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楫相见 渔歌相闻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温和的气候、丰沛的雨水,辽阔的海洋、曲折的岸线,交错的河流、众多的水泊,优良的水质、缤纷的物种,是海峡两岸渔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闽台渔业,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福建与台湾渔民一同在台湾海峡撒网捕鱼,“舟楫之浆相见,渔歌之声相闻”,互传技艺,危难相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闽台渔业这种割不断的历史渊源,是今天闽台渔业深入交流、深度合作的牢固基础和独特优势,也为学会开展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和拓展渔业合作开创广阔的前景。现将学会近几年开展闽台水产学术交流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交流平台,打造活动品牌
早在1991年8月,福建省水产学会就提出《关于闽台水产同仁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的倡议书》,并由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20多年来,经过两岸同仁的共同努力,两岸渔业交往频繁,水产科技界联系日益密切,学会每年都组团赴台考察交流,与台湾水产界就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產加工、远洋渔业、渔业设施建设、渔会组织、海难救助等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自2011年福建水产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在厦门签订了《闽台水产学会学术交流与合作备忘录》(这是台湾水产学会至今唯一与中国大陆有关学术团体签订的学术交流协议与备忘录),共同创建了制度化的闽台水产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至今,先后围绕养殖设施与装备、养殖与种苗、食品安全与贸易、渔业资源与生态养护、藻类与养殖渔业、水产增养殖与病害、养殖与休闲渔业等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闽台两地轮流成功举办了7届水产学术研讨会,开创了海峡两岸水产学术交流的新平台。从2012年开始,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纳入“海峡(福州)渔业周”活动,把海峡两岸渔业合作交流研讨作为“渔业周”活动的重要内容 。同时,学术研讨会也由主要面向闽台两地扩大到全国,协助中国科协和中国水产学会在福建举办“中国科协2013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暨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协2014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暨海峡两岸海水养殖科技创新发展青年科学家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交流研讨活动。近年来,闽台两地水产学会及其会员单位联合举办水产学术研讨会7场(次),组织会员专家开展相互交流考察活动6批(次),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考察的两岸水产专家、学者达280多人次,共有210篇论文在会上交流,出版论文集、《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台湾海峡常见鱼类图谱》等书籍12本,共3000多册。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平台的创建,增进了两岸水产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与情谊,促进了闽台水产交流合作日益扩大、不断发展,已成为海峡两岸水产界交流融合的重要载体和推动闽台水产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向前迈进的强劲动力,成为两岸间颇具品牌效应的大规模、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在两岸水产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深化学术交流,服务政府决策
渔业是闽台的传统产业,学会是两岸交流的桥梁。七年来,学会坚持突出闽台渔业特色,全力办好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做到精心谋划、选好主题、广纳英才、注重成效,使每一届学术研讨会都做到紧密结合闽台渔业实际,服务两岸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参与学术交流研讨的专家学者围绕福建现代渔业发展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编写《福建省水产种业发展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加强福建水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福建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福建海洋生态建设和渔业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对策》《鲍养殖产业面临的几个问题与对策》《石斑神经坏死病毒防治的新策略》《福建休闲渔业发展与展望》等10多份建议报告,为政府有关部门与地区经济发展决策提供许多高价值的参考意见。历届学术研讨会简介如下:
2011年 11月30日,我会组织20位专家、学者与台湾水产学会联合在澎湖科技大学举办了以“现代渔业设施与装备”为主题的首届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两岸渔业学者和澎湖科技大学的师生共130多人参加研讨会,有15篇论文在会上交流讨论,研讨会台上、台下互动十分活跃,与会专家为闽台现代渔业设施与装备的创新合作提出了许多建议,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是两岸水产学会第一次共同在台湾举办学术研讨会,反响很好,澎湖地方报纸还报道了研讨会的情况。
2012年9月16日,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联合在福建农林大学举办2012海峡两岸水产养殖与种业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以“水产养殖与种业”为主题,也是“2012海峡(福州)渔业周”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台湾海洋大学校长、台湾水产学会理事长李国添,台湾澎湖科技大学校长肖泉源,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陈泽銮,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王宗华,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柯少愚等领导参加研讨会并致辞。参加研讨会的还有福建与台湾的知名水产专家、学者(其中台湾专家12名)和福建省水产学会部分会员单位的水产科研人员及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部分师生共200多人。研讨会上,闽台两岸14位水产界知名专家做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对具有闽台特色的水产养殖与种业的研究作了很好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就闽台两地水产养殖与种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向、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今后的合作与发展等,达成重要共识和合作意向,提出了《福建渔业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台湾水产种苗产业之现状与展望》等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收到预期效果。
2013年10月22日,学会与台湾水产学会联合在台湾海洋大学举办了“第三届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暨2013海峡两岸水产食品安全与贸易学术研讨会”, 由李祥春理事长率队,我省渔业管理专家和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师大、农林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及相关企业的会员专家共13人组成的福建省水产学会学术交流团,赴台参加研讨会。台湾海洋大学蔡国珍副校长主持开幕式,李祥春理事长、台湾水产学会张清风理事长和李国添名誉理事长出席研讨会并热情致辞,海峡两岸水产食品专家学者、台湾海洋大学师生共65人参加了研讨会,13位论文作者在会上作了演讲。与会两岸学者认同水产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产销履历管理资讯系统,建议两岸水产科技界进一步加强水产品加工、监测、物流配送等技术创新研究、交流与合作,同时对养殖水产品药残、捕捞水产品生物毒素以及加工环节二次污染等方面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管理体系,以共同促进两岸水产食品安全与贸易的健康发展。台湾水产学者还建议福建要学习江苏在台湾推介大闸蟹经验,在台湾扩大福建大黄鱼等名优水产品的品牌宣传。
2014年 6月14日,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联合在厦门(集美大学)举办第四届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暨2014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养护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李祥春理事长主持。省海洋与渔业厅吴南翔厅长、台湾水产学会张清风理事长、省科协吴瑞建副主席和集美大学苏文金校长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省海洋与渔业厅全体在职厅级领导和处室主要负责人也出席了开幕仪式。来自海峡两岸的水产专家学者及集美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共2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本届研讨会根据吴南翔厅长的提议纳入“海峡论坛”,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一,也是2014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重要活动内容。研讨会收到相关论文42篇,有13位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演讲。与会专家深入交流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技术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增进海峡两岸渔业合作的方式与途径,并就提升海峡两岸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技术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两岸水产学术交流与渔业合作的提质升级,促进海峡两岸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意见。
2015年 6月14日,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联合在台湾海洋大学举办第五届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暨2015海峡两岸创新水产生物科技-藻类与养殖渔业学术研讨会。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李涛总工程师率福建水产学术交流团一行13人参加。李涛总工程师、台湾水产学会张清风理事长和福建省水产学会李祥春理事长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海峡两岸的水产专家学者及台湾海洋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近100人参加学术研讨会。《坛紫菜核心种质库的构建》等15篇论文的作者在研讨会上演讲,专家们围绕两岸藻类与养殖渔业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取得了许多共识,并对进一步提升闽台水产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2016年6月11日,学会与台湾水产学会联合在厦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举办第六届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暨2016海峡两岸水产增养殖与病害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作为第八届海峡论坛?2016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分会场,系第八届海峡论坛之“两岸科教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台湾海洋大学校长、台湾水产学会理事长张清风,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史斌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林月玲副厅长、刘常标副巡视员、厅机关相关处室负责人,来自海峡两岸水产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120多人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本届研讨会共收录论文和摘要31篇。有7位福建专家、9位台湾专家学者作大会演讲交流,对闽台联合开展遗传育种、病害防治等科研创新合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活动期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台湾海洋大学还共同签署了《石斑鱼抗病选育分子基础及NNV免疫防治基础研究技术合作意向书》,台湾专家和部分福建代表参加了2016海峡科技专家论坛主会场活动。
2017年11月13日,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联合在台湾海洋大学举办第七届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暨2017海峡两岸创新水产生物科技-养殖与休闲渔业学术研讨会。福建省水产学会刘春荣秘书长率福建水产学术交流团一行7人参加。刘春荣秘书长、台湾水产学会陈君如理事长和张清风名誉理事长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李祥春理事长专门致信祝贺。来自海峡两岸的水产专家学者及台湾海洋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70多人参加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收到学术交流论文20多篇,5位福建专家学者、6位台湾专家学者作大会演讲交流。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深入交流海峡两岸水产养殖与休闲渔业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水产养殖与休闲渔业发展的关键学术问题,共同为提升海峡两岸水产养殖与休闲渔业的现代化水平献计献策,取得了许多共识,进一步明确了福建休闲渔业的发展方向,并就进一步深化闽台水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三、拓展交流功能,助力渔业合作
科技交流合作始于学术交流。学会作为民间水产科技交流的主要代表,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专业技术力量强、高校院所科研力量雄厚等优势,突出闽台渔业特色,积极牵线搭桥,积极促进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平台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目标拓展,在推动闽台水产科技双向交流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一是每届水产学术研讨会都组织会员单位和水产业者参加,学会积极牵线搭桥,引导会员单位和水产业者直接与两岸相关专家学者开展项目交流座谈,使学术交流研讨会也成为定期在闽台两地开展水产技术交流洽谈、招商引资、项目对接、科技人才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创新。二是协助中国科协和中国水产学会在福建举办“中国科协2013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暨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协2014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暨海峡两岸海水养殖科技创新发展青年科学家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使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也由主要面向闽台两地扩大到全国,有力促进了两岸水产业界的广泛交流。三是积极为闽台两地水产科技合作牵线搭桥,学会成功促成了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海洋大学签订《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协议》,促成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与台湾海洋大学合作开展“石斑鱼抗病选育分子及免疫防病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合作,进一步增进了闽台水产教育、学术和科研领域的紧密合作。四是通过研讨会平台开展闽台两地会员专家的互访考察交流,就闽台渔业科技、养殖技术、苗种生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与流通、远洋渔业、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渔业设施建设、渔会组织、海难救助等进行了广泛交流,为促进闽台渔业融合发展、实现双赢,奠定坚实基础。五是通过与台湾水产学会、台湾海洋大学等联合出版论文集、《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台湾海峡常见鱼类图谱》、《海峡两岸渔业摄影展览作品选集》等书籍,学会创办的《渔业研究》杂志聘请台湾水产学会专家参加编委会、“海峡渔业网”开辟“台湾渔业”专栏,为闽台水产同仁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服务,开辟新渠道、提供新平台。
四、各级部门合力支持,交流得以保障
回顾七年来的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一是上级党委政府有关加强闽台交流合作的政策,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是学会做好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工作的根本保证。特别是省科协和省海洋与渔业厅领导对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十分重视,不仅给予经费支持,而且凡在福建举办的水产学术研讨会,学会和厅领导都亲自带领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给水产科技人员以鼓舞。二是闽台双方水产学会领导的重视和都有开展闽台水产学术交流的意愿,是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得以开展的重要因素。每年闽台学术交流工作都列入学会常务理事会重要议程,并向理事会作专题报告。学会领导对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十分重视、事事躬亲,还带头撰写论文、总结和规划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工作,使每年闽台水产学术交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三是每年闽台水产学术交流活动都紧密围绕福建渔业发展重点和产业需求,以及广大会员专家和水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会员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密切配合与鼎力支持,是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四是坚持开拓创新、打造品牌,不断探索闽台水产学术交流新思路、新举措,着力打造突显闽台海洋与渔业特色、专业水准高、实用性强、参与面广的交流活动模式,促进福建渔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是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得以开展并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学会在开展闽台水产学术交流和推动渔业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展望未来,我们要主动融入新时代、新征程,全面貫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论述、新主张、新要求,始终保持对台渔业交流合作的先行地位,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先行者和生力军的作用,进一步深化闽台水产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两岸渔业科技交流合作再上新水平和促进两岸渔业经济的融合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