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悲剧命运浅析

    米英

    【摘 要】 韩信之死令千古叹惋,“生死两妇人,成败是萧何”是世人对其一生的概括。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只注意了外部环境对个体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造成韩信悲剧命运的最根本的原因当在韩信自身。本文试从韩信的人生经历来探讨其悲剧命运的必然。

    【关键词】 韩信;悲剧命运;《史记﹒淮阴侯列传》

    【中圖分类号】 G6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主人公。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山,但最终饮恨而亡。韩信的一生有人概括为“生死两妇人,成败是萧何。”

    然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因为这只注意了外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表面上看,漂母的一饭之恩帮助韩信度过了难关,吕后的屠刀葬送了韩信的性命;萧何的三荐一追,使韩信由小吏一跃成为千古名将,也是萧何精心设计的圈套使韩信一败涂地,送了性命。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实质,决定韩信命运的,当在韩信自身。

    一、漂母赠食时的韩信

    韩信寄食亭长家而遭嫌后,在城边钓鱼,有幸遇上好心的漂母施以食物,“漂母怜之,饭信,一漂竞数十日”。倘若,此时韩信以“男子汉,大丈夫”自居,觉得接受漂母的施舍就深感耻辱,那么韩信的境遇就将被改写。要知道,韩信并非是喜欢钓鱼而去城边,去城边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漂母的施舍。

    二、胯下之辱时的韩信

    当韩信面对屠中少年的侮辱,“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韩信并未因为嘲笑为“胆小鬼”而与之斗嘴;当韩信被当众侮辱,“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他也并未逞一时之能,拔剑与之相斗,而是忍气吞声地从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我们再联系韩信功成名就后找到此人时所说的话,“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襟,倘若韩信不堪受辱,拔剑杀了那少年,那么日后的韩信也就只能亡命天涯了。

    三、萧何推荐时的韩信

    世人往往只注意到萧何的推荐使韩信由小吏(治粟都尉)一跃成为大将军,而忽略了韩信逃跑这一事件。倘若没有韩信的出逃,哪来萧何追韩信,哪来刘邦赏赐韩信。况且,韩信之所以能当上大将军,也并非刘邦一时的心血来潮,也并非萧何几句委婉动听的话语就能实现的,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韩信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各方面实力远不如项羽,要想与项羽争夺天下,急需有智之谋士,有勇之武将,而韩信恰好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良将,特别是韩信刚当上大将军时,把刘邦和项羽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作了精辟分析与比较,使得刘邦心悦诚服,对眼前的将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恨相见太晚。是千里马,终归会遇上伯乐。因此,在韩信受汉王刘邦重用这一事件中,萧何的推荐仅是一个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韩信自身非凡的才干,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称赞“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倘若韩信没有非凡才干,那无论是谁的推荐,他也不过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四、蒯通献计时的韩信

    韩信做了汉军的大将军后,率军横渡黄河,俘虏了魏豹,活捉夏说,率兵下井陉隘,处死陈馀,灭掉赵国,逼降燕国,平定齐国,南下打败楚军二十万,在东方杀了龙且,向西报捷,立正赫赫有名的战功。正如蒯通所评价,“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出世也”。此时,刘邦、项羽的命运都掌握在韩信手中,助汉则汉胜,入楚则楚胜。若韩信听取武涉、蒯通之谋略,让他们共同存活下来,则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然而韩信都拒绝了。他对项羽派来的武涉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当蒯通指出他为汉王效力,最终“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竭力劝他应当机立断时,他仍说:“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向利背义乎?”从这些话里不难看出韩信对刘邦充满了感激,颇有君臣之间“知遇”感和“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思想。但归根究底,还是刘邦给了他所渴望的一切:才干得到了发挥,社会地位得到了改变。韩信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完全不同于萧何、张良二人与刘邦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和坚实可靠的私人感情,而对于韩信则完全不同,在使用中加以控制,在控制中加以使用。他从未视韩信为知己,说到底,只是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而已。韩信则因为个人欲望的满足心甘情愿为刘邦效力,在他的感激中也暴露出人品上的缺陷——有奶便是娘的卑劣。这自然而然的决定了他功成名就后对功名利禄是难以放弃的。也正是这样,错过时机,最终毁了自己的前程。正如蒯通所说,“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倘若“玄武门事变”,“陈桥驿兵变”发生在楚汉争霸之前,韩信能有所借鉴,从而接受蒯通建议,那么历史又将被改写。

    五、韩信的覆灭

    韩信最终死于长乐宫,并被灭了族,世人要么把责任归咎于吕后的残忍与萧何的无情;要么归咎于韩信的反叛之心。其实不然,韩信之所以被杀,归根到底是他的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在韩信被削王为侯后,“常称病不朝从。……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心态严重失衡。绛侯、灌婴等他羞与之为伍,名将樊哙的谦卑礼让,他不屑一顾,甚至连刘邦本人也照样不放在眼里。对此,司马迁有一段精彩的叙述:韩信降职后,刘邦曾与之闲聊诸将才能,当刘邦问及:“如我能将几何”时,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问及韩信本人,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狂傲之情溢于言表。人生的巨大变故,没有唤起韩信的自省,反而仍以昔日的辉煌做为居功自傲的资本。对此,就连惯用皮里阳秋手法的司马迁也直言不讳:“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矝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倘若韩信能够在天下统一时自省,认识到自己并无文治天下的才干,从而主动放弃兵权,心甘情愿的由功臣变为普通人,那样虽无王侯之富贵,却仍旧功垂千古,何来杀生之祸?然而韩信毕竟是韩信,虽有震主之威,却无擎天之志,身怀鸿鹄之才,却恋燕雀之居,这就注定了他的覆灭。

    在司马迁笔下,韩信呈现多面而又复杂的性格:他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如千金谢漂母;也有睚眦必报的狭仄,如羞辱南昌亭长;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这种英雄才与市井志的二律背反,最终成为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

    历史终究是历史,如天道运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历史按照自身的客观逻辑发展,它不顾及人们的感情。正如意大利学者克罗狄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前人的教训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史书,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历史,熟悉历史,以古鉴今,以古成今。韩信的可悲结局应该对后人有宝贵的警示吧!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马麦贞.论韩信悲剧命运的必然——读《史记﹒淮阴侯列传》[J].名作欣赏.2006年19期

    3.郭春阳.志异非志高——浅析韩信的人生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4.林淑兰.浅论一代名将韩信的悲剧根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5.李乐珣.韩信悲剧性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J].文教资料.2014年36期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