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视域下习作讲评教学的理论探究

    王珏

    一、合作学习理论

    (一)相关理论概述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合作学习在美国兴起,之后全世界的范围内便迅速地掀起了相关研究高潮。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理论的特征。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生生之间的互动而重视说教。而该理论重视生生之间的互动,并以合作的形式将这种互动纳入课堂教学,从而建构了体现生生互动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

    微观角度下合作学习理论的阐述。

    1.教学目标

    在学生的自尊、动机、交往方面,合作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著名学者王坦指出合作学习很关注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目标,并且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遵循。学者高文也指出,学生间交流、合作能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方面的成长。

    2.教学观

    是一种以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为重点的教学观。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生生之间的这种关系是教学中的主要关系。生生之间的感受与互动需要高度重视。

    3.教师角色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充当的是管理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等角色。

    4.教学评价

    对于学生而言,要关注学生本身的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提高学业成绩的关键所在。小组总体的成绩才是评价的标准,而不是以个人的成绩。

    5.合作学习的方法

    就目前而言,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小组学习、小组调查等。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教学的启示

    合作学习理论为习作讲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成分发挥。因此,教师可以在习作讲评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自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其次,人际交往能力要注重培养。在作文讲评中,通过小组合作、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建立起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最后,努力实现共同进步。在新的评价标准下,以学生学到什么作为评价依据,而不是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仅仅通过面向全班进行习作讲评教学是难以达成的。

    二、写作心理过程原理

    (一)相关理论概述

    作文心理转换理论:该理论通常认为思维活动过程转换为语言的过程就是作文,存在一级转换、二级转换和三级转换这三种观点。作文就是思维活动转换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此即一级转换理论的观点。二级转换观点认为作者通常需要在思维的内部进行两次转换,即由思维转换为内部语言,再转换为外部语言的过程。这个观点的核心是认为内部语言是思维和表达之间的桥梁。三级转换认为人们在书面表达的时候,为了将意思表达明白、充分,通常要在二级转换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也就是要经过二级转换并进入到三级转换。这个理论认为写作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次级加工之间是重复、循环,不是直线性按时间进行的。一般包括作业环境、长时记忆、写作过程这三个部分。

    (二)教学的启示

    写作心理转换强调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转换过程,为小学习作讲评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很多的启示。这提示我们要关注习作主体和习作过程。绝大多数的习作讲评只关注文本,忽视了主体过程。其实,文本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教学应关注的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习作教学的评价,应包括习作文本、习作主体和习作过程。在习作过程中,语言从内部再到外部的转换并不简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充分地加工,语言的表达不符合一定要求的,这时候就要进行第三级转换,比如增减、更换、修饰等。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修改的机会和修改的时间,对于极个别的学生还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三、多元智能理论

    (一)相关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了。他指出,智能是一组能力,而不是一种能力,并且智能是以相互独立的形式存在的。量度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一个人的智能指标。他认为人类的智能应该分为如下八类: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自然观察者。

    (二)教学的启示

    在此理论基础之下,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多元智能理念。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总能发现学生之间在语言文字上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要能正确看待这些差异,找出差距,补其不足。传统的习作讲评的方式往往使好学生更好,差学生更差。多元智能理論认为应该使用发展性的评价,而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发展。习作讲评课的作用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从而进入到良性循环。评价也应该是多维度的,可以是自评、互评、家长评,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多使用语言来进行描述。要更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表现性评价理论

    (一)相关理论概述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局限于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多用纸笔测验的形式。新课标的三大课程目标的提出,使得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局限性更加明显。所谓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些综合性的真实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要求他们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表现性评价可以是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行为、心理过程、也可以是涉及到的内容和任务的结果。

    (二)教学的启示

    在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下,习作讲评教学的过程应处于一个动态的状态,即教、学、评融会贯通。并且鼓励学生多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表现性评级关注的范围更广泛,如学生的记忆、认知能力、与人合作、参与社会活动等。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