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反思及建议
李明+闪茜
摘 要:2013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会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基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及其实践,从理念和机制两个维度剖析了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高校工程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建议从观念、文化和制度三个层面构建完善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华盛顿协议》;评估
通过评估与认证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建设的共同经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各国保障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保障和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强化行业需求对工程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为了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尽快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和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全面启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截至目前,工程专业认证覆盖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15个专业领域,涉及370多个专业,我国已进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稳步推进阶段。然而,在理念方面,大部分高校对于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主导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机制方面,大部分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部动力机制缺位。因此,有必要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院校的主动自发性,塑造内源性的评估文化;以专业认证改革为契机,完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1.对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与工程教育专业质量保障的关系认识不足。经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开始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开始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然而,许多高校(尤其是尚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程序的高校和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把专业认证当做教学评估来认识和操作,产生了许多误差。在本质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存在很大差异。
2.对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缺乏了解。在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起步较晚,在高校中还没有深入人心。除了参与工程专业认证培训的人员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一定的了解外,大多数人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仍然非常陌生。参加过专业认证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普遍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普遍缺乏了解或者认识较为肤浅,但是对参与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热情比较高。相较而言,从事工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或工程专业认证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对工程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认识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3.缺乏良序运转的教育质量组织管理体系。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在工程教育质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逐渐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实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2013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报告结论分析,绝大部分高校均存在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机械类专业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管理制度齐全,但执行的严肃性和监管的有效性值得关注;学校和学院建立的二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闭环控制效果需继续加强。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制度建设较完善,但现场考查发现教学督导制度的院级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环境类专业的主要问题是:已经初步建立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机制,但实施效果需要关注。除了组织管理体系的实效性问题之外,有些高校缺乏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重点高校。
4.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过度倚重“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教育质量保障,而忽视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的建设。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由于高度重视来自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估而忽视高校内部的自评,仅仅将其视为质量保障的对象而没当做整个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主体和基础。在高校内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是学校自身的责任,只有通过其对自身不断的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才能实现。 [1]在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方面,各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外部评价机制,但实施效果值得商榷。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各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定期主持教学反馈与评估活动的机制不明确,投入的精力不够,管理手段不足;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机制缺乏常态化和规范化,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组织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外部评价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与企业、行业及用人单位间的有效互动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利用外部评价进行持续改进的效果不明显,行业、企业参与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程度不高。
5.没有建立和落实“持续改进机制”。近年来,在教育部牵头组织的各项质量工程的引领下,我国各高校在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关注的是院校和专业能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使得教育质量监控中得到的信息与数据能够通过一个机制持续不断地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质量处于螺旋式持续提高的过程中,而不是重复进行形式化的文档收集工作。在认证专家陈道蓄看来,“持续改进机制”就是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是“一套制度性的做法,使得在质量监控活动中所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数据能够进入一个流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利用,并发挥作用”。[2]他认为,“在推行国际等效的专业认证过程中,‘自我改进是我们在参考国外相应工作时经常碰到的,但在国内传统的教育评价中相对涉及比较少。如何通过专业认证推动各办学单位逐步建立有效的自我改进机制,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持续改进”是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制度、架构、执行)是否完善,培养方案的制定、评估和修订情况,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评估情况,各门课程支持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实现的评价情况,评价结果的利用情况,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是否完善,外部评价机制是否完善(方式、频度、结果利用情况),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结果是否在教学质量支持改进中发挥作用等。此外,“持续改进”也是院校和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面。然而,无论是院校还是专业在持续改进方面的努力都存在不足。
6.没有建立合理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权力参与机制。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主体应涵盖影响培养质量的各个主要因素。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政府和行业组织、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协调统一的组织架构。各主体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以发挥各自职责。学校和学院作为工程教育的实施主体,功能包括校外协作与校内建设两方面,在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既要通过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不断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又要通过搜集各方信息改进并完善校内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从专业认证的角度来看,高校和专业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即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最直接利益相关主体,承担着积极参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作用。然而,学生长期以来都在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缺少话语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质量保障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实践中还很难落实。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改进建议
认证过程中,院校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得院校学术自由与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害。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中应有何作为呢?
1.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首先,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缺乏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教育资源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系统地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一直是为党或政府的政治、经济等目标服务,是为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培养目标服务,往往忽视、排斥,甚至完全不顾及学生个体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这种问题在工程教育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改变这种偏狭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工程院系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变教育和管理观念,而且也需要高校进行系统性改革。从院校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到院系的战略规划,再到一个专业发展目标的设置和一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安排,都要明确体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愿景。其次,深化“基于结果导向”的评价理念。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的质量最终要由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决定。在工程教育领域,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在大力推进过程中对高校工程专业的“产生”提出了要求,对工程专业提供“产出”证据的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种评价范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以往过于强调“投入”和“过程”的评价范式的束缚和牵绊。很多高校一时还难以适应这种转型,表现在学习结果评价的方法欠缺或单一化、自评报告撰写的思维固化或模式化。因此,高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同行优秀的学习结果评价方法。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要发挥认证机构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认证专业培训,推广和普及典型经验。
2.强调院校的主动自发性,塑造内源性的评估文化。首先,塑造“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证据文化。近年来,无论是在我国院校层面实施的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还是在专业层面实施的专业认证制度,都存在院校和专业不积极、不主动参与的问题。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专业自评报告无法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权威性的质量证据,沦为应对上级主管和社会问责的既费时又费力的文本。院校和专业无法提供证据来说明收集和整理的数据是如何促进和改进教学的,实质上还保持着一种比较狭隘的“证据文化”观。因此,对我国高校而言,需要以参与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从工程院系抓起,真正塑造并强化“基于实证”的证据文化,继而将证据文化普及和推广至整个学校。其次,塑造“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估文化。在我国的高校中,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院系层面的专业教育过程中,都鲜有各方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情形。建构基于多元主体广泛协同参与的评估文化,亟待教书育人理念的理性回归,更依赖于各方责任的重塑和内部体制机制的重构。在工程教育界大力推进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有必要将视野聚焦在贯穿于院校工程教育实践始终的质量文化的塑造上,让“追求卓越”成为高校的一种习惯、一种约定,进而上升并演变为一种文化。唯有依托卓越的实体,打造卓越的文化,才能有助于培养出未来卓越的工程师。
3.以专业认证改革为契机,完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我国开展专业认证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出某个专业“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工程教育进行一次很好的把脉,为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促使其向更高水平发展。[4]高校办学质量及专业教育质量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关注并根据社会对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反馈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认证旨在“教育质量保证”和“教育质量改进”,高校作为质量保障的主体,也要增强质量意识与自主意识,要高度重视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主动自为地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搭建一种维护学术自由、院校自治的“自我保护机制”。因此,高校应在组织结构层面着手建立校、院、系三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开展内部评估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此外,高校也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建立以课程和教学质量保障为中心的内部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路径,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增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切性。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200-202.
[2][3]陈道蓄.通过计算机专业认证推动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8):25.
[4]郑秀英,姜广峰,付志峰. 开展专业认证 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29-30.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于 洋]
摘 要:2013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会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基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及其实践,从理念和机制两个维度剖析了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高校工程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建议从观念、文化和制度三个层面构建完善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华盛顿协议》;评估
通过评估与认证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建设的共同经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各国保障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保障和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强化行业需求对工程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为了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尽快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和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全面启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截至目前,工程专业认证覆盖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15个专业领域,涉及370多个专业,我国已进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稳步推进阶段。然而,在理念方面,大部分高校对于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主导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机制方面,大部分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部动力机制缺位。因此,有必要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院校的主动自发性,塑造内源性的评估文化;以专业认证改革为契机,完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1.对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与工程教育专业质量保障的关系认识不足。经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开始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开始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然而,许多高校(尤其是尚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程序的高校和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把专业认证当做教学评估来认识和操作,产生了许多误差。在本质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存在很大差异。
2.对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缺乏了解。在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起步较晚,在高校中还没有深入人心。除了参与工程专业认证培训的人员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一定的了解外,大多数人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仍然非常陌生。参加过专业认证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普遍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普遍缺乏了解或者认识较为肤浅,但是对参与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热情比较高。相较而言,从事工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或工程专业认证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对工程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认识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3.缺乏良序运转的教育质量组织管理体系。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在工程教育质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逐渐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实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2013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报告结论分析,绝大部分高校均存在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机械类专业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管理制度齐全,但执行的严肃性和监管的有效性值得关注;学校和学院建立的二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闭环控制效果需继续加强。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制度建设较完善,但现场考查发现教学督导制度的院级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环境类专业的主要问题是:已经初步建立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机制,但实施效果需要关注。除了组织管理体系的实效性问题之外,有些高校缺乏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重点高校。
4.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过度倚重“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教育质量保障,而忽视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的建设。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由于高度重视来自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估而忽视高校内部的自评,仅仅将其视为质量保障的对象而没当做整个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主体和基础。在高校内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是学校自身的责任,只有通过其对自身不断的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才能实现。 [1]在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方面,各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外部评价机制,但实施效果值得商榷。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各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定期主持教学反馈与评估活动的机制不明确,投入的精力不够,管理手段不足;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机制缺乏常态化和规范化,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组织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外部评价机制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与企业、行业及用人单位间的有效互动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利用外部评价进行持续改进的效果不明显,行业、企业参与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程度不高。
5.没有建立和落实“持续改进机制”。近年来,在教育部牵头组织的各项质量工程的引领下,我国各高校在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关注的是院校和专业能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使得教育质量监控中得到的信息与数据能够通过一个机制持续不断地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质量处于螺旋式持续提高的过程中,而不是重复进行形式化的文档收集工作。在认证专家陈道蓄看来,“持续改进机制”就是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是“一套制度性的做法,使得在质量监控活动中所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数据能够进入一个流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利用,并发挥作用”。[2]他认为,“在推行国际等效的专业认证过程中,‘自我改进是我们在参考国外相应工作时经常碰到的,但在国内传统的教育评价中相对涉及比较少。如何通过专业认证推动各办学单位逐步建立有效的自我改进机制,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持续改进”是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制度、架构、执行)是否完善,培养方案的制定、评估和修订情况,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评估情况,各门课程支持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实现的评价情况,评价结果的利用情况,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是否完善,外部评价机制是否完善(方式、频度、结果利用情况),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结果是否在教学质量支持改进中发挥作用等。此外,“持续改进”也是院校和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面。然而,无论是院校还是专业在持续改进方面的努力都存在不足。
6.没有建立合理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权力参与机制。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主体应涵盖影响培养质量的各个主要因素。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政府和行业组织、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协调统一的组织架构。各主体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以发挥各自职责。学校和学院作为工程教育的实施主体,功能包括校外协作与校内建设两方面,在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既要通过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不断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又要通过搜集各方信息改进并完善校内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从专业认证的角度来看,高校和专业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即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最直接利益相关主体,承担着积极参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作用。然而,学生长期以来都在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缺少话语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质量保障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实践中还很难落实。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改进建议
认证过程中,院校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得院校学术自由与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害。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中应有何作为呢?
1.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首先,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缺乏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教育资源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系统地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一直是为党或政府的政治、经济等目标服务,是为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培养目标服务,往往忽视、排斥,甚至完全不顾及学生个体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这种问题在工程教育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改变这种偏狭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工程院系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变教育和管理观念,而且也需要高校进行系统性改革。从院校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到院系的战略规划,再到一个专业发展目标的设置和一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安排,都要明确体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愿景。其次,深化“基于结果导向”的评价理念。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的质量最终要由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决定。在工程教育领域,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在大力推进过程中对高校工程专业的“产生”提出了要求,对工程专业提供“产出”证据的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种评价范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以往过于强调“投入”和“过程”的评价范式的束缚和牵绊。很多高校一时还难以适应这种转型,表现在学习结果评价的方法欠缺或单一化、自评报告撰写的思维固化或模式化。因此,高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同行优秀的学习结果评价方法。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要发挥认证机构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认证专业培训,推广和普及典型经验。
2.强调院校的主动自发性,塑造内源性的评估文化。首先,塑造“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证据文化。近年来,无论是在我国院校层面实施的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还是在专业层面实施的专业认证制度,都存在院校和专业不积极、不主动参与的问题。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专业自评报告无法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权威性的质量证据,沦为应对上级主管和社会问责的既费时又费力的文本。院校和专业无法提供证据来说明收集和整理的数据是如何促进和改进教学的,实质上还保持着一种比较狭隘的“证据文化”观。因此,对我国高校而言,需要以参与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从工程院系抓起,真正塑造并强化“基于实证”的证据文化,继而将证据文化普及和推广至整个学校。其次,塑造“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估文化。在我国的高校中,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院系层面的专业教育过程中,都鲜有各方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情形。建构基于多元主体广泛协同参与的评估文化,亟待教书育人理念的理性回归,更依赖于各方责任的重塑和内部体制机制的重构。在工程教育界大力推进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有必要将视野聚焦在贯穿于院校工程教育实践始终的质量文化的塑造上,让“追求卓越”成为高校的一种习惯、一种约定,进而上升并演变为一种文化。唯有依托卓越的实体,打造卓越的文化,才能有助于培养出未来卓越的工程师。
3.以专业认证改革为契机,完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我国开展专业认证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出某个专业“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工程教育进行一次很好的把脉,为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促使其向更高水平发展。[4]高校办学质量及专业教育质量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关注并根据社会对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反馈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认证旨在“教育质量保证”和“教育质量改进”,高校作为质量保障的主体,也要增强质量意识与自主意识,要高度重视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主动自为地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搭建一种维护学术自由、院校自治的“自我保护机制”。因此,高校应在组织结构层面着手建立校、院、系三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开展内部评估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此外,高校也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建立以课程和教学质量保障为中心的内部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路径,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增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切性。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200-202.
[2][3]陈道蓄.通过计算机专业认证推动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8):25.
[4]郑秀英,姜广峰,付志峰. 开展专业认证 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29-30.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