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联动、三重推进”实现北京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北京市教委高教处
摘 要:北京高等教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相关战略部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逐步构建起“三核联动、三重推进”的发展建设体系。北京市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教学要素体系建设为核心基础,以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完善卓越人才培养等教学综合改革为重点内容,以推动高校结对共建、强化自主性联盟建设等高校协作发展为关键抓手,各级联动、互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框架;同时,重点开展了以“北京学院”为代表的机制创新探索,实施了“一校一课”“双百计划”等优质资源共享计划,完善了以质量年报制度为代表的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挖掘发展源动力,形成层层递进、三重推进的保障体系。
“三核联动”,实现教学改革新跨越
充分挖掘教学要素潜力是高校在基层基本教学环节改革中的关键,推动教学综合改革是高校整体统筹、创新突破的重点,而开展合作共建则是符合北京高等教育实际,有利于区域内高校教学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三个环节既各成体系,又相互联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1.固本培元,充分挖掘教学要素潜力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北京市重点开展专业群建设,推动不同高校的同类专业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制定规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业核心课程,指导带动全体高校该类专业发展建设。目前,已经在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重点建设了10个专业群,覆盖了北京高校专业布点的24%,专业群对高校专业改革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凸显。同时,北京市大力开展了专业预警机制建设,研制专业预警指标体系,对北京高等教育专业进行系统评估,为高校合理调控专业发展、科学进行专业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是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在不断巩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鼓励各校建设校内课程中心,推出精品视频公开课和MOOC体系。深入开展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试验,探索重塑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17所本科院校开始试点英语应用能力及口语测试,配套建设教材体系和TEP考试系统,对教师和考官进行培养,借此系统性的改革来带动大学英语教学从“哑巴英语”向重视实际应用能力转变。持续支持精品教材建设,突破性地开展了“经典教材”建设,对那些适用范围广、业内影响深、具有前瞻性和长效性的经典教材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名师奖评选方法,引入候选教师现场授课和学生现场打分环节,以更高的标准每年评出一百名左右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对长期活跃在教学一线、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大力建设数学、英语等基础课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基础课教学水平。重点建设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开展教学改革、进行教学规划提供了平台。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举办各种形式的青年教师沙龙,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激发他们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深化实践创新教学改革。大力支持高校示范性实验中心、虚拟仿真中心、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重点推动150余个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发展,为学生印证知识、锻炼技能、启发新知提供了更好条件。累计投入1.5亿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培养,每年资助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项目6,000余项,举办大学生学科竞赛20余项。
2.分类指导,深入推进教学综合改革
一是强化对高校的分类指导。北京市支持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将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定位在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之上,集中优势、凝聚特色,在综合教学改革中走特色发展之路。对于一流大学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北京市鼓励它们吸收和借鉴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积极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进行探索。例如:清华大学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作为该计划最大的实验班基地,建立起一套“厚基础、深实践、广交叉、探前沿”的创新性课程体系,学生整体学术素质和科研潜力表现突出。对于行业特色院校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北京市鼓励它们综合“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跨学科、跨专业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建设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全面制定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尊重选择,发挥特长”的理念,积极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地方特色行业院校,北京市鼓励它们依托北京地区人才、物质和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专业特色,以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积极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取得突破。例如:北京服装学院秉承“艺工融合”的理念,积极推动艺术教育、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的交叉贯通,着力培养服装类行业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
二是积极完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工作,根据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卓越艺术人才培养、卓越文法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北京市正在大力推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积极与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建设北京高校艺术教育联盟,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教学方案、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形成“艺术素养升华、文化底蕴提高、校内外协作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卓越人才的标准,成为行业领军人才。
三是支持高校建设人才培养实验班。北京市鼓励和支持各高校积极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壁垒,凝聚优势力量,在二级学院、重点院系中开展人才培养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实现局部突破创新,建设人才培养实验班。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樊恭烋学院,这些试点学院大多采用“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集中完成公共基础模块、通识教育模块、综合素养和创新教育内容,后两年学生确定最终学习专业,进入专业培养。这种“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并重”的模式是在高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尝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
3.协同发展,引导高校深度交流合作
一是强化对高校合作的顶层设计。北京市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旨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市属高校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该计划包含三个重要子计划:一是“双培计划”,即每年遴选一批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输送到在京中央高校按照“3+1”或“2+1+1”式机制进行培养,每年遴选部分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进入中央高校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契合的专业中,开展为期1年的短期访学活动,每年遴选部分市属高校优秀学生到中央高校修习辅修专业;二是“外培计划”,即支持部分市属高校建立“外培计划海外基地”,积极与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学生培养长效机制,输送学生到海外开展为期2年的访学活动;三是“实培计划”,即每年遴选一批具有较好专业基础和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进入高校的院士工作室、教授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工程中心中,接受科研创新训练,进入开放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接受培训,进入科研院所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将极大提升北京地区高校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提高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深入开展高校结对共建。北京积极引导学科相近、地域邻近的高校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在京“985工程”“211工程”中央名校优势带动作用,建立起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一对一形式的结对共建联系,带动市属高校发展。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22所高校实现结对共建,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三是持续推动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建设。由学院路周边多所高校组成的自主性、共享性教学联盟——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经过逐年建设,目前成员高校已扩容到19所,其中部属高校13所,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85工程”高校,市属高校6所。共同体从校际公选课入手,各校遴选具有特色的优质课程供所有成员校学生跨校选修、互认学分。目前,已开设跨校选修课程265门、跨校辅修专业34个,培养学生逾10万人次。
四是加强高校自主性联盟建设。在北京市的引导和支持下,很多教学目标相近、教育资源互补的办学主体结成自主性联盟,深入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例如:为配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在北京市教委的倡议和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6所高校协议组成“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这种以工程实验创新教学交流合作为重点的高校间联盟在国内尚属首创。联盟成员高校共同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编写通用教材,相互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开办暑期学校,共同开展对外交流合作。2014年,首批联盟成员高校的优秀学生赴法交流学习,学生和教师参与联盟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重推进”,赋予教学改革新活力
机制创新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力量源泉,资源共享是拓展教育内涵的重要渠道,质量监控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系统保障。抓好这三个方面,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是不断推动机制创新。北京市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理念,既加强宏观统筹,也重视高校实践经验,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机制创新。近年来,北京市开创性地开展了北京学院建设,即依托一所部属高校的优势学科专业,联合其他高校相近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力量,以多种形式在校内建设北京学院,接收北京地区高校学生长期访学或参加辅修专业学习,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在不同高校中完成“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习的教育模式。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已经正式成立,并开始了首批学生的招生和培养。这种机制设计满足了学生诉求,符合高校意愿,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积极促进资源共享。北京市高校众多、类型齐全、资源丰富,加强资源共享既有利于高校相互补充、交流借鉴,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北京市借助在京部属高校的优势力量,通过资源共享带动市属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从专业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到学院路共同体建设、教学联盟建设、北京学院建设,在很多重要举措的落实过程中,都能看到部属高校帮扶市属高校,高校间互利共赢、协作发展的成效。近期,北京市重点推动了MOOC体系发展,着力打造面向北京地区的开放共享课程平台,同时开展“一校一课”建设,主要从部属高校遴选一批科学普及、人文素质提升精品课程,面向全市高校开放。为更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北京市支持市属高校聘请一百名左右部属高校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和参与科研,支持市属高校推荐一百名左右教师到部属高校去接受培训。在教辅资源建设方面,北京市建立完善“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成立“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不但推动了资源在高校间的共享,而且并逐步实现优质资源的社会开放,为首都文化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服务。
三是全面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北京市“十年磨一剑”,坚持“加大分析、回归常态、注重引导、有助借鉴、加强合作、形成机制”的理念,建设“高等教育质量年报制度”。每年出版的《高等教育质量年报》明确了北京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本要求、思路和举措,汇集了各高校教学改革、质量提升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汇总了质量管理相关文件和信息数据,已经成为北京高等教育的监测器和指南针,并得到中央和兄弟省市的重视。同时,北京市紧密结合教育部专业认证、审核式评估相关工作要求,积极推动高校加强自我评估、自我监控,引入社会力量监督评价。近期,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北京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指数体系”,随着指数体系的出台和相关数据的公布,北京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将更加科学完善。
“三核联动、三重推进”是北京高等教育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中形成的核心理念,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经验成果的凝结和升华,是今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将一如既往地发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积极寻求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步实现内涵发展,与兄弟省市形成互动,共同迎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明天!
(执笔人:黄侃系北京市教委委员;段磊)
[责任编辑:张 雯]
摘 要:北京高等教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相关战略部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逐步构建起“三核联动、三重推进”的发展建设体系。北京市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教学要素体系建设为核心基础,以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完善卓越人才培养等教学综合改革为重点内容,以推动高校结对共建、强化自主性联盟建设等高校协作发展为关键抓手,各级联动、互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框架;同时,重点开展了以“北京学院”为代表的机制创新探索,实施了“一校一课”“双百计划”等优质资源共享计划,完善了以质量年报制度为代表的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挖掘发展源动力,形成层层递进、三重推进的保障体系。
“三核联动”,实现教学改革新跨越
充分挖掘教学要素潜力是高校在基层基本教学环节改革中的关键,推动教学综合改革是高校整体统筹、创新突破的重点,而开展合作共建则是符合北京高等教育实际,有利于区域内高校教学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三个环节既各成体系,又相互联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1.固本培元,充分挖掘教学要素潜力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北京市重点开展专业群建设,推动不同高校的同类专业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制定规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业核心课程,指导带动全体高校该类专业发展建设。目前,已经在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重点建设了10个专业群,覆盖了北京高校专业布点的24%,专业群对高校专业改革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凸显。同时,北京市大力开展了专业预警机制建设,研制专业预警指标体系,对北京高等教育专业进行系统评估,为高校合理调控专业发展、科学进行专业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是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在不断巩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鼓励各校建设校内课程中心,推出精品视频公开课和MOOC体系。深入开展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试验,探索重塑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17所本科院校开始试点英语应用能力及口语测试,配套建设教材体系和TEP考试系统,对教师和考官进行培养,借此系统性的改革来带动大学英语教学从“哑巴英语”向重视实际应用能力转变。持续支持精品教材建设,突破性地开展了“经典教材”建设,对那些适用范围广、业内影响深、具有前瞻性和长效性的经典教材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名师奖评选方法,引入候选教师现场授课和学生现场打分环节,以更高的标准每年评出一百名左右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对长期活跃在教学一线、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大力建设数学、英语等基础课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基础课教学水平。重点建设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开展教学改革、进行教学规划提供了平台。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举办各种形式的青年教师沙龙,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激发他们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深化实践创新教学改革。大力支持高校示范性实验中心、虚拟仿真中心、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重点推动150余个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发展,为学生印证知识、锻炼技能、启发新知提供了更好条件。累计投入1.5亿元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培养,每年资助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项目6,000余项,举办大学生学科竞赛20余项。
2.分类指导,深入推进教学综合改革
一是强化对高校的分类指导。北京市支持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将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定位在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之上,集中优势、凝聚特色,在综合教学改革中走特色发展之路。对于一流大学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北京市鼓励它们吸收和借鉴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积极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进行探索。例如:清华大学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作为该计划最大的实验班基地,建立起一套“厚基础、深实践、广交叉、探前沿”的创新性课程体系,学生整体学术素质和科研潜力表现突出。对于行业特色院校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北京市鼓励它们综合“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跨学科、跨专业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建设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全面制定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尊重选择,发挥特长”的理念,积极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地方特色行业院校,北京市鼓励它们依托北京地区人才、物质和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专业特色,以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积极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取得突破。例如:北京服装学院秉承“艺工融合”的理念,积极推动艺术教育、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的交叉贯通,着力培养服装类行业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
二是积极完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工作,根据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卓越艺术人才培养、卓越文法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北京市正在大力推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积极与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建设北京高校艺术教育联盟,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教学方案、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形成“艺术素养升华、文化底蕴提高、校内外协作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卓越人才的标准,成为行业领军人才。
三是支持高校建设人才培养实验班。北京市鼓励和支持各高校积极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壁垒,凝聚优势力量,在二级学院、重点院系中开展人才培养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实现局部突破创新,建设人才培养实验班。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樊恭烋学院,这些试点学院大多采用“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集中完成公共基础模块、通识教育模块、综合素养和创新教育内容,后两年学生确定最终学习专业,进入专业培养。这种“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并重”的模式是在高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尝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
3.协同发展,引导高校深度交流合作
一是强化对高校合作的顶层设计。北京市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旨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市属高校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该计划包含三个重要子计划:一是“双培计划”,即每年遴选一批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输送到在京中央高校按照“3+1”或“2+1+1”式机制进行培养,每年遴选部分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进入中央高校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契合的专业中,开展为期1年的短期访学活动,每年遴选部分市属高校优秀学生到中央高校修习辅修专业;二是“外培计划”,即支持部分市属高校建立“外培计划海外基地”,积极与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学生培养长效机制,输送学生到海外开展为期2年的访学活动;三是“实培计划”,即每年遴选一批具有较好专业基础和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进入高校的院士工作室、教授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工程中心中,接受科研创新训练,进入开放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接受培训,进入科研院所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将极大提升北京地区高校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提高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深入开展高校结对共建。北京积极引导学科相近、地域邻近的高校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在京“985工程”“211工程”中央名校优势带动作用,建立起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一对一形式的结对共建联系,带动市属高校发展。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22所高校实现结对共建,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三是持续推动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建设。由学院路周边多所高校组成的自主性、共享性教学联盟——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经过逐年建设,目前成员高校已扩容到19所,其中部属高校13所,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85工程”高校,市属高校6所。共同体从校际公选课入手,各校遴选具有特色的优质课程供所有成员校学生跨校选修、互认学分。目前,已开设跨校选修课程265门、跨校辅修专业34个,培养学生逾10万人次。
四是加强高校自主性联盟建设。在北京市的引导和支持下,很多教学目标相近、教育资源互补的办学主体结成自主性联盟,深入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例如:为配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在北京市教委的倡议和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6所高校协议组成“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这种以工程实验创新教学交流合作为重点的高校间联盟在国内尚属首创。联盟成员高校共同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编写通用教材,相互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开办暑期学校,共同开展对外交流合作。2014年,首批联盟成员高校的优秀学生赴法交流学习,学生和教师参与联盟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重推进”,赋予教学改革新活力
机制创新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力量源泉,资源共享是拓展教育内涵的重要渠道,质量监控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系统保障。抓好这三个方面,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是不断推动机制创新。北京市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理念,既加强宏观统筹,也重视高校实践经验,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机制创新。近年来,北京市开创性地开展了北京学院建设,即依托一所部属高校的优势学科专业,联合其他高校相近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力量,以多种形式在校内建设北京学院,接收北京地区高校学生长期访学或参加辅修专业学习,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在不同高校中完成“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习的教育模式。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已经正式成立,并开始了首批学生的招生和培养。这种机制设计满足了学生诉求,符合高校意愿,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积极促进资源共享。北京市高校众多、类型齐全、资源丰富,加强资源共享既有利于高校相互补充、交流借鉴,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北京市借助在京部属高校的优势力量,通过资源共享带动市属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从专业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到学院路共同体建设、教学联盟建设、北京学院建设,在很多重要举措的落实过程中,都能看到部属高校帮扶市属高校,高校间互利共赢、协作发展的成效。近期,北京市重点推动了MOOC体系发展,着力打造面向北京地区的开放共享课程平台,同时开展“一校一课”建设,主要从部属高校遴选一批科学普及、人文素质提升精品课程,面向全市高校开放。为更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北京市支持市属高校聘请一百名左右部属高校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和参与科研,支持市属高校推荐一百名左右教师到部属高校去接受培训。在教辅资源建设方面,北京市建立完善“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成立“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不但推动了资源在高校间的共享,而且并逐步实现优质资源的社会开放,为首都文化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服务。
三是全面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北京市“十年磨一剑”,坚持“加大分析、回归常态、注重引导、有助借鉴、加强合作、形成机制”的理念,建设“高等教育质量年报制度”。每年出版的《高等教育质量年报》明确了北京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本要求、思路和举措,汇集了各高校教学改革、质量提升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汇总了质量管理相关文件和信息数据,已经成为北京高等教育的监测器和指南针,并得到中央和兄弟省市的重视。同时,北京市紧密结合教育部专业认证、审核式评估相关工作要求,积极推动高校加强自我评估、自我监控,引入社会力量监督评价。近期,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北京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指数体系”,随着指数体系的出台和相关数据的公布,北京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将更加科学完善。
“三核联动、三重推进”是北京高等教育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中形成的核心理念,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经验成果的凝结和升华,是今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将一如既往地发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积极寻求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步实现内涵发展,与兄弟省市形成互动,共同迎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明天!
(执笔人:黄侃系北京市教委委员;段磊)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