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张莉鑫++杨思劢
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凝聚共识而形成的,它不只是一个思想体系,更是一个实践体系。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与载体,也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真实呈现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参与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而且还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窗口。目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组织、实施、考核模式,但并未完全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以往的社会实践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增长与技能提升,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社会实践不仅要成为青年学生丰富阅历、增长才干的途径,而且也要成为强化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注重“知”的层面,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要注重“行”的层面。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辐射范围广,形式不受年级与专业的限制,相比于课堂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程度深,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面对并解决书本以外的问题,直接接受社会的教育。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促使学生融入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社会实践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创造诸多工作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上述特质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案建构
1.社会层面
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各方力量也应参与其中。政府应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更加完善的德育体系;积极推动《意见》中所列举的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得以具体实施,使之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互动;倡导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各领域结合,形成统一连贯的社会实践育人系统。社会各机构尤其是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参与到完善社会实践的工作中,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支持。
2.学校层面
对在校学生而言,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对高校而言,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高校应形成一体化的实践育人系统:一是高度重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补以往社会实践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不足的缺陷。在主题设计、立项规划、开展实施、总结评价等环节,牢固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放眼全球,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创新实践形式,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结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完善整个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中着力建设一门专门讲授社会实践相关内容、指导进行社会实践的课程,为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专业指导;在第二课堂,即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中深化思想引领,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两个课堂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二者的界限,从而达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价值观、培育价值观、践行价值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效果。三是建设完整的社会实践教育平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积极与社会单位进行工作对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将社会实践同促进大学生学业深造、择业就业等方面结合;调动地方引才育才的积极性,拓宽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为社会实践引入社会资源,打造共建、共育一体化格局。
3.负责部门层面
一是强化主题设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依据“三个倡导”从三个层次上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开展有助于培育学生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深入了解国情,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开展有助于学生正确认清社会形势与现实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自身,使其自发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强化过程指导。加强立项指导,确保各项实践活动具有可行性和成果价值,将活动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作为立项的考核项目之一;加强理论培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方面做好思想动员;完善总结与评价机制,建立更为科学的实践成果评审制度,注重社会实践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避免过多强调技术性成果;建立长期的培养机制,追踪学生在社会实践之后的成长发展情况,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予以持续性的关注与引导。
三是强化典型示范。遴选出一批质量较高的社会实践项目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示范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活动设计、人员安排、资金筹措、总结宣传等方面均予以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通过品牌项目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质量的提升,并辐射全体实践成员,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一方面,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实践团队活动内容之一,促使实践团队勤学习、勤思考,在向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加深自身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加大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社会实践成果的宣传力度,现身说法,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优秀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通过生动的事例和人物,传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五是强化志愿服务类项目拓展。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活动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之一。志愿服务活动涉及领域广泛、服务形式多样,活动的规模和时间相对灵活。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涵盖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社会实践集中在假期进行的格局,将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六是强化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团队成员形成朋辈教育、同伴教育的意识,引导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营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氛围。积极宣传引导,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注意言行举止,自觉思考所学所获,自觉将实践内容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个人层面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检验并巩固课程理论知识的有效渠道,也是深入了解社会、积累人生阅历的第二课堂,是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理论学习到亲身践行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活动目标,通过感悟国家发展的强劲脉搏、体会社会民生的纷繁百态、反思个人成长的得失取舍,努力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参考文献:
[1]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7.
[2]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J].北京教育(高教),2006,(10).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团委)
[责任编辑:卜 珺]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