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能力培养的问题

    李世雄

    【摘要】由于人们“心”的不同,观察角度各异,从而使世间万物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事物,就能在写作中让文章尽现其美。

    【关键词】多角度;多层次;观察能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只有一个大自然,大自然用它的大手笔造就了万物,万物展现人们面前的现象(原生相)是一致的。但当万物用“心”,再次显现其极致时,便有了千万个美貌,因为世间没有相同的树叶。不但如此,即便是万人审视一物,呈现的相也会是千姿百态,因为世间同样没有相同的两颗“心”。正是人们“心”的不同,观察角度各异,从而使单一的世界、单纯的现象(原生相)才展现的摇曳多姿,众彩纷呈。凝聚笔端,宣泄成文,文章也尽现其美。所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不愧为造美的良径。

    艺术之美就在多角度的观察中闪现。大家都非常熟悉意大利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面对一只鸡蛋,即一个原生相,他并不简单地认为它是一个单纯的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呈现的形状大不相同,或圆或扁、或大或小,形态各异、变化多端。再由不同的的侧面由于光线的差异光泽各异,或明或暗、或软或硬,丰富多彩、意象万千。他就是如此用“心”观察一物,再现其极致美。

    同人一物,变换角度,形态各异,可尽现其美;万人一景,视线不同,丰姿,可尽传其神。不妨看一下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清代周起渭的《西湖》二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

    (清)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两诗中,苏轼将西湖与古代美女西施相比,表现了西湖的神韵,说明本质美的东西无论形式如何变都是美的,突现了“神似”;周诗将西湖与明月相比,并进而用湖心亭与广寒宫相比,更突出了西湖与明月的相似,表现出了西湖的神采,突出了“形似”。两诗比喻都很新奇,让人耳目一新。苏诗比喻成为西湖的定评,使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别称;周诗“湖心亭似广寒宫”也十分新鲜别致,别具一格。两诗新颖别致的比喻既空灵又贴切,把西湖的美表现得十分高妙超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看看“柳”呈现的万态:

    咏?摇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摇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诗用碧绿的色彩、生动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生气勃勃的葱茏景象,赞美了春风,赞美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这首小诗色彩明丽、构思新巧,从春风绿柳展开想象,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节,拟人化地刻画了春柳的形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

    《柳》诗是借咏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本来是东风吹的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机。“断肠天”指繁华似锦的春日,“断肠”即消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来,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衬出秋日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惟妙惟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的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吴王“爱细腰,宫饿死”的故事,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因时而化,随季而变。只要对生活有“心”,你总会发现其态之美;只要善于观察,你都会对身边一草一木产生独到之感,也就会用你的秀笔绘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此深有独悟,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