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让阅读教学焕发光彩
张如意 周妹君
【摘要】“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对文本进行科学高效的探究,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阅读;探究;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把教师理解为传授的一方,把学生理解为接受的一方,整个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和能力。即使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教师提的问题也毫无启发性,所追求的也是所谓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被搁置,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的阅读个性更无从谈起。
探究性阅读教学正是摒弃了对文本的肢解和教师“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科学探究,让探究富有实效,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设计开放问题。“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这种探索心理。同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摒弃“惟一答案”的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课堂上,问题的解决不是最终目的,整个探究过程才是核心。
如教《最后一课》时,我们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因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所以答案多种多样:有的学生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有的学生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人: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学生在探究中不断与文本、与自己、与同学碰撞,闪现心灵火花。这是学生探究体悟的结果,而不是老师的答案。
2.重视实践体验。体验是指学生将知识主动地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将文中情感主动融入自身的想象,并产生共鸣的内化过程。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内化,教师应当努力构建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想像,引发共鸣。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们设计这样一个朗读的环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下面的句子,看怎样读才好——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觉得应该把“韩麦尔先生”的一系列动作重点读出来,因为这些动作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先生在行将告别母语时的那种无奈、痛心与深沉的爱国情感。
生:我把“全身的力量”重读,因为这句最能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他凝集了全身的力量,书写自己对祖国的爱。
生:我觉得“法兰西万岁”重读更好,因为它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对母语眷恋情感的集中体现。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各自的想法大声读几遍吧!
教师在朗读指导时没有告诉学生什么地方该怎么读,而是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揣摩、体验和尝试。
3.开展主题探究。主题式探究可以打破教学内容封闭的怪圈,打破教学时空隔绝的现象,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思维力和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立足于教材教学,又不能停留在教材中,而应向自然、社会生活、人类历史拓展。探究的主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确定的;可以是纯思辨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结论的,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我们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探究主题,如:①探究历史名人。教学《曹刿论战》后,确立“走进历史名人”主题探究活动,搜集整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名人,了解其生平事迹,概括其性格特征、历史贡献等;②探究乡情乡愁,教学《乡愁》一诗后,以“乡情乡愁”为主题,辑录现代作品中的表现乡情乡愁的篇章,赏析其文学价值;③探究亲情,阅读《散步》后,以“感受亲情”为主题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阅读表现“亲情”的文章,让学生感受亲情。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科学、探究环保等主题的文章——学生围绕主题,发现问题,走访人员,查找资料,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在实验中探究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4.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提高阅读效率。
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主要有三个途径:①学生独立完成。既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思考?②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从而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的。③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如教学《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开篇思考:为什么说文中的“悲剧”是伟大的?全文阅读后再仔细思考,以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5.注重延时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倘若过早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中断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而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