音乐美

    修辞即修饰文辞,是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黄明山的散文中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使受众在听觉上收获别样的音乐美感。

    (一)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增文势,广文义。同时由于句式整齐划一,节奏分明有序,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按照结构特点,排比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法成分排比。首先是成分的排比,如“无畏的指向很多,不怕困难,不惧强暴,不事权贵,不屑奸佞……”。其次,是句子的排比,《无私无畏无所谓》中:“听到了坏话且作玩笑,遇到了不如意依然乐观;获得了成功不忘失败之隐痛,赢得了荣誉多想想曾经的丑态。”《油菜开花黄》中,结尾巧用设问句的排比,自问自答,“听……的声音吗?不是……”构成排比,让句子有了抑扬顿挫此起彼伏的音乐感,在黄明山散文中这类比比皆是,不再一一罗列。

    (二)回环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修辞叫回环。回环可使句子整齐匀称,在视觉上语感上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如:“我们一边散步,一边交流回忆,从陌生中寻找熟悉,从熟悉中寻找陌生;疼痛因为疼痛而没有了疼痛。”此篇题目中作者也巧用回环,拟为《散步:从开始到开始》,使其音乐感更加直观。

    (三)反复

    反复的修辞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因此,利用反复可使句子节奏感加强,延长音长,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其中包括连续反复,如,“散步,散步,几乎使我走入绝路;我想去报案。报案,是不能选择散步这种方式的。”相同词语叠用,在语音方面,就是相同音节叠响,可以形成声音的回旋,产生音响效果;还包括间隔反复,如,“近五十里路程,我用一个半小时,不快,也不慢。到了下午下班的时候,我又从单位骑车往家赶,同样是一个半小时,不快,也不慢。”(《散步:才从开始到开始》)

    四.黄明山散文的音乐性探源

    “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再生出意义。”(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166页)。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义的表达形态。由此可见,音韵是以音响为载体,实质是音响的艺术。那么,黄明山声音灵感的源泉又是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黄明山散文的音乐性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影响: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交织、文学性和音乐性的融合。

    (一)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

    潜江自古就有“民歌之乡”的美誉。在江汉平原地方音乐中,潜江民歌的历史渊源是其遗风的典型代表。在周代,属《周南》,列于十五国,雅乐和燕乐以其为主体;战国晚期,屈原、宋玉津津乐道“扬阿”即是潜江民歌;楚汉相争时《四面楚歌》唱的是潜江“鸡鸣歌”;汉代时期的“楚歌曰艳”、魏晋时期的“西曲歌”中,潜江民歌都是不曾或缺的主要部分。

    “菜花儿黄呦,菜花黄呦,菜花边有个薅草的小姑娘呦。她一边薅喂,一边望喂,水灵灵的大眼睛像有话要讲。你若问她望什么?她说是看花翻金浪。咿呀喂义呦呦,咿呀喂子哟……”这是一首由潜江民歌《薅草歌》改编的新民歌《菜花黄,菜花黄》。这首歌,由黄明山作词,胡正平、刘钢作曲,歌声散发着浓郁的江汉平原特色。江汉平原,因其地跨长江和汉江而得名,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江汉鱼米乡”是它的真实写照,主要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水产品十分丰富。难怪作家黄明山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对潜江之眷恋,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用笔、用诗、用再若干个三十六年都歌颂不完的神秘……

    正是这绵长的历史和无限的神秘,让黄明山有了作家的底气、诗人的得意、音乐著作家的锐气和成为一名精神跋涉者的勇气。往后余生,但愿“纵横阡陌里,俯仰水云间”仍有自己的诗意。再忆起“魂游汉正街,血染六渡桥”的经历,仍能用劫后犹存的嘴巴说一声:“去他妈的——散步去!”

    (二)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交织

    黄明山出生于1960年,60年代是一个风云动荡的年代。在1966年至1976年那个特殊的十年中,他的父亲沦为“走资派”,经常挨批斗、戴高帽……本该是无忧无虑的金色童年和懵懂青涩的少年时期,而他已过早地体味到人世的忧与苦——住的是“被秋风所破”的茅屋,挟星空以遨游,抱明月而常恐。怪不得作者认识的子夜是让他害怕的。“读高中时,父亲进了‘学习班,正好寒窗十年”,黄明山如是说。这十年不光是惊悚和苦涩,还有知青带来的点滴欢乐。七八岁时,借居在外婆家的几个武汉知青,可能是黄明山对音乐向往的敲门砖,他们中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有的爱唱歌……黄明山十一二岁时开始自己摸索着吹口琴、吹笛子、拉手风琴、弹钢琴;十五岁时,家里有一部半导体收音机,买不起电池,就捡别人废旧的电池,另外牵线连接……他从小就有了可以近距离接近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他对音乐的痴迷与渴望,使他以后在音乐文学方面的著作成为可能。

    “瓦庙黑桥”,是黄明山童年家乡的一座“音乐桥”,每当夏夜,桥上二胡旋律的忧伤,常引得他伫足冥想,定是那旋律惹他忆起过往,穿过胸膛,直击心脏。他的散文《听疯人拉二胡》、《最后的音乐》都是作为倾听者的一次次磨砺。看疯人拉二胡时,他是一名学习者,亦听亦看,散文中对疯人按弦的动作和指法的描述可知,他在音乐上定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最后的音乐》则让黄明山找到了孤独的根由,听音乐的老者選择了具体的抒情方式,而他却选择了沉默。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笔是他的传话筒,词是他的代言人。渐渐地有了歌词作品《菜花黄,菜花黄》、《水乡三月三》、《春天的故乡》、《梦塑魂雕的故园》、《老家》、《故土情深》、《山水总相依》、《大西部》等收入歌词集《中国红》,这爆发的是几十年的积淀,是言无不尽的情感,词中都一一包含。其中,《大西部》无疑是其歌词的巅峰之作,由好莱坞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演唱,并收入《欧美百名歌手好歌精选》。

    笔者从有限的阅读中捕捉到黄明山乐观豁达的主体精神,这从他散文中引入的诗词、诗歌或者歌词中可以得出。如:《散步的结果》中,作者十三四岁协助大人做农活,劳累后看到萤火虫仍能情不自禁的唱上一段;《结石》中,结石排出,疼痛消失,又唱起歌来:“石头出来了,呦嗬依呦嗬!”;《遭遇死亡》中,得了乙型脑膜炎,病情好转后写下平平仄仄的七律;《停留在四月四日的目光》中,生气未卜之时,还可以用沾满鲜血黏糊糊地手绢按住仍在流血的人中唱着《好汉歌》……

    无法选择生的时期,但可以选择活的方式。黄明山对写作和音乐梦想的坚持,外因是契机,内因是动力,二者交织,便是黄明山作品音乐性的情不自已。

    (三)文学性和音乐性的融合

    一名作家文体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主体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在田禾写的《“我有我的我行我素”——黄明山印象》这篇文章中,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了他在创作、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创作对读者负责,工作对创作负责,生活为踏实负责。

    首先,黄明山作为一名作家的专业素养,体现在他对各种文体的涉及,从诗歌、散文、歌词到报告文学、小说、戏剧、小品、相声再到旧体诗词、楹联等等,他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他创作的表演唱、情景剧等,给无数观众带来笑声……当然,也有让三万观众齐落泪的时候……而此刻,作为一名试论者,笔者不得不被他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文体之间的华丽切换,音乐不得不说在各种文学体裁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

    音乐性和文学性互为条件。运用音乐的曲式结构作为文学的行文结构,运用符合大众听觉的音乐化语言来创作,可以让读者看到“乐中有诗,诗中有乐”的作品,才是具备音乐性的文学作品。一般的人对待夜生活的生活,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游动的美,但苦于无法贴切的表达出来,或因自己的阅历、或因自己的转化能力、或因自己语言功底的薄弱。还有些人,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还发现了隐藏在自然美后面的人文美,但由于语言的贫乏,无法表达,或表达得很蹩脚,就失去了事物原有的灵动。而有经验的作家就不同,其往往具有敏锐的视觉,走在大众前沿,凝聚生活的琐碎,追寻唯美,并加以升华、净化并得以呈现。

    黄明山的散文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完美融合。二者的融合,让鉴赏者感知到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兼有文学的一般特征和鲜明的音乐性。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艺术创作学》,长江传媒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版.

    [2]黄明山:《曹禺的潜江情结》[J].《世纪行》2003年(5)42-44.

    [3]田汉:《话剧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戏剧报》1957(8).

    [4]黃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中文教育出版社,2015.

    [5]韦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评论》[M].刘向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郭怀玉:《论嵇康散文的音乐性》[J].《艺术评论》2011(6)78-81.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