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动” 策略,促学生道德成长

    叶书和

    摘要:根据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动” 策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定能使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道德成长?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根据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 中探索实践,在“动” 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动” 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道德,定能使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结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巧用“动” 策略 ,促进学生在“动”中获得道德成长。

    一、设问题——促学生脑“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懂得问题就在生活中” 。教师在课堂上应巧设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产生乐于探究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研究,使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笔者先采用教材中的两个谜语导课:“两个小口袋,天天随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休息。”两个谜语分别描绘了袜子和鞋子的特点。谜语本身就是提问,通过谜语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脑子动起来,可帮助学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虽然这两个谜语很简单,但在猜谜的过程中,学生寻找、感受到了自己与生活中常用物品之间的亲密关系。

    接着,笔者展示了课前通过班级微信群,让学生家长传的孩子在家整理物品的照片或者视频,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整理自己物品时遇到哪些困难。有的同学说:“我的房间很小,玩具、学习用品等没法分类放。”有的同学说:“我小时候所有的玩具还有书都留着,妈妈说长大后留作纪念,但我基本上不看以前的书。”还有同学说:“有的玩具是坏的,混在新玩具一起,找起来很不方便”……

    根据学生的“吐槽”,笔者又及时设置问题:“小朋友们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哪些是需要扔掉的?哪些是需要分类进行整理的?”这些问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在脑中回放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与整理有关的小麻烦,交流辨析哪些做法可取,也为第二课时——有序整理方法(送“小伙伴”回家、养成整理的好习惯)的学习奠定了情感体验的基础。

    《让我自己来整理》的最后一个栏目为:养成整理好习惯。本栏目定位于对学生进行整理物品的习惯与指导。教学时,笔者先利用“畅言电子课本”中的截图,扮演教材中的主持人提问:“虎子说,‘我才懒得去整理,反正妈妈会帮我整理的;丁丁说,‘我现在还小,等长大了我再自己整理。小朋友们,虎子和丁丁这样做对吗?”借助主持人的提问,引导学生动脑、辨析,学生懂得了:自己的物品应该尽可能由自己来整理,不会整理的可以学习,请家长帮助,不能将整理自己物品的责任完全推给父母家人。

    二、重实践——引学生手“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兴趣和能力方面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确实,即使再好的知识、再好的学问、再好的理解和方法,如果没有切实有意义的实践,是不会获得任何效果的。因此,引导学生“乐于动手、乐于探究、获得知识、提升经验”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只有借助于学生的生活,才能构建起高于生活的课堂。

    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时,笔者提前准备了牙膏、牙刷、毛巾、毛衣、袜子、红领巾、枕头、运动鞋、跳绳、书等学生最常使用的各类物品贴图,又给每个小组一幅家居图——呈现儿童的生活场景,包括客厅、卧室、卫生间、书房等不同场景。活动中,各小组伙伴之间先交流,再动手将物品的贴图贴到相关的场景中,最后再展示自己动手“整理”的场景图,全班交流:这样整理是否合理?通过交流、动手,同学们首先学会了区分哪些是洗漱用品,哪些是文具用品,哪些是玩具用品;有的同学还知道玩具又可以按大小、形状或材质分别归类。从展示的“分类整理”作品来看,同学们都知道按所整理物品的用途分类,知道哪些物品是摆在洗浴间的,哪些是摆放在书房的,哪些是摆放在房间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创意整理实践游戏;用动手玩的活动方式引出本课重点——学习物归原位、有序整理,从而提升学生整理物品的能力。

    班級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完成模拟动手整理居家场景图之后,笔者又鼓励各小组推选代表,现场动手整理教室。推选的学生代表纷纷“动”起手来,有的整理图书角,有的整理班级植物角,有的整理讲台,有的整理桌椅,有的整理扫把,有的把窗帘对称拉好……教室一下子变成了提高孩子们整理能力的实践基地。不一会儿,教室变得更加整洁有序了。“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劳动带给生活的改变和美好,实现了本单元的编写基调及培养目标。

    三、借评价——诱学生心“动”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如果把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比作一个地球,那么教师合适的评价或许可以称作撬动这个地球的支点。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对教学达成度的一种条件性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通过评价,让学生心“动”,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教学中,笔者始终以恰当的评价提高学生动脑、动口与动手的热情,“小朋友们很会动脑筋”“看来,你很有经验嘛!”“你们小组的智慧惊人啊!”“我们已经学会整理啦!”“动作快,整理得好,你真棒!” ……这些评价无不诱发着学生的“心”动,激励着孩子们的发展,推动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

    例如,在引导学生了解“怎样养成好习惯呢?”这个话题时,我先带领学生们一起朗读儿歌:“我的伙伴真不少,他们都是我的宝。各就各位不乱跑,每到用时才好找。用完它们送回家,有空也给洗个澡。”以儿歌为载体,再结合教材中“定时整理”和“物归原位”两幅插图,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有哪些整理的好习惯,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评价他人,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更多的好习惯。同时通过活动让孩子体会教师和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本文紧密围绕《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的教学,探析如何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巧用“动” 策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取得了初步的个案研究成果。如何进一步将“动” 策略科学、有效地应用于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同年级段的教学中,探究其整合运用的可能性,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觉悟,亟待我们拓展与深入研究。道德教育一定要进入孩子真实的生活,让道德融入生活细节,道德教育才会落到实处,孩子就自然养成良好的道德水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成尚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丁?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